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法修正案(十一)新设袭警罪,加大了对袭警行为的惩治力度。如何依法规范适用袭警罪,是司法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对袭警罪中“暴力袭击”行为方式的理解刑法第277条中关于妨害公务罪和袭警罪的法律规定均提到“暴力”的行为方式,对于这两款规定中的“暴力”能否作相同理解,实践中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2.
“宁夏灵武市百人暴力抗法案件11名嫌疑人被批捕”,这是6月14日《新华网》的报道。事件起因是借贷经济纠纷。报道说,在这起“百人暴力抗法”事件中,11名法警和2名公安民警遭到群殴,不同程度受伤,一辆警车被砸损。对这起“百人暴力抗法”案件,有关方面抽调公、检、法、司20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处置。这个事情闹得有点大,我不是评论事件本身,而是对“暴力抗法”这种说法提出异议。“暴力袭警”、“暴力抗法”这样的词语见得不少,前者是直观的描述,后者则抽象了,因为有一个抽象的“法”字在里头。在网站搜索一下“暴力抗法”,找到相关网页约2.65…  相似文献   

3.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  相似文献   

4.
李勇 《中国检察官》2023,(10):10-14
袭警罪的“暴力袭击”是积极、主动针对警察以及与警察人身紧密相连的物实施的有形力,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要求具备“突然性”。消极性、被动性挣脱等行为以及情节显著轻微的暴力,不构成袭警罪。袭警罪的情节加重犯需同时具备法定的手段和法定的具体危险。袭警罪的保护法益是警察的人身安全和职务行为,是具体危险犯。袭警罪是故意犯罪,需明知是警察,明知是辅警在现场协助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形成“执法共同体”的,可成立袭警罪。生理性醉酒不影响袭警故意的认定。行为人对警察职务行为合法性认识错误,不能阻却袭警罪故意的成立。袭警罪犯罪动机具有多样性,酒后滋事暴力袭警的应认定为袭警罪,不宜认定为寻衅滋事罪。  相似文献   

5.
《中国检察官》2023,(10):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暴力袭警行为独立入罪,并特别规定了以特殊手段实施暴力袭警类型的加重犯,明确表明了国家更为严厉地惩治暴力袭警犯罪行为的态度和立场。但对于袭警罪的“暴力”应怎样理解?辅警是否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袭警罪与妨害公务罪的关系应怎样把握……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审视,诸如此类问题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导致司法适用标准不统一。为此,本刊特组专题对袭警罪法律适用中的重点问题展开探讨,选取实践中较为典型的6个案例作为切入,约请理论和实务界的专家结合案例对以上争议焦点展开评析。相关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供争鸣、参考。  相似文献   

6.
袭警行为的发生具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仅靠增设袭警罪是盲目与国际接轨和立法依赖症的表现,不能有效保护人民警察。当前,我们应认清暴力袭警的原因,树立人民警察执法公正、高效的形象,建立警民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警察执法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前提,也是减少暴力抗法袭警事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黄蓓  陈晓辉 《政治与法律》2007,2(3):133-137
近年来,我国警察在执法活动中遭受对抗甚至暴力袭击致伤亡的人数很高.袭警直接损害的是警察的身体,间接损害的却是国家法律的尊严.警察权力与警察权威的失衡,说明警察机关没有坚持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警察队伍内部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社会的荣辱观念发生错位以及警察自身装备能力和警察机关维权意识等方面存在问题.我国应当在法律上明确规定袭警行为.  相似文献   

8.
张杰 《犯罪研究》2023,(6):29-40
袭警罪的适用存在泛化问题。立足袭警行为暴力分层,强化警察执法权威的尊严和正当,应对袭警罪适用总体持限缩态度。治安纠纷中,轻微袭警行为属于公民特定情境下的应激反应,刑法应当谨慎限制公民权利,慎重介入警民冲突;袭警罪处罚的对象,更多的是社会中下层普通民众,实施袭警行为往往缺乏违法性认识,对轻微袭警行为,可以以行政处罚替代刑事处罚的,应当尽量避免运用刑罚方式予以处置。遵循刑法宽容理念实现袭警罪的限缩适用,对袭警罪的法益应界定为“警察公务保护”的单一法益,对袭警行为的“暴力性”应予限缩解释,袭警罪的对象一般不包括辅警,袭警罪主观方面应当具有妨害警察执法的主观目的,袭警罪的处罚方式应当注意行刑衔接。办理袭警罪案件,应当以限缩为原则,加强具体情境把握,以实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万人拯救死刑犯内幕据报载,2004年以来陕西省共发生暴力袭警案件403起,有519名民警不同程度受伤;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2004年全国共1.8万名民警遭暴力袭击,其中337名牺牲。一时间传媒争相议论,于是便有了学者专家提出增设“袭警罪”,于是便又有了应否增设袭警罪之争论。对此笔者颇有感言。笔者无意于讨论“袭警罪”的增设有无必要,窃以为这是大方之家做的事。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法可谓真的不少,任何一部门任何一领域都有许多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蔚为壮观。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无疑在中国法制建设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就像中国上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0.
冯燕 《法制与社会》2013,(11):195-196
近年来,警察在日常执勤及执法过程中频频遭遇暴力袭击,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警察的人身安危,更对警察执法乃至法律的权威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主张将暴力袭警单立为一种独立之罪的声音不时见诸报端。而本文以为,目前的暴力袭警绝大多数仍应归属警民冲突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法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对待暴力袭警案时,不能简单地从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角度对此类案件加以处置,而应从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认识和探究化解袭警案件的有效之途,即从严治警,依法用警。  相似文献   

