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亦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语言大师。他所写的每首诗词和每篇文章 ,都具有千锤百炼的功力。丰富、精确、简炼、生动优美的汉语言词汇 ,在他的光辉诗词创作中 ,得到了熟练、精确的运用。他的语言富于创新精神 ,许多平淡的字眼 ,一经他的斟酌和安排 ,便大放异彩。他的语言风格豪放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 ,都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豪情壮志。他的光辉诗词就象一座丰富的语言宝库 ,只要我们打开这座宝库 ,多彩闪光的语言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既有鼓舞斗志、激荡人心的豪言壮语 ,又有闪烁着真理光辉的警句格言 ;既有化用古…  相似文献   

2.
于杰  ;栾英育 《前沿》2014,(17):214-215
毛泽东诗词是我国诗词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不仅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突破陈规,推陈出新。毛泽东在他的诗词创作中,将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使其作品更具民族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对于目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荣 《湖湘论坛》2006,19(2):52-54
对比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力很强的一种艺术手法.<三言>中巧妙地运用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和纵横交叉对比,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对<三言>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发掘我国这座短篇白话小说宝库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审美意象的选择和确立与艺术形象的形成,对于创作的成败至关重要。探求、研究这个过程,对于山水画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丰厚的文化积淀,历代大家的实践是一座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沉下心来虔心探求,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冯锡刚 《同舟共进》2014,(10):69-74
“长征诗词”:毛泽东诗词的巅峰 纵观毛泽东伴随其漫长革命生涯的诗词创作历程,有两个高潮时期,前者在1935年前后的长征阶段,后者在1960年代的“反修”时期。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毛泽东,其诗词创作的主题,主要是“长征”(可以作为打天下、创业——反蒋、抗日、建国的代名词)和“反修”。出现这两个创作高潮期,正是艺术规律使然。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或上品。则集中出现在第一个高潮期,谓之“长征诗词”。  相似文献   

6.
刘立祥 《湖湘论坛》2008,21(5):51-53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将。他的散文成就为世人称道,但其诗词创作却鲜为人知。其实,梁启超的诗词创作也是富有成果的,其中反映儿女之情和述志抒怀的诗词作品,更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诗词广泛传播,受到世人瞩目,除了特殊的政治原因之外,还因为毛泽东诗词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毛泽东诗词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方式入手,详尽分析了毛泽东各个时期诗词创作的内容,全面论述了毛泽东诗词的创作风格和美学价值,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哲学家、军事家 ,而且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是 2 0世纪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自由、民主、文明、富强而英勇奋斗的史诗 ,是中华民族诗词宝库中的璀璨珍品 ,具有极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他的作品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 ,而且为世界人民所传诵。从上世纪 5 0年代起 ,毛泽东诗词的注家蜂起、研究者叠出 ,从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到一般的诗词爱好者都有 ,其成果则数不胜数。毛泽东诗词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 1996年 8月 ,著名诗人、毛泽东诗词研究权威臧克家在致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贺信中说 ,毛泽东诗…  相似文献   

9.
海南历史上的几位才女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樊篱,闯进文明古国的诗词殿堂,以独特的诗情赢得人们的敬重,以匍匐在封建礼教桎梏下的爱情得到人们的同情。冯银、丘浚夫人、林淑蕴、黎瑜娘、苏微香、吴小姑和许小韫的诗词作品已经成为海南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明代才女冯银是琼山那邕人。她的父亲冯源先后担任福建龙岩和江西新城教谕。她出生在龙岩,长大之后,嫁海南府城东厢蕃诞村的岁贡生唐继祖。冯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人独享长辈的恩爱。父亲教她中国古典诗文,小小年纪就能背诵唐诗宋词,并动手创作。可惜留下的诗稿很少,只有五首流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繁荣和发展中华诗词创作,云南省诗词学会暨玉溪地区老干部诗书画协会于1992年8月19日至23日在玉溪市联合举办了首届云南省中华诗词理论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代表120余人出席了会议。围绕着“五四”以来中华诗词发展的历史估价,中华诗词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及创作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代表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吴春晖  张运洪 《前沿》2010,(18):137-139
借助毛泽东诗词可以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本文以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诗词为例对此进行阐发。毛泽东那一时期创作的诗词,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诗词领域的精品问题,红火得很,诗人、专家不断发表创作、论文,综合报刊有关的专栏,专业诗刊、诗报,如《中华诗词》、《诗国》、《扬子江诗刊》、《江海诗词》、《人民日报》、《文学报》等不断发表创作、文章,倡扬、论评。有的诗词协会还组织召开创作精品座谈会,可见关注盛况。一、精品的内涵精品,顾名思义是精心制作的作品,是融时代、科学、知识、趣味性于一炉的作品。这是对各类文学作品说的。对诗而言,在《诗味·韵味》等文中曾补充为:具有  相似文献   

