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现在的学生作业抄袭现象很严重,尤其是数学作业。而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信息整理加工和应用的再现,也是老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并根据这种认知及时调整教学。数学作业抄袭现象严重的影响着数学教学,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冷静下来,细心思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承认抄袭现象的基础上,尽量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易杳 《瞭望》2000,(17)
丁香, 14岁,北京石景山京源中学初中学生: 老师才是决定我们学习的主要力量。老师也许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我们总觉得老师不了解我们,不了解我们想什么、需要什么,而只是一味按他们的想法教。 作业太多了。从小学熬到中学,作业还是这么多。上小学时是在寄宿学校,差不多每天都得到晚上十一点多才能做完当天的作业,脑袋都木了。经常想事儿想了半截儿,脑袋就转不动了,好些同学连笑都不会笑了。最怕英文课,每天都留作业,总是一遍又一遍抄课文。有一回,班主任老师看见我们很晚还在抄课文,问是谁让抄的,并让我们回去睡觉。第二天…  相似文献   

3.
太炎先生因为革命意志曾经十分坚定,与其老师也断绝了师生关系.他师从俞曲园先生7年有余,师生情谊甚是深厚,此后太炎先生出乡梓,流日本,与其师不见者十又余年,一口归省恩师,被俞老师臭骂了一顿,话语难听:"不忠不孝,非人类也."且十分绝情,要永断师生关系,说"曲园无是弟子".惹得太炎先生生了点毛毛火,做了一篇<谢本师>,谢者,非谢谢也,乃谢绝也,意思是,你不认我这个弟子,那我也不认你这个老师.在太炎先生那里,师情,我所欲也;革命,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师情而取革命也.  相似文献   

4.
刘晓英 《理论探讨》2006,2(4):39-43
传统哲学追问到的“本质”是“我思”出来的,它是纯对象性的;现象学的“本质”是“我看”出来的,它因此而投入了“我”的意向性;沿着现象学的思路,海德格尔将“我看”改写为“我做”。在“我做”的关系中,生发出一种全新的“本质”和一种全新的“思”———原生态的本质和原生态的思。在这里,本质既是对象也是“我”,既非对象也非“我”,本质不在“终点”,而在“路”上;本质不再是对象固有的,而是人赋予的,本质因人而异。思则是对这样的本质的“神会”。“神会”是内在于“做”的“思”,是“做”中之“思”,它不需要同一性的认知模式,它是走出认识论的新型的“思”。神会作为原生态的思,面向原生态的本质,因此,它不是思的浅化和消解;相反,它走进更深层的本质,并借以实现人类生存的根底性揭秘。  相似文献   

5.
王滢 《瞭望》2004,(50)
北京大学外语系佟上元:我觉得大学生该是文质彬彬,学识渊博。我周围的同学不乏这样的典范,他们学习刻苦,关心国家大事,为人谦虚谨慎。但也有很多人守着电脑玩游戏、上网,从不进图书馆、自习室,只是在考试前突击。另外我认为大学是最高学府,老师都应该非常博学,讲课有水平,也能做研究。我身边的老师基本上符合这些,也有个别给人感觉是混饭吃的,没有水平,同学都不喜欢。  相似文献   

6.
牛祭     
《侨园》2016,(8)
正妈打电话说,她晚上没吃饭,心里不好受。我一追问,妈竟然抽噎起来,说老牛卖了,刚被人牵走,她心里舍不得。听了这话,我的心也猛地抽紧了,我忽略了妈的感情,准确地说是对在我们家生活了22年的老牛的感情。我竟是这个"罪人"!说实在的,听到老牛被买走的消息,我的心也痛了好一阵子,觉得愧对这头为我们家效劳了22年的老牛,应该在它寿终正寝之后,我们挖个坑埋了它,就是立块碑也不为过。22年前,这头牛刚生下时,爸就喜欢得不得了,它身上的毛黑白相间,头的正中有一撮儿倒三角形的白毛,四蹄雪白,  相似文献   

7.
孙燕 《民主》2011,(2):55-56
上海的小学生乔乔做老师布置的两道语文作业.一道是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她答“孔明和庞统”.并得到妈妈的认可.但老师给了个红叉.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第二道题是解释“矜持”这个词,乔乔父母查了词典.  相似文献   

8.
日前得列一本《湖南长郡中学抗日时期校友通讯·杨少岩老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专辑》,才想起杨老师已经诞生一百年了,可是他的音容笑貌还依稀如在目前。1947年,我考进了长郡中学念高中。杨老师是教务主任,兼教我们班的数学。我在口述自传中曾经简单地记下了对他的回忆:“据我看来,杨老师几乎能够背得出《范氏大代数》:我们只要问他第几面第几题,他不用翻书就知道题目,马上给你解答起来。每堂课开始,杨老师一面讲授一面板书,一行一行整整齐齐的,一块长长的黑板分成三栏,到下课铃响,他正好讲完一个单元,黑板也刚  相似文献   

