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工业大国,都把发展经济、获取经济利益放在对外政策的首要地位。为此,相互间展开了一场尖锐 激烈的经济、科技情报战。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已成为当前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综观近几年世界经济情报战的情况,有如下一些特点: 政府直接参与 力量不断加强 冷战时期,世界情报战主要在东西方之间展开,目标主要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经济情报问题似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冷战结束后,这种格局开始打破,特别是西方大国,几乎不约而同地把情报工作的着眼点转向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在主要搜集军事战略情报的同时,日益重视经济、科技情报的  相似文献   

2.
举世瞩目的巴尔干战火熄灭了,但这场由冷战后西方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所导致的战争及其后果,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安全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严峻的现实再一次告诉人们,在世界趋向多极化的21世纪,人类只有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摒弃扩展霸权、制造敌人。寻求对抗的冷战思维,才能建立起新的国际安全机制,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一、霸权主义在冷战后有了新发展,霸权主义的膨胀使西方与非西方矛盾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冷战后,西方战略学界为霸权主义逻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话语”,一再推出成系列的后冷战版本,试…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在展望未来世界走向时,西方学术界兴起一股“文明理论”热,先是弗兰西斯·福山鼓吹“西方文明胜利论”,认为冷战结束后,西方文明将成为世界的普遍文明。后又有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强调在新的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滞胀”指生产停滞、通货膨胀,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70年代后持续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滞胀”从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初延续了大约十年。其间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生产停滞或者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外贸不振,金融市场动荡不定。  相似文献   

5.
“霸权稳定论”和“中国威胁论”,是冷战后西方学术界广为流行的两股思潮。作为霸权主义自我辩护的逻辑,它反映了西方少数大国的霸权情结和阴暗心理。霸权和霸权主义不尽相同,作为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操纵与被操纵的国际权力关系,霸权的建立以霸权国的实力优势、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中权力分配的不均衡、阶级统治的存在等为客观条件。霸权主义的政策取向、外向扩张性的战略文化传统,则是霸权得以建立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6.
从美蒙关系看美国的亚太政策倪峰,鲍淑云如果美国在蒙古“民主化”初期对蒙异乎寻常的关注可解释为是在中苏(俄)两大国之间打入一个“楔子”的战略冲动的话,那么作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唯一超强国的美国,自然不会放弃蒙古这个从“苏联的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的阴影中走出...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际形势中的几个主要特点宗河1993年是两极格局终结后的第二年。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表明,随着世界各国战略和政策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国际关系的结构性变动更为明显,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西方在苏联解体后曾一度表现出的“赢得冷战胜利”的乐观气氛...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与经济周期的叠加冲击,可能使全球经济陷入类似20世纪70年代“滞胀”甚至30年代“大萧条”的衰退。全球经济要素的总量及其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经济危机导致要素空间重置,给稳定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但如果陷入路径依赖而未能推进产业升级,就可能在全球经济复苏后渐失持续发展动力。苏联和“亚洲四小龙”分别利用“大萧条”和“滞胀”加速了经济腾飞,拉美一些国家在获得收益后却陷入依附式发展和债务危机。面对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加剧的衰退风险,中国要巩固世界经济“发动机”和“避风港”角色,在避免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基础上,促进内需,扩大国际合作,加快产业升级,为下一个周期的经济增长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9.
康瑞林 《人民论坛》2014,(8):250-252
“安全困境”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用来解读国际紧张局势、对立乃至冲突现象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冷战结束后,东北亚成为世界上安全困境表现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有朝韩对峙、中美矛盾、美朝矛盾、中日矛盾、日俄矛盾等。导致这些矛盾的原因可归结为地缘战略争夺、大国竞争、安全合作机制缺乏、历史遗留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有研究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美国衰落论”在60年间从未消失过。其中有8次高潮:朝鲜战争后,苏联人造卫星升空后,越南战争后,上世纪70年代滞胀后,苏联扩张和日本复兴后,冷战结束后,“9·11事件”后.金融危机后。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是在亚太地区大国关系互动的格局中展开的.冷战后,亚太安全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国出于建立世界“新秩序”和增强在亚太地区霸权地位的需要,开始全面评估和调整美国与亚太各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以重新确定美国亚太政策中的利益选择.美国亚太政策的调整使它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关系中出现了种种麻烦和冲突,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期,柬埔寨在东西方之间寻求中立,逐渐形成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冷战后,柬埔寨在大国间寻求平衡的政策随着局势变化而演变为"大国平衡"战略。"9·11事件"后,柬美政治关系逐渐缓和,军事合作不断加强。柬美关系变化改变了地区内形势,影响着地区的结构性力量变化。  相似文献   

13.
冷战的结束引发了国际环境的变迁 ,也导致民主社会主义力量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对于自身理论和政策作出调整 ,其中就包括国际政策的变化。本文认为在后冷战时期 ,社会党国际的国际政策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走出欧洲中心主义、步入国际舞台 ,重点是东欧和亚太地区 ,提倡建立“共同负责”的经济新体系、建立正义与和平的世界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的中俄美三角关系董武冷战时期,中苏美大三角关系曾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局势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冷战后,随着大国实力的消长、各国利益的交叉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中俄美新三角关系已初露端倪。由于中俄美皆为当今世界大国,这种新三角关系将不可避免地对世界全...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经济间谍一瞥君实今天,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各种尖端科技的发展推陈出新,各国之间的技术和贸易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这种竞争由军事上的明争暗斗日益转向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较量。这导致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资本大国之间彼此刺探技术...  相似文献   

16.
“冷战”是与真枪真刀的“热战”相对应的概念,是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提出的,意思是不用枪炮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推行冷战,鼓吹“核威慑力量”,制造紧张的国际局势,恐吓第三世界国家,维持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统治地位。冷战结束后,世界主流是和平与发展。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有些人继续采用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绝对对立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各种国际现象,主观上把社会主义当作天然的假想敌,看不到冷战的结束和两种制度的和平并存和发展竞争,只看见对抗和对立,就是冷战思维在现时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一、 新经济的概念   “新经济”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在 1996年提出的,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而且新经济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到现在,关于什么是“新经济”,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大家公认的定义。新经济作为新事物,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产生于传统经济,从传统经济中脱颖而出。   传统产业经过工业革命以来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基本上处于维持状态,即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零增长”状态。在 70、 80年代,美国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即经济“滞胀”。经济的滞胀,说明传统产业拉…  相似文献   

18.
丢掉幻想自强自立俄罗斯改革的教训和启示李丽娜前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不为此欢欣鼓舞,因为一个“超级大国”从此消失,东西方的“冷战”宣告结束。他们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企图将俄罗斯拉入西方阵营。俄罗斯国内的一些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和平与发展”的真实性是这样理解的:不管是在雅尔塔体制背景下,还是在90年代乃至于今天,世界的和平都是一种“霸权和平”。不同之处在于这种霸权的内涵,先是美苏霸权,冷战后则是西方霸权。而“发展”同样地具有特定的内涵,最先它反映的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四代工业化”的努力,但在90年代后,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制度调整上的优势明显地主导着世界经济乃至政治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成的两极世界坚冰方释,从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传出了奥林战略研究所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耸人听闻的杞忧———人类将步入一个“文明冲突”的时代。亨氏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提出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试图从理论上诠释后冷战时代乃至未来世界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