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实践活动的结果,但它一经产生又会反作用于政治主体实践,并产生推动政治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在政治主体实践中,政治价值通过政治价值实践发挥其现实改造与政治发展的基本功能,通过政治价值意识发挥其理性反思与价值导向的基本功能,进而通过理论运思形成政治价值范畴,发挥其理性概括与理论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2.
我国哲学界普遍认为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种实践观是片面的。实践作为人(类)的存在方 式,其活动内容是非常丰富且十分复杂的,它是主体以自身为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全部活动,而不仅仅是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因而实践检验也是一个由多环节构成的有序过程。  相似文献   

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主体的一般性界定,是指处在现实世界关系或联系中,有生命能思维的从事着各种活动的人。从主体人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或联系而言,不外主要是指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那么,这种作为实践活动、认知主体、交往主体和历史主体“四位一体”的主体性活动。在能动地改造世界、变革客观事  相似文献   

4.
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表现在人能动地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生产活动中,而且还实现在社会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因此,与生产实践一样,交往实践同样构成人类社会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实践、主体性都是历史性哲学范畴 ,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人的主体性是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发展和弘扬的。信息时代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整个社会处于信息化状态 ,由此大大增强了主体的实践能力。本文拟对信息时代的实践特点及其对主体性发展的利弊关系作一初步探讨。1   实践属于“关系”范畴 ,它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运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 ,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 ,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能力和特性 ,它包括目的性、自主性、能动创造性等等。人的主体性来自于社会实践 ,并且它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自己称谓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不仅坚持唯物主义的一般立场,而且尤其强调实践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实践既是主体的又是本体的。所谓主体的,因为它是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相对于自然界或外部世界来说它毕竟是第二位的;所谓客体的或本体的,因为自然界发展到今天已决不是原先那种“天然形态”了,而是已经人化了,也就是说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加以改造过了,因此对自然界就必须从主体、实践方面来理解。实践同客体一样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本文打算从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实践的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新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的过程即为人及其实践活动不断适应社会,同时不断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以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为理论前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内涵可以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的要求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这一社会化的过程包括从外到内和从内到外两条逻辑路线。  相似文献   

8.
田坤  李梅 《学理论》2012,(27):1-2
作为人类自由、自觉活动的实践一直被深生态学者狭隘地理解为对自然的单方面的改造和控制,而无论从实践概念本身还是其现实历史性上来说,实践都不是生态问题的诱因.文章分析马克思的实践观中的生态意蕴,进而阐明,人类与自然是实践基础上现实的、历史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中的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体关系,同时,生态问题解决的策略中,实践仍然是根本的方式和载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所指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改造现存生活,实现自由发展的世界。它以人为主体,以实践为现实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通过揭示人和生活世界的本质,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以后,用股份合作制来改造国内大中小型企业风靡全国.毋庸置疑,股份合作制能对加快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进度起到前所未有的推进作用.但是,从近两年股份合作制推广以及改制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运作来看又出现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秋月 《学理论》2011,(32):55-56
相较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马克思赋予实践概念以全新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把实践规定为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东西,在这一实践观的基础上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实践是联结主客体的中介和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概念的提出和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是追求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性,对于我们自觉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尤其是对于加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探索真理,实现价值,不断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求得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基本内容。探索真理,实现价值的活动,实质上是认识与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们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践上又是统一的过程,价值是目的,真理是手段,二者难以分开。 首先,就人们行为的性质来说,探索真理的活动,是主体通过实践认识、把握客观世界的过程,它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现主体向客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对贵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以来,股份制改造成了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思路。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认识问题,本文试就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一分析探讨。一、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边是否在幼私有化?在推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这种担心和疑虑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改革的推进步伐。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不是在搞私有化。首先,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与西方搞的股份制改造最本质的区别,不在于企业是否股份化了,而在于国有产权转让的收入最后用于干什么。我国股份制改造…  相似文献   

14.
施一满  罗湘明 《学理论》2012,(27):131-132,135
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建构与改造向自我主动型转变的一次飞跃.在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时,必须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主体原则为重.具体要做到道德提升与思想升华并重;价值导向与实践体验融合;引导激励与规范养成并举.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都把目的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之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要素和特征,这是正确的.因为目的性对实践来说,正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活动中的必然体现.离开了实践的目的性,就谈不到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自觉改造,也谈不到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已.然而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二重性,实践也不例外.人们在坚持和重视实践的目的性,反对盲目性实践的时候,切不可绝对化,认为实践只有目的性一种  相似文献   

16.
周刚 《学理论》2012,(35):1-2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即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毛泽东、邓小平作为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都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是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也是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理应为人民群众所享。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民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各具时代内涵和特色,体现了对马克思群众观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怀特海把哲学的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立足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的实体思维与抽象主体性,诉诸感性活动主体——"现实的人"和"现实实有",重建了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基于实践观点、关系思维和历史逻辑强调主体对世界改造与认识的能动性与受动性、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寻求主体性与客体性原则的统一,最终将主体的主体性之生成与实践、认识以及价值评价内在地协同起来。怀特海则在有机宇宙论立场之下,基于泛经验论、泛主体论,认为任何可感的现实存在都是内在关系下"现实实有"这一终极经验主体的"结合体",而拥有主体形式的现实实有的主体性显现借助摄入与合生,以客体性为前提,互为主客体——客体是曾经的主体、主体必将客体化,进而演进到"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因此,马克思与怀特海既在存在论上超越了抽象主体,又在认识论上澄清主体认知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更在价值论上彰显着生态文明意蕴。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必然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和主体自身。所谓思维方式,就是在一定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客体、改造客体及自身的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是主体意识得以实现和发展的手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范畴。因此,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思维方式问题的研究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所以,深入探讨思维方式的历史发展和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建设中国现代化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9,(6):108-114
在"棚改"中,扶贫的国家叙事与城市叙事介入个人和集体空间,"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诱致城中村改造呈现改造主体外部化、改造目标公共化、改造知识去地方化、改造结果士绅化等空间生产困境,大多数城中村常住人口居住处境改善程度有限。基于可持续人居目标,批判和导正空间异化的现实逻辑,政府应将空间正义作为价值导向,以房屋使用价值回归为焦点,通过包容性和整体性空间治理,促进城中村改造主体的多元合作共治、过程的包容开放、成果和收益的普惠共享,实现对弱势利益相关者的特别关注,构建空间再生产图景,实现既有企业家城市治理逻辑的突破与空间治理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智勇 《理论导刊》2001,1(8):33-35
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相通的,人只有成为主体才可能是自由和获得解放的。因此,人的主体性是当代人们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以满足为我性、克服受动性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它包括自主性、目的性、主宰性、计划性、能动创造性等等。主体性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不同时代社会实践的特点不同,人的主体性扩张的程度也就不同。在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主体性能否健康发展日渐成为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