9.
虽然一生在同文字打交道.至今我也吃不透"化"这个字的意思.可它大概又是我一生中听到和看到最频繁的一个字。其中酸甜苦辣,百味俱全,也一时说不清。最早生根在我头脑里的"化",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学校老师传授"共产主义"知识的时候,给我们那些同学少年培植的:"苏维埃加电气化"。具体形象就是"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榜样就是苏联老大哥。  相似文献   

10.
何如平 《侨园》2011,(1):59
去年我去立陶宛旅游,为节省开销,我寄宿在已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定居的表姐家。一天晚上我和表姐去购物。从表姐家出来步行10分钟到了十字路口,过了马路就是大型超市。此时路口没什么人,我刚要过马路,表姐拉住我说:"你看  相似文献   

11.
杨炼 《民主》2019,(10)
正读新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赵丽宏的新诗集《疼痛》,让我想到一部当代《野草》。"疼痛"一如爱情,堪称人类最古老又积淀最深的诗题,触碰它而不被无数杰作吞没,不仅需要绝大的勇气,更考验超强的能量。赵丽宏不避险峻地直抒胸臆:他抚摸《疤痕》:"赤身裸体时/我发现自己伤痕累累";他检索《遗物》:"纸片上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10,(38)
<正> 在今夏汛期初显防洪身手后,三峡工程今年的175米试验性蓄水已提前至9月10日启动。此前迈向175米这个坎,它已两度"功败垂成"。远在长江口崇明岛的一位三峡移民说:"如果水不蓄上去,我出来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松 《各界》2008,(12):1
马寅初(1882~1982),又名元善,原籍浙江嵊县,生于绍兴.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   马寅初青年时期学习非常刻苦,生活也很清贫.白天上课,晚上还要挑灯读书.他用不起电灯,油灯用的是相对便宜的菜油做燃料.有一次,一位朋友来他宿舍探望,发现灯光非常昏暗,便为他点上了两根灯芯.马发现后,立刻把其中一根熄灭,歉意地对朋友说:"我点不起两根灯芯,请别见笑!"……  相似文献   

14.
李津川 《团结》2012,(3):70-72
全世界有3亿多肝病患者,50%在中国;美国最大器官移植中心匹滋堡大学曾一年做过400多例肝移植,而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一年做600例,历年累计4千余例,其中杜洪印亲自完成肝移植麻醉近2千例,位居全球第一。他也是心、肝、脾、肺、肾、胰和小肠手术中均施行过麻醉术的第一人。"2002—2006年肝脏移植发展最迅速时期,我每年有三分之一夜晚是在手术室通宵达旦度过的。24小时不睡觉的时候也不是偶尔才有。2004年国庆节前因为手术多,曾经连续7天吃住在手术室,就没有换衣服出来过。我带领20个年轻人1天之内为18个肝移植、2个心脏移植、5个肾移植做麻醉术,在全世界是空前的。"杜  相似文献   

15.
"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这是电影《童梦奇缘》里那位科学家的话。我独自一人时,爱在心里吟诵这段散文诗。这是因为,它的内涵实在是沉甸甸的,令人发憷也令人猛醒、沉思。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9,(11)
<正>我们家祖上是清代时跟着"闯关东"过来的。我祖父叫宋德新,一开始不是皮影艺人。因为影班必须得有做饭的,他就跟着影班走。到了晚上,我爷爷提着烧热的两壶水送到台上,给演员们喝。有时候,艺人家里有事或者有病,影班就缺一个角。我爷爷说:"我上去试试。"后来,他就不做饭了,跟着下去耍影了。  相似文献   

17.
"哎,小孟同志,你能给我解释一下人生为什么是个三角形吗?"早晨刚一上班,办公室的老大姐便问了我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大姐接着说:"你可千万别小看了这道题目,这道题可是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教授在高考面试时向考生提的问题。我儿子正准备参加北京大学的面试,我担心人家也会出这道题,所以请  相似文献   

18.
收钱的理由     
汤礼春 《侨园》2012,(1):44
我的宠物狗不小心摔断了腿,要做手术,我挑选了全市最好的一家宠物医院。我抱狗刚进医院,就听见一位老先生在那里冲护士小姐直嚷嚷:"你们这是什么服务态度,我的狗吐了还要我自己擦!我在家里可是什么都没做过的,进门脱鞋,马上就有保姆把它拿走!"院长走过来说:"老先生,你既然喜欢狗,给他擦擦有什么下不得手嘛?""自己擦,那你们请护士小姐干嘛?  相似文献   

19.
正有一天,儿子安德烈问龙应台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你会失望吗?龙应台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假如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皑河 《民主》2014,(10):62-63
<正>201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悦读天下书系海石子文丛书》中的第一本《史海泛舟》是河南作家协会会员申全贵的作品。申全贵是我的同乡,也是我敬仰的兄长。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武汉铁路局机务段工作时,就常有诗文作品在许多报刊上发表,我因和全贵兄的弟弟是中学同学所以知道这位从家乡走出的"作家"、"秀才",并读过他的作品,当时同样做着文学梦的我,私下将全贵兄引以为学习的榜样。后来全贵兄因婚姻回到家乡工作,在县政府做文字工作多年,担任过副县长、市工业局副局长等职务。他任副县长时,我们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流,我不知道全贵兄在艰苦繁杂的基层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