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圆明园的第一主人是雍正帝,他继位后不出巡,所在之处除了紫禁城就是圆明园,最后又死在圆明园。雍正帝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法制博览》2010,(3):37-37
雍正在位仅13年,于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因心力交瘁,暴卒在自己的御案旁。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雍正留下的朱批奏折达35000多件,其总字数以13年的总天数相除,平均每天批示8000多字。撇开雍正皇帝的功过是非不谈,光说这每天批写8000多字,就不是现在一般的“公仆”们所能望其项背。雍正的勤于政事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一年之中只有生日那天他才会休息。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他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理财成效、治国业绩,在中国占代帝王中堪称楷模。  相似文献   

4.
《法制博览》2009,(21):61-61
提起年羹尧,人们就会想起血淋淋的血滴子,因为在传说中,年羹尧总是用血滴子残酷地杀死其对头。然而在为雍正除掉许多对头之后,年羹尧也没有得到好下场,最终为雍正所杀,但雍正为什么要杀掉年羹尧呢?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5.
门槛论     
乐朋 《法制博览》2011,(2):27-27
祥林嫂的悲惨故事,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她用一年工钱12块银洋,到土地庙去捐门槛,任人踩踏,以求赎罪,赢得尊重。可是,捐门槛丝毫无助于改变其不干净、不吉祥的身份歧视。在年关准备祭祖用品时,祥林嫂依旧不得染指。那道“祝福”的门槛,她到死也未能逾越。  相似文献   

6.
声音     
《南风窗》2013,(17):17-17
1"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在夜总会里做的。"——杨禹央视评论员杨禹建议,应规定全体党员不得进入夜总会这类场所。2给我往死里打,搞死了我负责。—实名举报爱平集团养猪厂董事长刘爱平后遭袭击报复的湖南省衡东县人大代表王江河,回忆之前被围殴时刘曾在边上如此叫嚣。  相似文献   

7.
赵朕  王一心 《法制博览》2009,(19):73-74
皇帝炼丹,这当然是绝密事件,在官书正史上不可能有记载。可是,在清官秘档中仍透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记载皇宫日用物品的内务府账本《活计档》,就披露了雍正炼丹的一些情况。最早出现的有关记载,是在雍正八年(1730)冬天的《活计档》,其中十一月有一条,十二月有三条。这四则档案向人们透露,雍正八年末,在圆明园东南角的秀清村,在内务府总管海望和太医院院使刘胜芳的主持操办下,先后运人四千余斤木柴煤炭,利用矿银等物开始为雍正炼丹。  相似文献   

8.
燎原 《南风窗》2014,(3):54-56
在没有目击者、没有视频监控的农村,唯有良心不死,真相才能复活。  相似文献   

9.
李国文 《法制博览》2009,(17):63-63
公元777年(唐大历十二年)3月,宰相元载伏诛。 他被押往万年县行刑,刽子手开刀问斩之前,循例要问:相公,可有什么遗言和要求,且说无妨。元载说他只有一事,唯求速死。刽子手说,那倒不难,不过要委屈相公。于是,剥下他的臭袜子,塞进他的口中。然后,刀光一闪,人头落地。同时,他的妻子、他的两个儿子、他的主书、随员、门人和亲信,以及他安插在宫廷里面的内线,统统完蛋,或交出脑袋,或关进牢房,或逐出长安,或削职为民。一位跺跺脚,长安城就晃动不已的大人物,树倒猢狲散,连替他收尸的人都没有。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雍正养廉并没能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这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1.
黄波 《法制博览》2010,(10):5-5
知县是所谓“临民之官”,其贤否关系到吏治根本,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视,雍正皇帝就曾特颁《州县事宜》,训诫州县官怎样去做一个他心目中的好官。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1):67-67
三国时英雄辈出,也冤案多多。发生在号称仁慈之主刘备身上的一桩饱食“人肉宴”的大案可说是千古奇冤,令人惊叹的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老夫子以平铺直叙的笔法描写了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号称仁慈之主的刘备与其谋士孙乾饱食“人肉宴”后,得知真情,不但不对死者之死抱以丝毫同情态度,惩罚凶手,反而禀明丞相曹操,令孙乾赏金百两给凶手刘安,至此结案。  相似文献   

