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司马光哲学与政治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范立舟 《求索》2007,(6):119-122
司马光为儒家学说寻找到一个形而上的本体层面的根据,它是一种能动的精神实体。司马光的“万物皆祖于虚”说与张载之“太虚即气”说有很大的不同,此处的“虚”,实则某种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性的存在,即视同“太极”,其基本思想是“中正”,“中正”维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而其政治理念的基点在于首先使最高统治者具备超乎常人的道德责任心,“仁”、“明”、“武”三者是为治之要。  相似文献   

2.
一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不仅全盘接受了李登辉本土化的政治遗产,而且进一步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继续走“台独”路线,他完全违背“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大搞“宪改”,向“法理台独”迈出危险的一步。“住民自决”、“公民投票”是陈水扁和民进党一贯奉行的政治理念,既是其谋求“台湾独立”的重要手段,又是对抗“泛蓝”阵营与反制中国的工具,工具性和目的性兼而有之。而台湾部分人的非理性政治心态,恰是陈水扁和民进党推行“公投”的社会基础。陈水扁和民进党为了实现其政治理念,利用执政优势精心设计议题来挑动选民最敏感神经,借机煽动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孔子思想的精华作了探索性的研究。作者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人”,它是被统治阶级要求人与人平等的观念,也是孔子的新人类观。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据是尧舜之世“原始社会的民主自由”和西周社会“裕国强民的治理形式”。孔子提倡的“礼”是为“仁”服务的,是要“寓仁的教化于礼”。“仁”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要为大众谋幸福”,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施行教育,培养“为仁一以贯之的政治家”。孔子作为教育家是“一代哲人”,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都具有普遍的真理性。作者认为,以往一些儒家正宗学派对孔子思想多所歪曲,对后人影响很大,现在应该重新思考,恢复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4.
“余”为“我”意,“仁”释义为“对人友爱,富有同情心”,“刚”即“刚强”。“余”、“仁”、“刚”三个濡染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色彩的汉字,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敦敦实实的血性汉子姓名。这个血性汉子始终把“仁”与“刚”作为自己人生品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他的人生与事业,从叮叮当当的小五金加工者,历经坎坷一路走来,成为当地响当当的人大代表、企业家。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仁”与“礼”是对如何做人的一种探索。“仁”是个人道德修身的最高境界 ,“礼”是个人所处的人际关系。“仁”与“礼”是儒学的自我的两个方面。自我既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又是一个道德精神发展的动态过程。成“圣”之道是精神的个体性与伦理的社会性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中自我得以实现的辩证活动 ,经过重新诠释的成“圣”之道可望发挥教化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礼成仁:儒家生存观的道德规范人的生存,需要“仁”的导向,也需要“礼”的制约。“仁”是做人的总原则,解决的是人为什么存在,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礼”则是儒家用以成仁的具体规范和制度,是“仁”的内质的外化形式。孔子正是从“礼”与“仁”的这种关系上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19) 中国封建社会也是从这种关系上视“礼”为“死生存亡之体”, (20)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21)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22) 作为行为规范,“礼”的作用主要在于:  相似文献   