11.
袭警罪中“暴力”的法教义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袭警罪首案频发。司法实务人员对袭警罪中"暴力"的理解泛化以及入罪门槛过低,导致袭警罪大有成为我国继醉驾犯罪之后第二大犯罪的趋势,如何理解袭警罪中的"暴力"因此成为理论和实务中的难题。结合我国司法实务中部分地区发生的袭警罪的典型首案,根据刑法中"暴力"的含义以及袭警罪"暴力袭击"行为的规范内涵,袭警罪中"暴力"的性质仅限于"硬暴力"而不包括"软暴力";暴力的发生仅限于突袭性而不包括缓和及具有预见可能性的非突袭性暴力,暴力突袭性的具体特点包括突发性、瞬时性和意外性;根据袭警罪侵害警察人身安全、妨害公务正常执行从而侵犯公共秩序法益之逻辑关系,以及构成要件符合性与保护法益之间的共通性,应联系暴力袭警行为及其结果,通过法益甄别值得处罚的暴力袭警行为,从而将不具有可罚性的暴力袭警行为排除在刑法的适用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2.
张帅  智世勇  孔萍 《法制与社会》2011,(32):181-182
近年来,暴力袭警案件发生原因的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制度和警察自身的原因。本文认为应通过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立法保障和法制宣传,提高民警执法水平和自身防护能力等方面入手,来有效预防和减少暴力袭警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打击袭警犯罪,立法是根本——访全国人大代表王午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滞后,已经成为不法分子肆意侵犯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重要原因。”2003年5月18日下午,本刊记者采访了一直在为袭警犯罪立法呼吁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午鼎。一见面,王代表就将目前打击暴力袭警犯罪存在的“瓶颈”问题点了出来。早前记者就得悉,今  相似文献   

14.
"暴力袭警"本身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泛指一切暴力袭击人民警察的行为。由于近年来"暴力袭警"的事件日益增多,有为数不少的专家和学者建议在刑法中增设"袭警罪"。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暴力袭警行为,现行刑法完全有可能对此进行规制,足以保护警察不受伤害。如果仅仅因为刑法对于暴力袭警的某些行为无法适用,害怕放纵罪犯,从而增设一新的罪名,其导致的是刑法罪名的虚置,浪费立法资源,也不符合刑法的谦抑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一语惊人     
《法治与社会》2013,(6):F0002-F0002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权利意识",也要有"法治观念"——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二》。  相似文献   

16.
妨害公务罪中的“暴力”行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妨害公务罪的客观方面存在诸多争议,这些争议影响了法条的准确适用。随着近年袭警案件的频发,对暴力意义的正确诠释凸显。暴力是限于直接暴力,还是包括间接暴力?暴力的形态仅限有形暴力,还是也包括无形暴力?因此,有必要结合实践对暴力的内涵进行解读。此外,对暴力程度的准确界定也值得思考。近年来,袭警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刑法应如何应对袭警问题,值得思考。文章作者结合国外刑法理论和立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水木 《政府法制》2006,(18):4-6
在国外或港台地区拍摄的警匪片中,警察在执行公务时,如果遇到暴力抗拒的行为,抗法者就会被以袭警的罪名得到制裁。而在我国,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却没有相应的罪名来惩戒暴力抗法的人,以致袭警案件频发。袭警造成的社会危害正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是否在刑法中增设袭警罪成为专家学者们争论的热点。暴力袭警屡屡发生2005年10月12日下午6时左右,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高楼村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暴力袭警案:雁塔公安分局等驾坡派出所一辆出警车遭到十余名歹徒的围攻,警车一侧玻璃和后窗玻璃全被打碎,车内被扔进很多砖块。车上的一名警察和两名协助警员被…  相似文献   

18.
暴力袭警严重侵害了警察的合法权益,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关于袭警行为是否应当单设罪名予以刑法规制,理论界与实务界有不同的声音。面对非理性的犯罪,需要的是理性的立法。因此,作者对袭警行为的规制进行了全面反思,结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借鉴西方国家关于妨害公务罪的立法,提出了应对暴力袭警的新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传辉 《华中电力》2022,(1):111-125
“利益平衡说”被认为是知识产权法之基本原则或基本精神,旨在平衡权利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冲突,并以此解释知识产权法的制度构成。依自然法理论,知识产权之正当性因其自然获得性,相关权利与限制是确定权利的正当边界,维护以个人权利为基础之社会契约。功利主义理论则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社会效用之必要工具,经由排他性权利及其限制来达至社会效用最大化。无论限制或保护权利均有可能产生对权利或社会效用的正面或负面作用。由此,利益平衡的二元价值目标论值得商榷。知识产权法的根本问题是以个人权利为导向还是以社会效用为终极价值之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