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弼时的革命生涯传奇而壮丽:16岁参加革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1岁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39岁担任中共中央书记,46岁英年早逝。30年壮阔雄奇的革命一生,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相似文献   

2.
李曙新 《党的文献》2022,(3):115-119
1924年11月20日《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刊发了“少年国际五周纪念特刊”的一组四篇文章。根据文章的署名、内容等相关信息,在查阅目前已经出版和发表的有关任弼时的各种文献资料后,笔者经过分析认为,这组文章中的前三篇应为任弼时早年佚文。从作者署名看,《今天是什么纪念日》的署名“弼时”系直接由任弼时的本名而来,《少年国际五年来的经过和成绩》的署名“闢世”为“弼时”的谐音,《少年国际四次大会的经过和其内容》的署名“伯林斯基”是由任弼时俄文名字Бринский音译而来。从任弼时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和承担的工作看,这三篇文章发表时,任弼时刚参加了青年共产国际四大,且在回国后肩负着贯彻和宣传大会精神的职责和使命,在参加青年共产国际四大的中国代表中最有可能写作这三篇与此次大会密切相关的文章。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看,这三篇文章的思想主旨和任弼时论述青年团建设的文章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任弼时在党的群众工作方面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方法的最终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任弼时群众工作思想立足于凝聚革命力量、启发阶级自觉、筑牢党群众基础的革命现实需要,建基于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毛泽东人民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形成了初心使命为人民、革命力量是人民、工作方法在人民、党的根基系人民的丰富思想内涵,以及善于抓住群众心理、保证宣传思想工作实效、严明群众纪律,拉近与群众之间距离、真心实意体恤群众疾苦、切实减轻人民负担、既坚持党的领导又规避尾巴主义的一整套完备的方法论体系,正确回答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谁""依靠谁"以及"我是谁"的问题。管窥任弼时群众工作思想,探幽析微,在为新时代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支撑、为筑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奠定群众基础,以及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力量等方面,仍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孟东 《世纪风采》2006,(2):7-11
2003年5月的最后一天,老红军女战士、延安时期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以102岁高龄告别人世。在革命的道路上,任弼时夫妇相携相扶,风雨同舟,甘苦共尝。堪称革命夫妻、爱情楷模。叶剑英元帅称赞任弼时是党和人民的“骆驼”,毛泽东主席则赞扬陈琮英是“革命的贤妻良母”,两位伟人的评价可谓贴切。  相似文献   

5.
正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就是党的历史上著名的五大书记。这一年,任弼时只有41岁,是五大书记中名副其实的年轻人。虽然因为健康原因,任弼时经常感到身体不适,但面对全党的信任与重托,他丝毫不敢懈怠。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任弼时与敌人斗争、与病魔斗争,直至为党的事业奉献出  相似文献   

6.
这是中国人民永难忘记的日子。1950年10月27日 ,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和政治家任弼时 ,因脑溢血不幸逝世 ,年仅46岁。10月28日 ,中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在人民日报头版沉痛发布讣告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视其入殓 ,并为其覆盖党旗。10月30日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隆重追悼大会 ,首都各界四万余人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在讲话中说 :任弼时的逝世 ,是建国后我党遭受的第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1920年 ,16岁的任弼时在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 ,参加了五四运动 ,了解了十月革命之后 ,加入…  相似文献   

7.
1950年10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名誉主席的任弼时,积劳成疾,因病逝世,年仅46岁!任弼时自16岁起即投身革命,30年如一日,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的英年早逝,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悲痛。中共中央于任弼时逝世当天即发出讣告,沉痛宣告任弼时逝世的不幸消息,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习任弼时的革命精神。噩耗传出后,从党的领袖到人民群众,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思他、悼念他、学习他。这使得任弼时逝世的悼念活动,成为中共逝世的领袖中极少见的最为沉痛而隆…  相似文献   

8.
195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同志,因工作过于劳累,引发大面积脑溢血逝世,享年46岁。听到这个消息,毛泽东十分悲痛和震惊,这不仅仅是由于任弼时同志是建国后逝世的第一位党中央领导集体成员,而更多的是由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3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他们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同志加战友的深情厚谊。沉痛之中毛泽乐同志提笔写下了“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的题词,以表达对战友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正>新媒体时代,铁路企业必须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新媒体、运用新媒体,开展职工思想教育,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运用新媒体开展职工思想教育的主要做法一是建立新媒体"群"平台。为了让职工"有话能说""有苦能诉""有难能讲",我们建立了"客运在线"QQ群,在职工中公开群号,书记、主任采取实名制的方式入群,职工采取匿名的方式加入,开通"民意直通车""今天我留言"等,职工在群内可以交流互动,也可以直接  相似文献   

10.
湖北人张浩,1922年入党。他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曾担任过满洲省委书记,湖南省委常委、职委书记,援西军政委,一二九师政委等职。他长期从事职工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和革命活动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出生入死,革命活动足迹遍及湖北、湖南等十几个省市。因积劳成疾,1942年3月6日,年仅45岁的他便英年早逝于延安。为了缅怀这位“工人先进,战士楷模”,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公祭。毛泽东题写挽词:“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公祭由任弼时主持,李克农宣读祭文。祭礼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徐特立、谢觉哉…  相似文献   

