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途径,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绵竹白酒产业发展应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延长白酒产业链条、培育白酒产业集群等.  相似文献   

2.
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新形势下,中央提出云南建设面向西南通向东南亚和南亚桥头堡的战略任务.但是西南地区和东盟国家之间在经济、产业和制度、政策层面存在很大差异,在产业结构中存在优势互补和竞争现状;东南亚外部环境一直不稳定,中国与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关系一直变幻莫测.中国要从宏观政策上推动国内合作机制,提升对东南亚经贸合作水平,在东南亚和南亚外交事务上争取主动权,推动云南桥头堡建设和西南地区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与重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的难点问题主要有:科学发展与赶超型发展战略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资源依赖型路径之间的矛盾;投资驱动强与内需和出口驱动弱的矛盾等.经济发展中的这些矛盾,是云南基本的省情决定的,客观认识集中解决好这些矛盾,有助于重点突破制约云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障碍,是云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与印度关系不断改善,双方交往合作日益频繁,地处中国大陆与南亚和东南亚交汇处的云南与印度的经贸往来呈现出良好势头.云南实施沿边开放二十年来,不断调整对外开放战略,由面向东南亚开放逐步转变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进行两条腿走路,更稳地走出去.但是作为云南面向印度开放的重要陆路通道和紧邻--印度东北部地区由于历史等原因,封闭落后,开放程度低,严重阻碍了双方的交往,制约了该地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地区封闭终究是要被打破的,印度东北部的开放是历史的必然过程.要实现云南的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云南自身产业与南亚市场的对接,实现云南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和区域经济合作互补,客观上必然要求加强云南与印度东北部的合作.鉴于此,本文着重讨论云南与印度东北部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而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媒体的跨境合作,核心问题是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云南与周边国家媒体联合协作,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国家话语权、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推进桥头堡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整合媒体资源优势、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建立国际区域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云南省传媒业体制机制创新、最终实现境外落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梳理双方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当下推动云南与周边国家媒体的合作,应着力解决合作的动力机制、国际文化资本运营、“因国而异”的合作方式以及跨文化传播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充分借鉴西方强势媒体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逐步从外宣思维转变为市场思维,最终构建长效的合作机制,为中国媒体的落地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皖北农村马村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当前皖北农村青年生育观念的转变是国家宏观政策、现实生活压力和农民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生育观念的转变正是农村社会变迁的体现和结果.  相似文献   

7.
云南藏区社会由于民族、宗教、地理等多种原因,在历史上,其社会治理表现出相应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特殊性.20世纪50年代以后,云南藏区的社会治理与历史上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个社会中秩序形成主要受到纠纷解决机制选择的影响.这个时期,国家在云南藏区对社会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的作用表现各不相同,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推进,总结云南藏区50多年来社会治理的经验,提出新时期的社会治理对策,将对构建和谐云南藏区、和谐民族地区和和谐边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性回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初步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内陆欠发达城市的江西省九江市,把科技创新作为后发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变量的追赶为质的跨越,努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紧迫战略任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然十分困难,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缺失存在着直接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缺失主要表现在发展观念上的动力缺失、政府推动上的动力缺失、企业参与上的动力缺失和国家发展战略上的动力缺失等方面.要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缺失,一是加快行政体制转变,合理规范干部利益引导机制,二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企业治理结构建设,三是优化技术创新的环境,推动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四是适度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县城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新时期,壮大县城经济己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在“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云南在发展县城经济时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大胆尝试,充分利用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决策,发展特色经济、集群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探索出适合云南各地实际情况的县城经济发展新战略.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目前已经进入纲要起草编制阶段,此前近2000名专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许多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引领未来”作为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切实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现在起到2020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4.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产业调整与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湖南石化产业应积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更好地发挥聚集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现自主创新的重点跨越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必须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应当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和基础进行这种选择。在实现自主创新的重点跨越中,国家和企业都承担着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家.他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长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构想. 早在一九四九年三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对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提出了最初的构想,指出:新中国建立以后,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而"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2,(16):4-4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7月6日至7日存北京举行。 中其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旧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18.
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  相似文献   

19.
振兴乡村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乡村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强国富民战略安排之一,这项任务能否实现,关乎复兴中华、实现伟大国家梦想的成败,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宏伟构想十分必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需要国家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发生转变——农业技术进步模式转变、农地保护模式转变、城乡区划模式转变、城乡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土地产权变革。  相似文献   

20.
王祥 《理论导刊》2023,(11):92-98
马克思“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晚年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国家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马克思“跨越”思想提供了时代境遇。在“跨越”思想中,马克思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作为基础转换理论视角,在“世界历史”语境下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将“世界历史”的方法运用于分析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历史”高度把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意义。“世界历史”维度是把握马克思“跨越”思想创新本质的重要逻辑线索。深入研究与正确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世界历史”维度具有重要当代启示,包括立足马克思关于时代性质判断来认清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充分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