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以市民对成都城市环境的满意度为切入点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成都市污水净化的典型模式——活水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成都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农村环境卫生从小处看好像只是一个局部问题,只跟农民的个人习惯及其健康有关,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没有关联。但是在深入理解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并结合实地调查的分析结果后,可以肯定,农村的环境卫生对农村的文明程度、人民的健康程度、人民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等反映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的指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华 《中国发展》2007,7(4):78-81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在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无论在制度建设还是在实践环节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该文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过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后果已经进入集中爆发期,近几年发生的各种重金属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事件即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同时,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事件,一方面给当地的百姓健康带来了实际的危害和潜在的长期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当地政府的公信力面临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环境污染现状、污染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环境污染不断恶化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导致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发生主要由于一些建设类项目不符合环境评价标准,引发民众对政府政策的质疑和对环境污染的担忧,政府的不当行为使矛盾激化、升级。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措施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完善环境保护立法,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构建环保系统风险评估体系等,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另一方面,政府在事关重大项目决策时要关注民生,听取民意,信息要公开透明,以减少导致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亿万农民的福祉。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有着"先行先试"的责任。本文以山西农民满意度需求调查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和KANO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提出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机制构建和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加文村为例,分析了西南石漠化地区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认为恶劣的自然条件、贫困、人们卫生意识的淡薄等是影响这些地方环境卫生的主要因素,并指出日益深入的工业化、都市化更使得农村环境卫生进一步恶化,因此必须采取特殊而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农村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郑子青 《中国民政》2013,(8):13-14,20
一、贫困标准应当采用多维测度 减少贫困人口、减轻贫困程度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天然职责,减贫工作离不开济贫与扶贫,而济贫与扶贫又离不开贫困线标准的制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规模扶贫运动的开展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农村的减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线标准也不断提高,从1985年的人均年纯收入200元提高至2010年的1274元,而农村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25亿人下降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1.这说明中国农村减贫工作的成就是相当显著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6年全国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描述了农村女性与城镇女性和农村男性的性别角色意识差异,并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释农村女性性别意识的理论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自己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本村和外村人际交往以及社团参与情况对农村女性性别意识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女性性别意识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在注意提高妇女自身的教育素质和劳动参与率的同时,从社区和社会层面拓宽农村女性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2010年11月对湖北省3个县市624名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所获得的数据和信息,从满意度和需求度二维耦合的视角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度的评价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以满意度和需求度的得分为观测值,运用系统聚类法将基本医疗保障等15项农村公共服务分为6类各具特征的公共服务。文章建议各级政府依据各类公共服务的特征及优先序,采取差异化的供给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收入差别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偏好与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收入差别为逻辑起点,对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偏好进行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服务的需求愿望较为强烈,且生活类公共服务需求愿望强于生产类公共服务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保障型公共服务需求递减,发展型公共服务需求递增;在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高收入群体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总体上高于低收入群体。这一研究发现蕴涵三方面的公共政策取向:一是当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是公众需求强烈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等基本民生领域;二是在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组合中,优先保证公众生活类公共服务需求,同时尽力满足公众发展型公共服务需求;三是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项目选择上,优先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城市环境保护已受到高度重视,乡村环境保护需要提到议事日程。乡村环境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涉及国家食品与生态安全。作者通过中国东、中、西部十多个县市,以及日本和韩国的乡村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与策略。目前农业与乡村发展中长期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由于村庄规模扩大、乡村旅游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当前重点要解决乡村的垃圾与污水处理。以及有机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天津市大港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和实施中涉及到的性别平等问题。本文讨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对于农村妇女健康的有利影响,同时也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社会性别盲点对农村妇女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后,本文建议在具体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过程中需要增强社会性别敏感,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使农村妇女中弱势人群在以家庭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平等受益。  相似文献   

15.
合村并居是近年来多个省份和市地推行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新动向。该文梳理和概括了在山东两个县推动合村并居的动因、过程及具体作法,分析了合村并居社区在公共服务方面面临着的诸多问题,提出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政府公共服务必须延伸并覆盖每个村;创新村民自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桂元  陈瑾 《中国发展》2011,11(2):61-65
该文阐述了广东省汕头市莲华镇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型乡村旅游,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形成环境优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粤东地区人多地少,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态环境压力大,走生态环境型乡村发展之路,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7.
任旭彬 《桂海论丛》2013,(4):110-113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农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确保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成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以及缺乏农民组织作为文化建设的依托载体。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要建立起政府供给、市场供给与社会供给优势互补的复合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总结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剖析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新时期特征及面临的压力与形势人手,提出了以农村为城市发展服务为导向,建立包括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构建农村集约高效生产空间;推动新一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构建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山清水秀生态空间等4个层面构成的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能主动引导国家农村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健全完善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推动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化;加强农村环境系统管理,建立城乡环境保护统筹体制;完善环境公共财政体系,增加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完善农村环境经济政策,全面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强化农村生态环保科技支撑与能力建设,提高支撑能力和加强环境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推动公众参与等六大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的大气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研究区域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特征。根据不同功能区PM1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累积效应,表明区内道路扬尘和施工扬尘是该区域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根据对道路边界的降尘监测,表明施工工地对道路扬尘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处于建设发展期的区域,加强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控制是保证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