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公略将军传》简介何念选反映著名的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黄公略生平事迹的《黄公略将军传》,最近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黄公略原名汉魂,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老私塾之家。他从小就酷爱兵书,读了《留侯世家》和《晋侯论》之后...  相似文献   

2.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这是毛泽东同志1930年7月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中对赣西南革命斗争的高度赞誉。词中所提到的黄公略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的著名将领。 黄公略,原名汉魂,字家杞,1898年1月24日生于湖南湘乡县。1916年底,投奔湘军,开始了一生的戎马生涯。在北伐过程中,黄公略接触了马列主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黄公略认清形势,于12月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以毛泽东为首的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有11位牺牲(或病逝)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被人们称为"中共无衔军事家"。在这11位"无衔军事家"中,有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军事家,他就是黄公略。投笔从戎跻身军旅黄公略,原名汉魂,字家杞,1898年1月24日生于湖南湘乡县桂花乡高模冲。黄公略自幼天资聪颖,记忆力过人,7岁时随父读《三字经》启蒙识字,10岁入本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2,(31):65
黄公略,1898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平江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是共和国军事家里出现在毛泽东诗词中最多的一位。黄公略原名黄汉魂,从小爱读兵书,渴望做一个日驰疆场、夜拥黄沙的军人,但性情刚烈,经常惹出事端。其  相似文献   

5.
赵宝云 《党课》2014,(10):103-104
黄公略在江西赣西南担任红六军军长时期,高度重视红军的纪律建设,他和红六军政委陈毅联名发布《红军第六军司令部布告》,就红军纪律作如下宣示:“所过秋毫无犯,纪律特别严明。”对此,黄公略率先垂范,不仅对外严守群众纪律,还带头严守官兵一致的红军内部纪律。  相似文献   

6.
黄公略,原名汉魂,字家杞,1898年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普通的塾师家庭。1915年底,他投入湘军,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曾担任过排长、连长等职务。1926年夏,随部编入国民革命第八军第一师第三团,并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武昌城战斗中,黄公略身先士卒,率部首先  相似文献   

7.
黄公略,著名红军将领。曾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齐名。1931年9月15日,在江西吉安率部转移时,遭敌机袭击,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黄公略牺牲后,寻找并安排好其妻女一事,一直牵动着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心,围绕这件事,演绎出一个个曲折感人的故事。毛泽东托付徐特立寻找黄公略遗孀黄公略牺牲后,毛泽东十分惦念战友黄公略留在家乡的妻子刘玉英和爱女黄岁新的安全,多次派人到湖南湘乡桂花树高模冲打探寻找。然而,一次次寻觅,一次次未果。1939年,徐特立、王凌波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时,毛泽东又一次想起了老战友黄公略的遗孀,委托他们设法找…  相似文献   

8.
谢浩 《党史博采》2020,(2):40-44
黄公略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中央军委认定的36名军事家之一。他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北伐战争、广州起义,参加领导平江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副军长、第6军(后改称第3军)军长。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中,他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人们把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并列称为“朱、毛、彭、黄”,足见黄公略在当时影响之大。他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牺牲最早的一位,也是第一位被毛泽东在诗词中点名赞扬的红军将领,毛泽东赞扬他“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相似文献   

9.
正黄公略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中央军委认定的36名军事家之一。他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北伐战争、广州起义,参加领导平江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副军长、第6军(后改称第3军)军长。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中,他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人们把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并列称为"朱、毛、彭、黄",足见黄公略在当时影响之大。他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牺牲最早的一位,也是第一位被毛泽东在诗词中点名赞扬的红军将领,毛泽东赞扬他"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其著名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道:“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足见他对杰出的红军将领、军事家黄公略的信赖和倚重。黄公略,1898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农民家庭。1916年参加湘军,当过排长、连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武昌城等战斗中立有战功。同年底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同彭德怀等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13师4团党代表,后任红五军第2纵队纵队长。同年11月红五军主力开赴井冈山后,他率部留在平江、浏阳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  相似文献   

11.
陈东 《党史文苑》2009,(2):26-29
黄公略,原名汉魂,字家杞,1898年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普通的塾师家庭。1915年底,他投入湘军,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曾担任过排长、连长等职务。1926年夏,随部编入国民革命第八军第一师第三团,并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武昌城战斗中,黄公略身先士卒,率部首先攻上宾阳门城头。受到上级的通令嘉奖。  相似文献   

