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玉凤 《各界》2008,(4):70-73
1970年,我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时,他老人家已是七十七岁高龄了.从1970年到1976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六年.当然,在这之前,与毛主席也有接触.我曾在毛主席乘坐的专列上工作,多次见过他.后来,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不够,就把我调去了.……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到了,这撩起了我深沉的思念。从我1928年在井冈山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开始,他那在革命斗争中力挽狂澜、指挥若定的非凡气度,为国为民忧思操劳的情景,以及不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繁忙、紧张的和平建设时期的刻苦学习精神,都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永远给我以巨大的激励和鼓舞。参观过主席故居的人都看到过,主席的卧室、办公室到处都有书,书房的书架上装满了古今中外、各式各类的书籍。主席那张特制的床上,一半堆满书报,一半仅能容身,可以说主席经常是与书同眠。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主席热爱学习以及鼓励我学习的许多往事,我一直记忆犹新。1929年,毛主席在闽西虎岗苏维埃地区患了严重的疟疾,记得他当时全身浮肿。红军打下上杭县城后,大家用担架抬着他到上杭县治病,经  相似文献   

3.
刘爽 《侨园》2002,(1):22-23
留学的日子乏味得很,真的记下来就是一张日程表。不过我有一张日程表很特别,那就是安特卫普之行。同行的人叫小卓,是我来比利时后认识的朋友。我们在同一所大学读书,他读法律,因为是借了朋友的钱来读书,所以玩命儿一般学习,在一年内拿到了硕士学位,过几天就要回国。小卓是南方人,性格、体态却是十足的我们北方味儿,所以我们特别投脾气。他说来比利时一年没出过布鲁塞尔,问我有没有空陪他去别处看看。这个小卓出国之前办过十年案子,把人都琢磨透了。我爱旅游,时城市景观也能有理有据地  相似文献   

4.
据说当着毛主席的面,为他画过像的只有两位画家。一位叫沈逸千,是在延安画的;另一位就是现任北京画院副院长尹瘦石,是在重庆画的。 提起这段有历史意义的往事,尹瘦石同志说:“今年正好是毛主席诞辰九十周年,又是忠贞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人民诗人柳亚子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我有幸能为毛主席画像,全仗亚子先生。不能不使我回想起与亚子先生的一段交往以及举办《柳诗尹画联展》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时间真快,路遥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些年里常常想起他. 想起在延川的一个山头上,他指着山下的县城说:当年我穿着件破棉袄,但我在这里翻江倒海过,你信不!我当然信的,听说过他还是少年的一些事.他把一块石头使劲向沟里扔去,沟畔里一群鸟便轰然而起.想起在省作协换届时,票一投完,他在厕所里给我说:好得很,咱要的就是咱俩的票比他们多!他然后把尿尿得很高.  相似文献   

6.
彭在羹 《学理论》2008,(21):11-11
表弟在法国某大学读研究生,前不久回到了福州,跟我讲起他这几年在巴黎的感想。讲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在法国特别想念祖国特别是家乡!"表弟说,他每天从大学或是图书馆回到住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在这封信里,我想谈谈沂蒙山一些领导干部“眼界”的变化,因为我觉得一个地区面貌的改变同人们的视野分不开。 一九七七年冬天,我在沂源县张家庄住了几天。采访任务完成后,大队保管员用独轮小车推着铺盖送我。二十里山路,我们边走边聊。我问:“队里一年能分多少钱?”他说:“不大分钱。”我说:“那你打油  相似文献   

8.
刘帅多次说他自己是旧军人出身。我也听他这么说过。 他一九二六年入党,那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第六个年头。他已经三十四岁,并且是川中名将了。去年我到成都访问,比刘帅小十四岁的老革命家任白戈告诉我:“我十一二岁念私塾的时候就知道他的名  相似文献   

9.
剪报情思     
宜修 《侨园》2012,(6):35
今年回国过年,临返美前收拾行李时,爹爹一直守在我的身边.我知道他多想像以往一样,能帮我紧紧行李带、过过秤……但他,已经力不从心了.我不敢多想,免得酸楚的泪不争气.我劝爹爹去忙他自己的事儿,尽管我知道:和他这样近距离的相伴,已经只剩下几个小时了. 爹爹仿佛想到什么,从书柜里拿来了一只大信封.里面抽出来的,全是国外中文报上发表过的我的陋文.那是我从报纸上剪下后,寄给他的.爹爹语气平缓地告诉我:"你发表过的文章,我收到的,一篇不落地全收在这只大信封里."爹爹没有往下说,我更是答应着看了一眼,便赶紧别过了头.  相似文献   

10.
1986年4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视察窦店时说:“窦店村做得很好!你们创造性地执行了三中全会的政策,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走的是农业现代化的路子,有点儿现代化雏形的味道!” 田纪云的这段话,使在场的干部和群众心情非常激动,仉振亮同中央领导握着的手在微微颤抖。回想几年来窦店走过的路程,他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多么大的惊涛骇浪呀!作为带头人的他,所遇到的又  相似文献   

