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运动型政党产生和变动的过程,实质是欧洲的社会运动逐渐政党化的过程。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分析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这一变迁过程进行解释,前者可以解释社会运动政党化过程中的动力问题,关注的是转型的结构性原因;后者可以解释社会运动政党化过程中的选择问题,关注的是转型的过程性原因。  相似文献   

2.
政党最初以阶级的政党的形态出现,依靠社会的政治支持,在选举中形成政党竞争的政治格局。二战后,经济社会的发展使阶级的政党遭遇危机,阶级的政党转型为包括一切人的政党。在短暂的复兴后,包括一切人的政党面临更全面深刻的危机,危机来自于党的举措,这些举措成为西方政党的卡特尔化的直接动力。政党西方卡特尔化的原因在于,包括一切人的党无法协调党内、党与社会和竞争的政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政协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协商民主。在制度层面,协商民主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文化基础。在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过程中,协商民主与政治文化、政党文化、统战文化、社会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民主要素交融,政协文化产生价值流转并实现其社会价值。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人民政协应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推进协商民主制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方各国的政党内部秩序立法主要可分为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两种实践路径。在内部组织方面,要求政党党章和党纲不得与宪法精神相违背,组织架构和内部意志形成的各种要素配置及运作须合乎民主价值的要求。在成员管理方面,要求政党在对党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得侵害党员权利,建立起相关仲裁机制解决政党内部争议。在政党领袖及公职候选人的产生方面,要求程序上体现"自下而上"的特征,维持最大程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在全面推进依规治党、落实党中央所提出的发展党内民主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的过程中,我国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地借鉴域外政党内部秩序立法的实践经验,推动我国党内法规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青年民粹主义的涌现是当代西方民粹主义的显著特征。当代西方青年民粹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政党与社会关系的畸变,即政党的社会代表性断裂、社会回应性错位、社会整合性降低、社会合法性流失、社会沟通性失灵、社会流动性失能、社会引领性弱化。政党与社会关系的不畅,引发青年利益表达激进化、身份认同焦虑化、价值判断简单化、政党认同低迷化、政治参与叛逆化、政治情感负面化与未来前途迷茫化,从而推动了青年思想与行为的民粹化。当代西方青年民粹主义的兴起,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提供重要启示:密切关注青年利益诉求;批判引导青年思想认知;综合提升青年社会获得感。  相似文献   

6.
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是政党制度化研究的主流范式。两种范式及其研究路径都无视政党制度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变迁中的意义。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政党制度化研究,旨在寻求政党研究在比较政治学中的"回归"。变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制度化过程表明:政党制度化是解释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迁动力、路径和走向的关键变量。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体制的法制化、组织和价值基础的双重理性化和政策治理网络的优化,实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渐进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基层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执政党、社会和制度成为影响中国基层民主的最重要变量,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及其制度性关系构成了推动基层民主发展的结构性动力。基层民主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和人本主义密切相连,人民性是基层民主推进的基本价值遵循和根本力量;基层民主发展的政党推动蕴含于国家构建的历史过程之中,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理论和现实的规定性;基层民主的内生性昭示着其发展的强大社会推动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化战略,构成了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制度性动力。人民推动、政党推动、社会推动和制度推动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复合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作为"从历史的维度进行纵深研究"的一种学术探索值得期待。中国政党政治是伴随着解决现代社会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该著以史为论,呈现了现代化变迁下中国政党制度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需要继续研讨的现代性话题,比如中国政党与朋党、会党的关系,苏俄、欧美政党对国民党的影响及其"一党制"的属性判断,中国政党制度与港澳台地区政党组织衔接,未来中国政党制度现代性建设的进路等。随着这些问题的回答与解决,中国政党制度的竞争力将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依据我国多党合作实践发展中的规律去推进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因此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必须与其规律性相契合。从尊重规律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构建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突破统一战线的话语框架,既要反映出"中国特色"的特质,也要体现世界政党制度发展的"共性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揭示了人民民主真谛、承载了人民民主的价值、提升了人民民主的品质,是支撑和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其本质属性就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孕育、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价值追求,不断推进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经验。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注入新的动力,并对新型政党制度未来产生深刻影响,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未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政党组织构成的"软"、"硬"件要素中,政党文化与政党组织结构如同"灵魂"和"载体"的关系,政党规模与党力亦是"有形"和"无形"的关联。世界几大政党衰落的事实表明,传统政党的规模与党力不再是"正和化"的逻辑。因此,积极借鉴时代的先进理念,鼎新治党模式,从传统政党管理向现代政党治理转型,实现政党组织发展中的"软""硬"兼施、内外并修,是维系政党科学全面发展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根据网络集群事件的基本要素,可构建以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为外部环境,以参与者、信息传播活动和事件发展进程为维度的网络集群事件生成模型。参与者在网络集群事件中经历由个体体验、到群体围观、到形成共同信念、到淡化与转移等心理、行为变化过程。网络集群事件信息传播活动可分为“碎片化”传播、扩散化传播、聚集化传播和衰减化传播等阶段。网络集群事件存在由散点引爆、热点聚集、群体极化到事件终结的过程。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以及两者的融合、互动,则构成了网络集群事件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3.
"内卷化"概念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分析价值。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在"乡政村治"的政治背景、"差序格局"的社会背景和"自上而下"的政策背景之下,逐渐凸显出内卷化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复制式推广导致协商民主形式化、行政化干预导致协商民主无实效、分利型秩序导致协商民主缺动力。矫正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内卷化,具体可以从制度性建立、主体性提升、基础性发展等不同层面推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参政党是实现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诉求引发的政治参与膨胀对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进一步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意味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必须充分开发参政党的社会功能。通过机制化、系统化、信息化等多种手段,使参政党社会服务、社会整合、社会反馈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政党制度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题中之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应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要求基础上,突出"民主集中、合作共赢、科学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确立到坚持完善再到不断发展,始终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紧密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奠定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之基,改革开放以后新型政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马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关键时期,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共享发展"理念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追求,它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念和根本宗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终极追求。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思想保障、民意基础和政治动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把握"共享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处理与其他党派关系的方针经历了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再到"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发展变迁,体现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演变,反映出时代发展要求对政党关系进行调整的趋势。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方针的建立发展过程,对于增强执政党能力,提高执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更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政党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改革开放为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发展动力、社会动力、制度动力、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了比较分析、生态分析等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的运用丰富了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但尽管如此,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而制度分析研究方法是从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辩证发展的及历史的视角来研究制度的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互动作用。它区别于其他方法论优势在于,它强调从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及文化发展的整体分析和跨学科研究视角,探索制度的变迁轨迹和社会活动的内在制约因素。所以在研究方法上,制度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方法的启示是:制度分析所强调的研究方法论原则更有助于各个学科及不同研究对象的交织点,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外观,来更好地揭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产生与变迁的内在本质:有助于分析理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世界政党制度体系中的创造性价值:更有助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回应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以及适应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时,在坚持中,如何完善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