12.
公略县,在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中,早已不复存在了。然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她是中央苏区的一个模范县,为巩固、发展和保卫中央苏区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革命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公略县的建立 公略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黄公略的名字命名设立的一个县。 黄公略,1898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915年从军,1927年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参  相似文献   

13.
风云 《党课》2014,(22):96-97
曾巩,字子固,北宋临川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曾巩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官宦之家,少年丧母,祖父与父亲都在地方任职。曾巩小时候不仅聪慧,而且勤奋,他12岁时所作的《六论》,语言精练,章法奇巧,气势雄伟,很快便在乡里声名鹊起。  相似文献   

14.
一见如故 毛泽东与黄公略的第一次见面,是1930年2月上旬在吉安破头举行的“二七”联席会议”上。当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兼红六军政委刘士奇向毛泽东介绍黄公略时,毛泽东微笑着把黄公略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但见他个头不高,白而瘦削的脸上布着几颗麻子,上嘴唇微微突出,牙齿不甚整齐。毛泽东开玩笑说:“鄙人以为你黄公略长有三头六臂哩,谁知其貌不扬。这真是‘君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哦!”原来,毛泽东早就听说黄公略在赣西南创造了一套游击战术:“彼集我散,彼散我集”;“化整为零,集零为整”;“昼伏夜出,钻山主义”…  相似文献   

15.
1926年春,黄公略、彭德怀所在的湘军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春,黄埔军校挑选一批优秀的年轻军官到高级班学习,黄公略被录取。临行前,黄公略将自己心爱的手枪送给挚友彭德怀作纪念。  相似文献   

16.
黄公略同志,是著名的平江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黄公略同志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和第三军军长期间,我一直在军部和军直属队工作,跟随他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他的言传身教,使我终身获益.黄公略军长是一位令人难以忘怀的革命者的榜样,是我军武装斗争长河中的一颗硕大明亮的星.当年,在我们江西,黄公略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国民党反动当局到处张贴通缉“朱、毛、彭、黄”的布告,悬赏十万大洋来换取黄公略的头颅.在我读书的湖南长沙,国民党的反动报刊则竭尽污秽之词,把黄公略诬蔑成一个杀人如麻、面目可憎的土匪头子.我当时就不相信这些胡言乱语.我想象之中的黄公略,是位身材魁伟、威风凛凛的汉子.可是到我参军后才得见,黄军长只是一个中等身材、谈吐不凡、和蔼可亲的青年.如果他不穿一身灰色的军装,乍看起来就和大学里年长的同学没什么两样.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发现,他那双明亮的大眼和棱角分明的双唇,表现着一种坚毅的神态.1930年9月中旬,红军第二次打长沙以后,我们红三军占领了湖南东部的醴陵,并就地发动群众、建党建政、扩红(军)筹款.当时,我在军政治部工作.一天上午,我在醴陵县之渌江桥东边的状元湖上召开群众大会.我讲了穷人要翻身,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在翻阅《红旗漫展出辕门——平江起义资料汇编》一书时,发现其中未加任何说明便对两篇已出版的革命回忆录作了两处重要改动。一处是滕代远回忆录《平江起义前后》,原文为“黄公略同志接到我们的起义通知后,于七月二十一  相似文献   

18.
黄公略,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1898年1月生,湖南省湘乡县人,黄埔军校高级班学生.早年投入湘军,参加过北伐战争、广州起义.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与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平江起义,是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此后历任红五军副军长、红六军军长、红三军军长.在创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中,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声名显赫,威震四方,1930年至1931年短短一年时间里,毛泽东曾三次赋诗称赞黄公略.  相似文献   

19.
<正>在叶坪红军广场东北角,矗立着一个造型独特的三角亭——公略亭。它与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检阅台、博生堡、红军烈士纪念亭并称为苏维埃共和国标志性的六大建筑。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在中央苏区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牺牲的红三军军长黄公略,迎接“二苏大会”召开而兴建该亭,因其造型别致、寓意深刻,现已成为红色旅游的一处景点。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文物库房内珍藏着一份彭德怀为重建公略亭题写的“公略亭”手迹。简单的三个草书毛笔大字,印证了对黄公略的怀念,也见证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战友情。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读朱自清的《背影》,那个为了给孩子买几个桔子、努力翻爬火车月台的父亲的形象,至今烙印在脑海。"……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初识深沉父爱的感动,竟让不知愁滋味的我,和当时的作者一样落下了眼泪。长大后,读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父母目送我们长大离开的背影,我们目送父母垂垂老去的背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