11.
方寸写人生     
胡崇炜 《侨园》2023,(3):64-65
<正>认识勇孝是在30多年前,那时我是书法爱好者,作品还没有参加过省展。勇孝比我进步快,是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当时勇孝不认识我,我对勇孝却有几分敬意,原因是我的老师王玉斌先生求勇孝给我刻了一方印。作为一个初学者,能有一方篆刻家治的印,是十分荣幸的事儿。后来,勇孝开了酿名斋,在周易这个更大的领域里有了不凡的作为。2013年,勇孝因一事找我,我们跨越了20多年又坐在一起。我跟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最早给我治的那方印。  相似文献   

12.
黄飞立  文靖 《各界》2011,(4):76-78
1956年,音乐学院正在准备《奥涅金》的演出,排练很紧张,忽然有一天吕骥对我说:“是不是我们也成立一个合唱指挥系?”那当然好了。他说:“那你就去筹划吧。”那时候我是管弦系主任,作曲系的和声课还在上,事情很多,所以也来不及多想。过了几日,有一天晚上开会回来,吕骥和我一起上楼,说:“怎么样,  相似文献   

13.
参观者没有参观到的东西 我经常在各地跑,遇到参观过苏南乡镇工业的人,总要打听一下他有什么感想?发现有什么新招?在甘肃省的一个县里,一位参观者对我说:“人家(苏南)那厂房,那设备,我们怎么能同人家比?”我问他:“你了解他们当初是怎么干的吗?”答:“这个嘛,没有了解。”陕北的一位参观者对我说:“我  相似文献   

14.
今年6月和7月,我先后两次去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参观。先是听取接待站同志的全面介绍,之后走访了艳丽服装厂、磨米厂、农机站和窦店村小学,还参观了几户住宅,并同主人进行了交谈。在心灵深处给我的突出印象是:窦店村变了,窦店人也变了。只要在窦店村转一圈,你就会欣喜地看到: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纵横交错,柳树、槐树成荫;在马路两旁是一排排各具特色的农民住宅楼;整齐漂亮的小学校教学楼傲然屹立于村庄西头;村中央南马路的两边是热闹无比的农贸市场;村外大面积的稻谷麦浪随风起伏,浇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杨浦区的一幢公寓楼,我拜访了两年前回国定居的陈兼善教授。八十六岁高龄的陈教授,背靠在沙发上,笑吟吟地与我交谈。“陈老先生,上海的冬天很冷,习惯吗?”“习惯,我在上海住过好多年,‘老土地’啦。”老人操着浓重的浙江口音回答说。陈教授是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大陆去台湾参加接收的。他是我国鱼类学的老前辈,撰写过《中国鳗鱼》等六十余本专著。到台湾后,他曾任台湾省立博物馆馆长,并先后  相似文献   

16.
制度的力量     
公司里有位美国工程师,刚来中国的那一阵子,他一看到周围地上有垃圾就拣起来,然后到处找垃圾桶.同事都劝他,说你拣这个干啥呀?他说习惯了.于是我常常感叹:美国佬的素质就是不一样.但是没过两个月,他不光不拣垃圾了,有时还和别人一样往地上乱扔垃圾.  相似文献   

17.
在举国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候,我想起党的一代伟大领袖毛泽东,想起了他老人家叫我给他照相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那是1958年8月7日,毛主席冒着中伏酷暑的炎热天气,到河南省襄城县农村视察工作。当时,我作为河南  相似文献   

18.
朱东润先生一直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住院之前,仍顽强勤奋,笔耕不辍. 1987年的一天,我到他家,见楼梯旁贴有一张小纸头,大意是:请来访者不要请他写字.我想,早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告示了:他正忙于修改回忆录<八十年>,而向他索求墨迹的人太多,招架不了.说到这告示,他问:"我给你写过字吧?"我回答,写过一幅.随后就很放肆地加上一句实话:"只可惜那幅没反映您的书法艺术成就."并无求他再写一幅的意思,只是随便说说.不料,他竟说,等天气好时,我给你再写一幅.如此另眼看待,很出乎我意外.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领导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名利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这句话令人们警醒。 1955年全军授衔时,许光达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请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毛主席赞扬说:“这是一面镜子,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钱学森对有人写信称他是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深感不安,他回信说,“这么称呼是不科学的,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他个人仅是沧海一粟”。晚年,钱学森又把两笔科研奖金全部捐给国家。钱老说:“我姓钱,但不爱钱。”  相似文献   

20.
人在天涯     
去年的《瞭望》周刊第28期刊登了穆青同志的一篇散文,题为《思乡者》。文中写道: 我到巴西访问的第二天,就在一个名叫黑金城的地方,结识了一位特殊的乡亲。……一见面(他)就高兴地用准确的汉语不住地喊着:“您好,中国朋友们!”……然后掏出笔来在自己的葡文名片背后,工工整整地写上“魏世飞”三个汉字交给我,他说,这就是他的中国名字。 ……他说,他就生在中国,从小在天津长大。……他是1953年离开中国的,当时他只有26岁。……他说:“中国是我的老家,今年我已61岁了,离开老家整整35年,心里真想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