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孟昭庚 《党史纵横》2011,(11):36-38,52
博古原名秦邦宪,1907年6月24日生于江苏无锡,是北宋著名词宗秦观的第三十二代孙。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中lLj大学学习。留苏期间,按照当时苏联当局的要求,必须取一个俄文的名字,秦邦宪的俄文名字的中文译音是“博古诺夫”。于是,秦邦宪干脆就用“博古”作了笔名,以后便也以博古名世。  相似文献   

2.
正1931年中共中央在上海遭到严重破坏,中央领导人不得不转移到安全地区。王明于10月前往莫斯科,周恩来于12月底到达江西瑞金。经共产国际批准,由博古、张闻天、康生、陈云、卢福坦(后叛变)、李竹声(后叛变)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博古担任总负责人,在上海坚持领导革命。1933年初,博古和临时中央被迫撤离上海,来到  相似文献   

3.
李海文 《党史博览》2012,(10):18-22
博古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因飞机失事遇难。在21年的革命生涯中,有10年的时间是和周恩来共事。博古和周恩来的关系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周恩来是博古的领导。第二阶段,博古是周恩来的领导。第三阶段.周恩来与博古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第四阶段.周恩来是博古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正刘群先(1907—1942),江苏无锡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与秦邦宪(博古)结婚。1934年参加长征,历任红一方面军妇女队队长、干部休养连工作组组长。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称她为"中国杰出的女工领袖"。后因病赴莫斯科治疗,1942年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不幸牺牲。  相似文献   

5.
张闻天和博古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风云人物,都到过莫斯科留学,归国后都曾经在中共党内负总责;他们都曾经犯过严重的“左”倾错误,又先后觉悟,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自己新的一页。莫斯科:张闻天和博古都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留学生,一个以学识渊博著称,一个以能言善辩闻名。张闻天,1900年生,上海南汇人。青年张闻天经历十分曲折、丰富。1915年,张闻天高小毕业后曾先后在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海河工程专科学校、上海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学习,加入过少年中国学会,实验过工读互助的“新生活”。1920年7月,张闻天东渡日本游学,次年1月返…  相似文献   

6.
博古在上海     
<正>博古,本名秦邦宪,中共早期领导人,从苏联回国后化名博古。他190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青少年时期在无锡度过。博古与上海两次结缘,时间不算很长,但意义非凡。1925年夏,博古从无锡第二工业大学毕业,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第一次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次结缘是他痛下决心、认真抉择的结果。无锡与上海虽然近在咫尺,但博古家境贫寒,作为长子,他上有老母要抚养,下  相似文献   

7.
王蕙 《党史纵览》2003,(6):35-40
王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1931年1月7日,王明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一下子越过中央委员一层直接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实际上掌握了党中央的权力,后虽去了莫斯科,但仍遥控指挥博古等执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逐渐成为中共中央领导层的核心领袖。远在莫斯科的王明,失去了昔日的权威,走下了权力的巅峰。  相似文献   

8.
<正>博古(1907年6月——1946年4月),原名秦邦宪,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莫斯科学习。1931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  相似文献   

9.
当年,王明重返莫斯科,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成员,政治书记处书记,成为共产国际领导人之一。他通过无线电,继续遥控以博古为“舵手”的临时中央,实际上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太上皇”。 王明称颂毛泽东是出色领袖,莫斯科出了毛泽东著作单行本 王明不像李立三那样轻视苏区,公然反对农村包围城市,他重视红军和农村根据地。李立三强调城市暴  相似文献   

10.
一、在遵义会议上,以前支持博古的张闻天,首先站出来对博古的“总结报告”作“反报告”,有力地支持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城红军总司令部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主要议题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博古主持会议,并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尽管博古没有明显地把一些主观的指挥上的错误放在次要的地位,但主调还是避重就轻,过分强调客观的困难,如反动力量过于强大等。博古报告的实质是用客观原因来掩盖因军事领  相似文献   