13.
江建高 《湖湘论坛》2001,14(1):79-81
毛泽东诗词创作主要集中在1927至1936年、1961至1965年两个高潮期(简称前、后期)。若按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集》统计,前后期分别作诗词22首、17首,占总数一半多。其高峰又分别为1935、1961年。相反,1937年至1948年的延安和转战时期,1951年至1960年建国头10年却创作甚少。本篇试联系诗人创作背景和实践,探究毛泽东两个创作高潮的成因和前后期作品在诗艺上各自的特点。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毛泽东诗词创作最早为1915年五言诗《挽易昌陶》,最晚为1973年的《读〈封建论〉呈郭老》,时跨近60年。但他不是职业诗人,不会心无旁骛闭…  相似文献   

14.
诗体因时而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诗体。中国古典诗歌由先秦的诗经体、楚辞体(即"骚体"),到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乐府和古风体,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体的变革创新,都如奇峰突起,在中国文学史上矗立起一座座光彩夺目的艺术高峰。历史的经验启迪我们,探索和创建当代新诗体,理应成为当前诗词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理应成为实施诗词精品战略的题中之义。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现当代诗词能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赵坤生 《前沿》2011,(21):155-157
尹湛纳希是蒙古族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个创作长篇小说的人。他的代表作《一层楼》《泣红亭》《青史演义》奠定了他在近代蒙古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推动了近代蒙古文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对《一层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泣红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和《青史演义》历史小说的创作手法加以论述,以论证作者在近代蒙古文学创作上的开创性历史地位和对蒙古族文学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静轩 《长白学刊》2003,(3):95-96
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精印出版的孙占国诗词集<素心斋诗词>近日问世.这本以旧体格律诗和词为体裁的诗词集,收集精选了作者30多年来创作的诗词81首.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汉诗(或称中华诗词)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不仅有全国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而且各省(自治区)、市都先后成立了诗词学会,诗社更如雨后春笋般萌生,县级诗社相继成立,大城市中则几乎一个区就有一个诗社。许多诗词学会或诗社都和海外的汉诗组织有广泛的联系。他们通过诗社结盟、诗人互访、互赠书刊、互登作品、互聘领导、展览酬唱等方式,架起了一座世界华人心灵沟通的友好的金桥。诚可谓“风骚同一脉,  相似文献   

18.
诗词创作,至关重要的是形象创造,而中西诗词的文化交流,关键在于形象处理。无论是形象创造,还是形象处理,都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根据一些中西诗词的文化信息转换实例对转换者的联想与想象及其对诗的形象处理这一心理过程进行动态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合理地展开联想与想象,对于恰当处理诗中形象,提高中西诗词文化信息转换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姜夔是诗词兼擅的作家,其诗词均偏于一己幽感之表达,诗心与词心的相通无意间促成了文体的融合与渗透,其诗有了词的韵味,其词又有了诗的格调。本文从姜夔诗词所表达之情感特质、所写之景、所造之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姜夔词之创作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20.
“靖康之耻”,使文学家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创作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爱国词人辛弃疾和爱国诗人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诗词方面的最高成就,对诗词风格发生了重大影响。诗词创作又一次出现了“中兴”现象,所谓“中兴四大诗人”、“中兴词派”就是由此而来。在南宋词坛,被称为“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的辛弃疾,是一位能文能武、有个性、有雄心、有韬略、有才气的人才。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曾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