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广西》2014,(21):F0002-F0002
“天星最亮是北斗,人间醉美是宜州;山清水秀生态美,直把宜州当杭州。”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宜州,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至今,悠悠岁月两千余载。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明惠帝朱允蚊、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等历史名人都曾留寓此地,留有山谷祠及全国现存最早发现的五百罗汉号碑等众多文物古迹。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的“文军西迁”选择这里作为西迁路上办学的重要校址,并在此办学一年多,宜州也因此被浙大称为“第二故乡”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宜州市委书记韦国文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继续解放思想,就像是一缕沁人心脾的春风。当这缕春风吹遍宜州大地时,就带来了宜州的青山绿水,带来了百花齐放,宜州发展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相似文献   

3.
正"天星最亮是北斗,人间醉美是宜州;山清水秀生态美,直把宜州当杭州"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宜州,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至今,悠悠岁月两千余载。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明惠帝朱允炆、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等历史名人都曾留寓此地,留有山谷祠及全国现存最早发现的五百罗汉号碑等众多文物古迹。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的"文军西迁"选择这里作为西迁路上办学的重要校址,并在此办学一  相似文献   

4.
韦丽忠 《当代广西》2004,(24):24-24
宜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其境内迷人的山水风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构成了极具特色的风情旅游。近年来,宜州以创建“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为契机,致力于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如今,宜州“刘三姐”故乡的特色旅游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2003年,在受“非典”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仍接待海外游客1200人次、国内游客38.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780万元。截至2004年10月,共接待游客41.7万人,旅游收入达3727万元。  相似文献   

5.
何可寒 《当代广西》2005,(24):33-34
2003年12月8日,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场会在宜州召开; 2005年1月6日,全区铁路护路工作现场会在宜州召开; 2005年3月31日,全区村民自治现场会在素有“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宜州市合寨村召开;  相似文献   

6.
木子 《当代广西》2005,(12):12-12
“2004年,宜州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尤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24元,增收466元,增长21.8%,是全市多年来增额最大的一年,为宜州市跻身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前列立下了头等大功。”在谈到县域经济亮点时,宜州市委书记韦国文单刀直入。  相似文献   

7.
宜州市委书记韦国文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继续解放思想,就像是一缕沁人心脾的春风。当这缕春风吹遍宜州大地时,就带来了宜州的青山绿水,带来了百花齐放,宜州发展的春天也就到来了。韦国文说,当前宜州正处在拼一拼就能冲上去,松一松就会滑下来的紧要关头。  相似文献   

8.
包晓泉 《当代广西》2012,(11):55-55
位于桂西北的宜州市,原来又叫宜山。在广西,宜州只是“一隅芳草,小小纤纤城”。而小城故事,却有层层玉色。 且不说宜州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汉风猎猎时期的建制,也不说南北文化在此碰撞的五彩虹影,甚至可以先不提在宜州签到簿上留下过震耳之名的黄庭坚、徐霞客和石达开……千千过客在宜州城,常只为一个背影,一个把山歌唱遍广西山水的美丽仙子。  相似文献   

9.
黄平权 《传承》2006,(6):91-93
建设和谐宜州,是宜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宜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桂西北大西南出海通道上的一个重镇,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宜州市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宜州地处边远山区,属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必须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努力做好四个坚持,全面推进和谐宜州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个别单位:我们人满为患,请您另择高就。一些“人才”:此地太穷了,咱们“拜拜”。  相似文献   

11.
速读     
“难道其他地方就可以招嫖了吗?”北京四惠地铁站出口处设“此地严禁招嫖”提示牌,引来一片质疑声。范林涛作  相似文献   

12.
周昌林 《人民公安》2009,(13):34-35
5月15日上午7时许.满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公安民警融融爱心.由5辆汽车、16名网友组成的宜州网友捐助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大同弄美小学的“爱心之旅”车队从宜州出发.浩浩荡荡驶向300公里之外的东兰县大同乡天然村弄美小学。这是由宜州市公安局公安网友牵头.宜州市公安局联合有关单位踊跃捐资捐物支援贫困山区学龄儿童的一次联合爱心行动。  相似文献   

13.
春分时节来到宜州,连片的桑园争吐新翠,翻腾的绿浪一望无边。打造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2020年建成"中国丝绸新都"——作为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宜州桑蚕产业倍添"新绿"。宜州市桑园面积和蚕茧总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县域第一,这让宜州市委书记奉海峰很是自豪,但也感慨"不容易":"宜州桑蚕业要发展,就必须以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高科技、深加工上做足文章。""宜州现象"声名鹊起宜州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机遇,加快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桑蚕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为我区在"十五"期末蚕茧产量登上全国榜首及"十一五"期末生丝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宜州四月,春色迷人。这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积淀的古城,在进一步开启解放思想的闸门,谋求新跨越所催生的深层律动中,迸发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一串串思想的火花,展现了宜州干部群众抢抓机遇、谋求发展的胸怀和抱负,点燃了宜州人民干事创业、建设和谐社会的激情,也照亮了宜州市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前进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有“刘三姐故乡”美称的宜州市,人们用山歌的形式这样传唱地方税收工作:“收税多少讲公平/老板大小一样亲/宜州地税创文明/优质服务得民心!”多年来,宜州市地税局坚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税收宣传,文明执法.在宜州市有口皆碑,这为他们赢得了诸多荣誉。在近几年相继荣获“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税务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后,2007年7月,他们又获得了“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殊荣。  相似文献   

16.
韦国文 《当代广西》2009,(22):37-38
按照中央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自治区党委的具体指示精神,宜州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紧扣“建设循环经济强市,打造宜居旅游名城”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宜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还有谁需要方便面和矿泉水吗?”宜州市德胜镇党委王艺烨同志在国道210线边走边关心询问滞留的司乘人员。这是宜州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发挥堡垒作用,给滞留司乘人员送温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大批文化机关、团体和文化人移向鄂北,鄂北立刻变成了湖北新的文化中心地带。这里曾发生过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锣鼓歌声口号标语曾覆盖过这片土地。《新华日报》曾多次报导此地的抗战文化工作,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周恩来的介绍和推荐下专程来此地采访,盛赞其为“文化战区”、“模范战区”。在这块土地上,一度聚集了流亡热血青年数千人之多。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西》2014,(21):F0004-F0004
《诗经》上有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作为“旧邦千年州郡”的宜州,也应维新,才能求得生存、求得发展、求得富强。 宜州市地处桂西、桂中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桂西北的交通枢纽、大西南出海通道要塞、云贵川入桂的重要通道门户。宜州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境内矿产、水力、旅游、生态、土地等资源丰富,是广西重要蔗糖生产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建设循环经济强市,打造宜居旅游名城”和“建设桂西北新型中等城市”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立足市情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两手抓,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22,(24):48-49
<正>12月15日上午,第十三届广西(河池)园林园艺博览会在河池市宜州新区开幕。本届园博会以“歌海寿源神韵河池”为主题,以“歌、寿”为艺术创作源泉,依托金山湖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入挖掘河池历史文化底蕴和少数民族风情,着力打造“一湖十二岭,三环八区十八景”的景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