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滋病来了!     
《时代潮》2001,(21)
很多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可当身边出现艾滋病时,又往往惊慌失措,反应过激曾经有一位因静脉吸毒而感染艾滋病的青年说,他以为只有同性恋或嫖妓才会感染艾滋病,而与人共用针管不会。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因一次酒后"找小姐",感染了艾滋病,这不安  相似文献   

2.
王用楫教授是著名病毒学家,流行病学家,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疾病咨询团专家。为了防止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自1984年起,他收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艾滋病病毒的信息,对艾滋病病毒的流行进行研究。他的工作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这个组织每月都给他通报一次艾滋病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目前,艾滋病的阴影正迅速向全球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10月5日在日内瓦公布的统计报告中说,截至去年9月底,在  相似文献   

3.
<正>他每年有近两个月的时间蹲守在防治艾滋病第一线,他的研究和努力让广西新发现艾滋病报告病例数及死亡病例数连续5年下降,他就是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沈智勇。2012年,沈智勇担任自治区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他蹲点钟山县、浦北县开展"一站式服务"降病死率全国试点,将疑似艾滋病感染者的诊断、咨询、治疗、政府救助服务等,全部集中在县定点医院完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艾滋病已不遥远。分明听到一位男子的哭泣,正当学业有成欲大展宏图时,他被艾滋病病毒击倒,原因是他女朋友也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病毒的威胁无处不在:一次不规范的卖血、一个不规范的小手术,甚至一次文身、一次拔牙……都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我们写下这些,只是呼吁大家要重视,从每一个可能有危险的细节开始预防艾滋病。  相似文献   

5.
12月1日是一个沉重而重要的日子,一年一度的世界艾滋病日来临.我国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快速艾滋病增长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2002年累计数字已达100万,这意味着每千人中就有1个艾滋病感染者.11月27日,央视<面对面>栏目对中国艾滋病预防控制领域的首席专家邵一鸣研究员进行了专访.邵一鸣说,他现在最担忧的问题是,我们国家正处在艾滋病真正大流行的前沿,我们还是处于以高危人群为主的一种流行状态,能不能阻断它们进入到一般人群,这是一个能不能在中国控制艾滋病的关键,而且这个时间给我们剩下的已经越来越少,我们进入快速增长期已经十年了,我们绝不可以再丧失亡羊补牢的最后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人物     
何大一:AIDS和SARS两手抓 11月10日,在中国清华大学防治AIDS与SARS国际研讨会上,国际艾滋病研究专家何大一博士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商讨了艾滋病和非典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今年51岁的何大一,台湾出生,美国长大,1978年从哈佛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6年因发明了“鸡尾酒疗法”而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他是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他发明的“鸡尾酒疗法”是至今应用于  相似文献   

7.
《时代潮》2001,(21)
桂希恩教授的专长和艾滋病多少有些关系,不久前一件事情让桂希恩教授成了新闻人物。他把河南省5名艾滋病患者接到武汉,并且住进了自己家里,为的是替他们作一次全面检查。他认为那是一个医生的职责,同时与之相映的是周围各色人等对此事的种种态度。  相似文献   

8.
文赤桦 《人权》2004,(1):31-32
西双版纳的年轻和尚都苏在小臂上刺了一些吉祥图案的纹身。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信仰,这种图案的纹身能驱赶恶魔,能保护他不染上任何绝症。 然而,他现在对这种说法不那么有把握了,因为艾滋病的阴影就在那座有1,400年历史的曼村满庙附近游弋。24岁的都苏就在这座寺院出家。 “你是出家人,不等于说就对艾滋病有免疫力。没有什么可以赶走艾滋病这个恶魔,除非你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吸毒,性行为要安全”,都苏瞥一眼手腕上的纹身,羞涩地说。 都苏最初意识到艾滋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在艾滋病感染者孟林去上班的第一天中午,他被告知不能到公共食堂就餐,虽然那个单位是全国艾滋病的信息资源网络中心,但对艾滋病通过什么途径才会感染的知识,似乎也没有得到正确的信息。这是2004年初发生的事,距今天也不过六七年。但六七年后,相信这样的事绝对不会在那个单位发生了,防治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和深入,也像铁路一样,其实是在加速的。  相似文献   