13.
求生是人的本能。即使是贼胆包天案犯,在死到临头之时也会魂飞散,悔不当初。但羁押在苏北某市守所里的这名集抢劫、故意伤害、抢夺、盗窃四罪于一身的死囚,面对将执行的死刑,竟显得异常平静。他对司法人员说:很多人都怕死,留恋这个世界,而我却宁愿死。对我来说,生不如死,死是一种好的解脱和归宿。我把这世界上一切都看透了,没有爱,没有真诚,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欺骗和无情,我恨这个世界和人们.尤其是女人!你们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倒不如痛痛快快地死掉……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般万念俱灰的言语,竟出自一个年仅19岁的…  相似文献   

14.
那天我随一位朋友走进一家绘画用品商店,见他选购了一些水彩画颜料,我有点奇怪,因为他并不画画。“我报名参加了一个水彩画学习班,下个星期就开始上课了,”他有些羞怯地说,“按说我没有时间学这个,可它列在我死之前要做的50件事的清单  相似文献   

15.
正母亲去世之前再三嘱咐他:"家里有两个瓶子,我死之后你千万记住找出来。"他知道没有文化的母亲是在做"遗嘱";母亲去世之后,丧事办得很风光,虽然办丧事的钱里有母亲自己存的;他觉得自己今后应该像《老人与海》里的主人公"圣地亚哥"那样活着,"癌症"不是生命的最后结果。  相似文献   

16.
卢华为 《法制博览》2009,(17):77-77
有人认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雍正养廉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吏治腐败问题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统治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他们千方百计地加以防范,但结果却是防不胜防。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动严刑,甚至屡兴大狱,采取酷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贞观七年,唐太宗视察大狱,探望390位大罪不赦的死囚犯,并问其在死前,是否有什么要求。众死囚于是提出在死前欲回家看望父母的想法,唐太宗仔细斟酌后,定了一个死亡之约,规定死囚可以回家探望父母,但是要在明年九月初四这天准时自行返回死牢伏法。  相似文献   

18.
王伟 《法制博览》2011,(13):58-59
才子清朝太庙是皇帝祭祀先祖的祖庙。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先祖。前殿东庑以功勋王公配享;前殿西庑为满臣功臣配享;中、后殿两庑储藏祭器。每年除夕前一日袷祭(皇帝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国有大事大典,也都进行祭告。整个清王朝296年历史,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异姓大臣只有12人,这其中仅有一名汉臣获得过这最高殊荣,这个无人比肩的汉臣是张廷玉。  相似文献   

19.
金满楼 《法制博览》2009,(17):72-73
李卫是江苏徐州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当官,并非是科举正途,而是家里花钱给他买了监生资格,靠捐钱捐来的。由于小时候没太读书,即使后来官做得挺大,李卫还是会闹些错别字的笑话。李卫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人却十分聪明,他手下的师爷起草完公文奏章读给他听后,他总能一针见血的把问题要害找出来,然后口述让师爷们修改,大家对此都十分服气。李卫升堂审案的时候,更是才思敏捷,判决如流,丝毫没有文盲的嫌疑。  相似文献   

20.
曹林 《法制博览》2010,(14):54-54
给警察下达罚款指标,逼着警察违法乱罚款,导致无数违法乱象,“罚款指标”和“指标执法”早成众矢之的,不过湖南株洲交警部门似乎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制度的不正当性。面对舆论的质疑,该省交警总队官员表示,交警部门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可以提高民警的管事率,从而减少交通乱源,确保良好的交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