11.
光新伟 《湘潮》2018,(2):25-28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激烈动荡,各种新思潮传入中国。三湘大地的有志青年,纷纷投身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期盼能求学报国。机缘巧合,同为湖南人的毛泽东和任弼时因此相识。在投身革命的实践中,两人成为尊重彼此、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相互信任的亲密战友,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志同道合的校友"识量过人,不好计较",是少年任弼时自勉的信条之一。1915年夏,任弼时在序贤小学毕业。这时,长沙第一师范学校高小部正招收新生,任父决定让任弼时报考。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中国人民永难忘记的日子。1950年10月27日 ,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和政治家任弼时 ,因脑溢血不幸逝世 ,年仅46岁。10月28日 ,中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在人民日报头版沉痛发布讣告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视其入殓 ,并为其覆盖党旗。10月30日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隆重追悼大会 ,首都各界四万余人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在讲话中说 :任弼时的逝世 ,是建国后我党遭受的第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1920年 ,16岁的任弼时在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 ,参加了五四运动 ,了解了十月革命之后 ,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月 ,任弼时在莫斯科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9月 ,任团中央总书记。1927年4月 ,在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当选为中央委员。此间 ,他同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8年、1929年 ,他先后两次被捕入狱 ,受尽了压杠子、顶砖头、皮鞭抽和电刑罚的非人折磨。但他“宁可牺牲自己 ,不可牵连别人”。他坚信 ,总有一天 ,我们会自由的 ,革命会胜利的!两次入狱 ,两次经党组织营救获释。获释后 ,他更加忘我地投入到革命的洪...  相似文献   

13.
劳骥 《前线》2014,(6):117-117
<正>任弼时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16岁投身革命,去世时只有46岁,在我党历史上立下了很大功劳。他生前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尽管任弼时身体不太好,但他最怕工作少,甘当人民的"骆驼"。任弼时身患严重高血压,长期抱病坚持繁重工作。他从苏联治病回国后,医生规定他每天工作不能超过4小时,实际上他经常超出8小时。他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肩负着革命的重  相似文献   

14.
正在湖南党史陈列馆的序厅里,矗立着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3大伟人大型半身雕塑,名曰"潇湘魂",他们是中共七大召开时"五大书记"中的三位湖南代表,任弼时是5个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是从湖南汩罗走出的开国元勋,湖南是任弼时和妻子陈琮英的故土。  相似文献   

15.
任弼时关于青年团工作群众化的思想,由来已久。从他担任共青团中央领导工作以后,就不断申述和强调团的工作群众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实行路径与方法,并为此垂范。任弼时这一思想,对于在团的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使团组织成为党的得力助手,有着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平  王凡 《党史纵横》2007,(1):10-16
延安,中国革命的红色经典之地。这里,有着许多值得追忆和回顾的往事。有一群少年,自1937年后陆续来到延安,先后在这里上了小学、中学。他们在宝塔山下学习和生活,度过了一段不平常的青少年岁月。他们大多是中共高层领导和军队、地方核心骨干的子弟,也有不少是烈士子女。笔者东平、王凡采访了这群延安少年中的几位代表,听他们讲述少年时代在延安的难忘经历,讲述父辈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无私奉献的革命传奇以及他们对子女的爱与亲情。透过少年的眼睛,折射出中共领导下的红都延安的不同侧影。  相似文献   

17.
1940年3月26日,任弼时结束了在共产国际近两年的工作,与周恩来、邓颖超、蔡畅、陈琮英等人一起回到延安。当时延安形势危急,党内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周恩来、任弼时等人的归来让毛泽东倍感欣慰。由于此前的工作成绩与能力,任弼时很快被委以重任。1940年五六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任弼时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虽然决定没有立即公布,但此后他便开始履行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职责。194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宣布了对任弼时的任命。此后,任弼时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务,但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职务一直没有卸任.直至1949年因病休养。  相似文献   

18.
"骆驼"、"被子"、"党内的妈妈",这是党内熟知的任弼时的绰号。三个绰号十分形象,好记也好懂,把一个老党员的革命情怀和优秀品质刻画得细致入微。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党的新生力量精心培养,对革命同志细心关怀,任弼时的人格力量对今天的各级干部是一种很好的镜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创建几个月后,就有一位不满19岁的青年成为党员。此后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奋斗30年,并在上世纪40年代与毛、刘、周、朱并列,成为领导全党的"五大书记"之一,这就是任弼时。他虽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和瞿秋白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有“开山书记”之称,他连任中共五届总书记。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继任者,担任党的总负责人时只有28岁,正是少年英雄,风华正茂。他们在探索中国革命前途时,都表现出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勇气。但是,他们既没有能使革命的狂飙席卷神州,也没能挽狂澜于既倒。瞿秋白英年早逝,陈独秀盛年困厄,他们都走过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