10.
《时代潮》2001,(21)
忻州是中国北部一座普通的小城市,2000年,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艾滋病泄密案件。余梅珍不是艾滋病人,仅仅由于医院的误诊而成了"艾滋病病人"。当地人视艾滋病为洪水猛兽,余梅珍的处境可想而知。为洗清名誉,余梅珍拿起了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1.
《时代潮》2001,(21)
1981年6月,美国向全世界报道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例。这年年底,全世界的艾滋病病例仅为152例,而全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多也不超过10万。1996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艾  相似文献   

12.
进入卖血场:艾滋病的惯习与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对艾滋病防治投入的加大,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对艾滋病进行了医学、卫生学等定量研究,而较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艾滋病流行的社会背景展开研究。笔者通过在湖北省S市两镇的调研,对艾滋病患者进行个案访谈,以惯习和场域为研究工具,分析了S市两镇艾滋病患者最初进入卖血场域的过程和惯习缘由,以展现非法血站在艾滋病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是一种,是一种传染病,但它并不恐怖。只要了解它的传播途径,善待艾滋病感染者,我们就可以和艾滋病人安全、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而事实上,我们已经和艾滋病人生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4.
蒙培元 《人权》2003,(5):40-42
在非典流行期间,中央电视台采访了美国科学家何大一先生。何先生在研制艾滋病药物方面有重要贡献。当主持人问何先生对发现艾滋病病毒有何感想时,他说出了两个很重要的字:“敬畏”。这真是有些出乎意料之外。这究竟是什么意思?“敬畏”什么?  相似文献   

15.
<正>12月1日,是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是人类至今仍未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的病症,是全人类的公敌。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全球至少有2000万人已经死于艾滋病,而携带HIV病毒的人数预计也超过了4000万。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被感染的艾滋病患者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有艾滋病患者近32万人。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1月29日,浙江天台县公安局城西派出所民警来到始丰街道某村检查暂住证办理情况。当查到外来务工人员罗某时,他竟掏出了一本“艾滋痛就诊证”。后经核实,罗某并非艾滋病患者,“艾滋病就诊证”是他花几十元买的一本假证,为的是万一老板不给工钱,讨起来方便。企业欠薪已然成为时下外来民工比干活更沉重、比生活更辛酸的负面话题。  相似文献   

17.
谈"艾"色变,提起艾滋病 ,人们恐怕少有不胆战心惊者。因为艾滋病不但是目前无药可医的绝症,而且在我国的流行正呈蔓延和持续增长态势。专家估计, 1999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过 50万人。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青壮年是艾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而在我省农村,血液感染是一个重要的感染源。随着艾滋病的蔓延,如何防治艾滋病,如何与艾滋病人相处也就成了人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常识。 省九三学社社员、省文史馆馆员高耀洁系我国著名妇科医学教授,退休后,自费从事防治艾滋病宣传,人称"中原防'艾'第一人…  相似文献   

18.
钟克波 《半月谈》2005,(7):46-47
一名普通的感染科医生,把艾滋病患者当作亲人,帮助他们逐步摆脱痛苦和贫困。他,就是被艾滋病患者称为“守扩神”的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均川镇“温馨家园”医生夏治华。  相似文献   

19.
在涉及疾病与健康问题的大众宣传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说服策略被开发利用,而所有策略的核心,无非是改变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在这些策略背后,为达到教育目的而隐含的"恐吓策略"普遍存在。在我国的艾滋病宣传教育过程中,恐吓策略一度被推到极致。人们在接受宣传教育后,一方面产生了对艾滋病的极大恐惧,另一方面出现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道德化拷问与歧视。恐吓策略对个体、社会及艾滋病防治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危害与影响,但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学公共卫生、教公共卫生、管理公共卫生、参与公共卫生,”69岁的戴志澄 与公共卫生结下不解之缘。从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几个月后的1986年,戴 志澄调入卫生部任防疫司(后改为疾病控制司)司长开始,他经历和见证了中国 近20年防治艾滋的历程。戴志澄现在的身份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卫 生部艾滋病专家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