7.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8.
“恕道”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对“恕”进行语义学上的解释 ,阐述“恕”与“忠”、“仁”、“礼”的关系 ,通过对恕道内涵的分析和把握 ,从中引申出修身求仁、和谐社会与致达中和等方面的现代诠释 ,为建设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传统中国政治理念和思想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中的政治逻辑和发生机理。传统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缺乏合法性追问的权力中心主义。这种现实政治的特征,与传统政治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有很大关系,可以说,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政治在权力中心主义的实现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现实政治的发展也强化了道德政治的思维和理念。两者相互攀援,共同作用,终于形成了十分稳定的以权力中心主义为基本特征的传统中国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古汉语中“仁”的本意所进行的分析,并对东西方人文关怀进行了深入的比较,阐述了“仁”的思想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内在联系,论证了人文关怀与“仁爱”思想对陶冶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为欧洲的大联合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欧盟抓住这一机遇,着手将“大欧洲”这一古老的政治理念付诸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欧洲”政治理念的由来及现状,为欧盟加快欧洲一体化,实现“大欧洲”观念过程中的动力和阻力作了探讨,同时,对欧盟新一轮东扩产生的影响及其前景作了分析,指出欧洲实现一体化的进程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为政治文明理念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在历史观上,肯定人是历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在本体论上,突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国家观上,强调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在发展观上,主张人的解放和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政治文明的构成要件是文明的政治理念、文明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政治行为和文明的政治目的,而所谓“文明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其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先导,建立“以人为本”的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关键,维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秩序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追求“以人为本”的政治目的是政治文明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亦乐 《时事报告》2014,(5):42-43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道德基因和文化心理。“仁”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首,其核心是“爱人”,提倡人与人相爱,同情人、帮助人。南“仁者爱人”到“乐善好施”,再发展到今时今人的“助人为乐”,暖暖的助人情怀深深地烙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相似文献   

14.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大体如下: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是心之本体;四是仁是道德规范之总纲。本文旨在探讨“仁”范畴的结构与内涵,以加深对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理念真实意蕴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5.
从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2005年全国“两会”,和谐社会成为高层竭力展示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在《心体与性体》一书中,牟宗三认为宋、明儒的“道德理性”有三层含义,即:由“践仁知天”对应一个圣者的生命人格而一起顿时接触到的道德性之严整而纯粹的意义;由第一层含义同时“充其极”,因宇宙情怀而达致其形上意义;同时即在“践仁尽性”的工夫中,表现此既独一无二又异地而皆然的道德性。他并主张,其中的第一层含义即能融摄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所说的一切,亦即“践仁知天”即具有“截断众流”的能力。牟宗三并没有解决“践仁知天”如何“截断众流”,本文主旨即在对此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而“仁、义、礼、智、信”应是其要义所在,“仁”为其首。何谓“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于是,以爱的名义,我们就看到了今日齐鲁大地扶残助残的崭新气象;以爱的名义,我们就读到了无数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感人故事;以爱的名义,我们就正在无限地接近于“仁”。  相似文献   

18.
《仁学》中的原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仁学》具有深刻的本体论内容,表达出他对宇宙之道的强烈关注。要阐述谭嗣同的哲学本体论或道论,“仁”与“以太”显然是两个十分关键的范畴,他能颇富创造性地对其哲学意义作了新的诠释,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仁”来源于中国的儒学,它首先是一个具有人文意义的道德概念。谭嗣同继承“仁”的人文意义,以通平等、自由等观念对其作了新的创发,使之成为对中国传统纲常名教的思想武器,然而,“仁”不仅仅体现人与人之间相“通”相爱的人文意义,又具有本体论意义,它是宇宙间天地万物彼此关联,相互感通的内在本质。仁的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仁与易     
仁与易是中国哲学史上两个内涵极为深广的范畴。“仁”主实际而“易”较空泛。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人本主义的立论根本。从政治理想说,它是通向大同世界的思想基础;从社会伦理说,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教化手段;从个人修养说,是成贤成圣的必备条件。而从普通生物学角度说,仁又是生长存活的一种标志。仁的概念尽管存在于《易传》之前,但在理论上却被儒者们附会于《易传》,因而它又是易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仁是易的派生物要弄清楚仁与易的关系,必须先说清楚什么叫易。然则什么叫“易”,或者说“易”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古来不少学人作…  相似文献   

20.
妇女与人权     
邹晓巧 《中国妇运》2004,(12):39-40
今年三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作为政治话语,“人权”的提出源自欧洲。但“人权”并不是西方文化的专利。作为人类普遍的道德诉求,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崇这样一些人权基本理念也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字拆开是两个人,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话包含了对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崇尚。充分享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