11.
所谓“博古中央”,是指博古担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局总负责人,以及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时的中共中央,时间是从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长期以来,学界与坊间都流行这么一种说法:在对待毛泽东的态度上,共产国际是重视、支持和维护的,而博古中央却是轻视、排斥与压制的.这种成说其实值得质疑,因为它既不符合逻辑,又跟事实相背离.  相似文献   

12.
正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批判了博古(秦邦宪)、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取消了最高"三人团"的军事指挥权。随后,张闻天取代博古,成为党的总负责人。从权力顶峰跌落下来的博古,如何对待其人生中最艰难的考验呢?关键时刻让大位1935年1月5日,中央红军一部奋勇作战,夺取遵义。随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进驻遵义。此前,为了统一全军的思想,博古与周恩来等商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全面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讨  相似文献   

13.
正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博古在建设苏区经济方面所做的思考与探索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堪称博古研究集大成者的《博古和他的时代》(主编邹贤敏、秦红,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收录了约90位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120余篇文章",其中竟没有一篇论及于此,即为一例。事实上,博古对中国经济,主要是苏区经济,不仅有过不少论述,而且颇有见地。回到当年文本,梳理博古关于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与策略、关于苏区经济建设的  相似文献   

14.
博古在主政中央期间(1931年9月—1935年1月)犯了教条化错误,给党、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造成重大损失。博古之所以犯错误,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他的留苏经历、独特的上台方式和当时的政治生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全面分析博古犯错误的原因,既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评价历史和人物,又可从中得到启示,以为今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秦福铨的父亲秦邦礼是博古(秦邦宪)的胞弟。秦邦礼1927年参加革命,曾任国务院对外经委副主任、党组书记。作为博古的侄儿,秦福铨得以从严扑、蔡畅、、帅孟起、陈昌浩、张琴秋等革命前辈,特别是从父亲与伯父最熟的战友潘汉年处得知许多关于伯父秦邦宪的情况。作者黎辛1942年到1946年,在秦邦宪为社长的延安《解放日报》担任五年多的副刊编辑,听过博古在整风与传达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时所作的检讨,平时也向他请教过一些历史问题。为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作者秦福铨和黎辛撰写此文,首次批露了关于博古交权以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相似文献   

16.
博古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重要奠基人,在党报创办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党性和群众性相统一为宗旨、人民办报为核心的党报群众观.博古党报群众观的发展与成熟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博古新闻宣传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博古的党报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黎辛 《党史博览》2013,(5):47-47,56
一《新华社编年记》(新华社内部出版印刷)1944年10月4日记载了"毛主席在博古(博古当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社长及中央出版局局长)陪同下,来到清凉山西侧山腰上中央印刷厂大礼堂,接见了新华社与解放日报社全体工作人员等"一事,但没写具体内容。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44年10月4日上午9点多钟,新华社副刊部编辑温济泽在山上看到毛主席从清凉山下往上走,便快步跑到新闻编辑部,告诉正在审稿的博古社长,说:"毛主席来了,正从山下往上走呢!"博古说:"毛主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央书记处(又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博古、周恩来、张闻天与项英为书记处书记,博古任总书记。  相似文献   

19.
1 9 4 1 年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高瞻远瞩,为适应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势,决定将《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改名为《解放日报》,同时停办了陕甘宁边区的其他报刊、杂志。接着,中央又任命博古为《解放日报》社社长,同时兼任新华社社长。这样,中央就将创办大型机关报和新华通讯社的重任一下子全压在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博古的身上。从此博古两付重担一肩挑,在党的新闻战线上奋斗了 5 年,为党的新闻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这成为他革命生涯中一个闪光的亮点。博古主动请缨办报,《解放日报》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共高层人物谱系中,瑞金时期(1931—1934年)的博古,被定格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副帅、总代理,一贯排斥、打击正确路线代表毛泽东的"铁面木偶"。在各色各样的文艺作品中,此时的博古更是被刻意涂抹成思想僵化、言语僵硬、只会按照共产国际指令行事的人,成了被随意讥讽、嘲笑的反面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