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资源开发上的转换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为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而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和挖掘执政资源,才能为执政地位的巩固奠定基本的前提基础。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根据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适时地进行党执政资源开发的转换与拓展。其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在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向突出经济绩效资源开发的转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和拓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对社会资源予以开发和拓展。从而使党的执政资源得到不断丰富,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效能得到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为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而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和挖掘执政资源,才能为执政地位的巩固奠定基本的前提基础.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根据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适时地进行党执政资源开发的转换与拓展.其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在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向突出经济绩效资源开发的转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和拓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对社会资源予以开发和拓展.从而使党的执政资源得到不断丰富,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效能得到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徐洪波 《学习论坛》2004,20(10):42-4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是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前提和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党的执政能力最直接地表现在执政的主体--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及作为组织的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强化执政理念,注重机制建设,整合执政资源.  相似文献   

4.
执政党要获得并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以强大的政治资源作为它的支撑。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并长期执政下去,就必须切实重视开发和利用党的政治资源,加强党的政治资源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总结党的执政规律,优化党的执政资源。边疆少数民族地方党委要从执政的理论资源、组织资源、群众资源入手,不断优化执政资源,提高执政能力,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6.
党的执政能力实质上是执政主体汲取、开发和运用执政资源的能力。在全面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执政资源流失的严峻现实,执政党要着力开发党的自有资源、政治资源、法理资源和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7.
张梅 《世纪桥》2007,(6):30-31
党的执政资源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体制资源。深入研究执政资源问题,充分认识执政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顺应不断变化时代潮流,科学整合执政资源,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金东 《党史文苑》2008,(12):27-28
党的执政能力实质上是执政主体汲取、开发和运用执政资源的能力。在全面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执政资源流失的严峻现实,执政党要着力开发党的自有资源、政治资源、法理资源和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9.
党的执政资源,概括地说,是指党执政所赖以依靠的资源、条件、资本和财富.加强对执政资源问题的研究,揭示党的执政资源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内涵;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执政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积累;采取有利措施,避免和减少党的执政资源的不必要损失,是执政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巩固和扩充执政资源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党的执政资源是党的财富和资本,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基础。执政资源是执政理论的重要方面,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思想文化资源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执政资源研究,深刻总结我们党以及世界其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巩固和扩充党的执政资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广纯 《世纪桥》2008,(2):28-29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党执政的效率。大力开发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思想文化资源、组织资源、群众资源、历史资源和环境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群众认同资源是党执政的基础性资源。从党群关系、党的先进性、实践标准等不同视角解读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有助于我们在转型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进一步开发执政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文宏 《探索》2012,(3):31-36
执政合法性是决定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因素。随着执政时间、执政环境、执政条件的变化,执政合法性基础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非常重视执政合法性资源建设。党对自身执政合法性的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表现为:善于将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通过提升执政绩效赢得民众拥护;不断扩充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拥有广泛的组织力量支撑;强化党的自身制度建设,不断摸索和开发体制内合法资源。201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这个历史时刻,回顾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建设的历程,总结相关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党长期保持执政地位、持续获取执政资源、探索执政规律,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执政基础是党在执政过程中赖以掌握政权、巩固政权、保证事业成功所必备的根本条件,是执政党生存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十分注重发展和加强自己的执政基础,使党拥有了日益丰富的执政资源,具备了巨大的优势和力量,党的执政能力因之不断提高,执政地位日益巩固。这为我们党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要的执政资源,一切有利于执政地位和提升执政水平的观念、思想和文化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资源。从结构上看,意识形态资源有"内核"和"外围"之分,外围是为内核服务的,确保意识形态资源内核的价值体系稳定性。意识形态资源开发是维护执政合法性的内在诉求和推动其他执政资源开发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推动意识形态资源开发,必须建构方法论原则,即:注重主导型与包容性相统一、注重通俗性和层次性相统一、注重务实性和开拓性相统一、注重合理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资源都不可能是永久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资源会逐渐流失、淡化,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资源,现有的资源需要加倍的珍惜、保护,潜在的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重要的资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中国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中,如何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这就需要在整合现有的政治资源的同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和国际政治资源,不断提高其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维护和实现政党持续、有效、稳定的统治,执政党需要不断寻求、开发、挖掘执政资源。执政合法性资源在党的执政资源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执政合法性资源主要包括良好的领袖形象,主流的意识形态,明显的执政绩效,强大的法律保障,扎实的群众基础等诸多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善于运用和扩充执政合法性资源,它将有利于维护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8.
蒯正明  付启章 《唯实》2010,(3):9-1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未能处理好“革命(党)角色”与“执政(党)地位”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党执政意识的滞后与缺失,使党面临着新的执政资源的开发困难重重、原有的执政资源又被过度消耗的状况。当前,中国共产党要进行有效的执政资源开发,必须转变执政理念,树立忧患意识、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是党执政的合法性得以维持的条件。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从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执政为民、建立新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对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进行了开发,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维持补充开发了新的资源。一、合法性与合法性资源合法性是政治组织和政治体系的特性,尽管不同的政治组织和政治体系其合法性的表现形式不同,但表现实质都是一样的,即都表现为民众对政治组织和政治体系的“同意”和认同。具体说来,所谓政治合法性,就…  相似文献   

20.
执政资源是政党执政的资本,它随着执政条件,执政环境以及执政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体制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使执政党的政治权力发生了深刻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党的部分执政资源出现弱化和缺失。面对严峻现实,执政党应随着执政条件、环境和任务的不断变化,着力整合与扩充党的合法性资源与运行性资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实现执政党有效执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