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2008年,杨宏林回到家乡——岳池县西板乡宋家沟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当年11月,他租地2亩种植早春洋芋,第二年3月洋芋上市,虽然价格很不错,但每亩产量只有200公斤,首次创业,他尝到了亏本的滋味。创业失败了,可他创业的信念没有熄灭。  相似文献   

2.
石河子总场三分场夏粮交售站一条新闻不胫而走:春燕在盐碱地上种的50亩冬麦总产26150公斤,单产523公斤,一跃成为全场的小麦状元。在全场大面积单产不如去年的情况下,她的小麦不但没有减产,反而比去年每亩又增产123公斤,这不能不说是奇迹!一位老领导用敬佩的目光看着春燕打趣道:“春燕真的飞起来了。” 春燕名叫王春燕,30出头,是三连的女职工,她聪明能干肯  相似文献   

3.
媒体称龙江县清秀水稻产业技术协会会长孙清秀为"水稻大王",显然不是根据他区区30亩的种植面积,而是由于他在当地推广旱育稀植、超稀植、无公害水稻所产生的巨大示范效应:全县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后亩产翻两番,超稀植推广技术后每亩增产150多公斤;他率先种植的无公害水稻已超过1万亩,每公斤米高于普通大米0.30元仍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全乡稻农年增收近百万元.  相似文献   

4.
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简称地膜小麦),是改传统的高密度、大播量、条播种为中密度、中播量、覆膜穴播的新技术。利用该技术一般每亩可节省种子3~5公斤,节水100立方米,增产100公斤,每亩纯增收入100元。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而这一技术在辽宁省效益也很好。 此技术适宜在有一定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或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半  相似文献   

5.
我们姜堰市淤溪镇,地处里下河水乡,全镇2.5万多人,耕地面积2.5万多亩,全年正常粮食种植面积3万亩次左右,其中小麦面积1.2万多亩,油料产量1000多吨,水产品上市125万多公斤,常年种植蔬菜3000多亩,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然而直到1991年,全镇的工业产值仅有2800万元,利润仅仅3万元.  相似文献   

6.
冬日的骄阳沐浴蜀中大地,走在天府之国的乡间地头,处处都能看到乡亲们喜悦的笑脸,深刻感受到扶农富农政策的魅力…… 搞了多年水稻制种的种植大户田开林这段时间老是满面春风,逢人便乐呵呵地说:"去年我种植的10亩种稻获得了好收成,制种产量每亩达到了384公斤,比往年每亩提高产量50公斤.加之国家对农业的扶持、稻种价格的上涨(每公斤比前年上涨1.6元),光制种一项,就卖了2.2万元,比前年增加了8000多元!"  相似文献   

7.
正赤水市金钗石斛产业成了百姓的绿色银行,全市种植金钗石斛8.3万亩,年综合产值约9亿元,许多贫困户依靠石斛产业实现稳定脱贫。5月的赤水,万绿丛中多了一片红色,上万亩金钗石斛花竞相绽放,这是一年一度的采花期,也是百姓期盼的收获季。"丰产期的金钗石斛,每亩年产量可达到300公斤,每亩鲜花产量有100公斤。"看到成片盛开、娇艳欲滴的金钗石斛,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万恩  相似文献   

8.
农八师石总场四分场三连职工保玉成,去年通过总场举办职工培训班学习,以优异成绩拿到绿色证书。今年他把学到的科技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使他种植的106亩棉花夺得高产,单产达到385公斤,成为石总场植棉高产状元。通过培训班学习就象点亮了他心里一盏灯。今年他按照学到的科技知识,每亩全层施肥30公斤,耙地前施用灭草剂,采用滴灌新技术,选用连队从总场种子站推广的293新品系。他在田  相似文献   

9.
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我的心震撼了:故乡,真的是你么?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5年,仅仅5年,你就改头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乡位于定西市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记忆中的故乡,落后而且贫穷。由于缺水,“十年九旱”便成了故乡的真实写照。故乡的祖祖辈辈,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任劳任怨地耕种着那几亩产量低得惊人的山地勉强度日外,不敢有更高的奢求了。在故乡人的饭桌上,除了洋芋,还是洋芋,很难见到点儿别的蔬菜。当时用来形容故乡人吃饭的一句话是:“一天三顿饭,顿顿离不开个洋芋蛋。”而故乡那弯曲而又崎岖的羊肠小道,更是让人谈…  相似文献   

10.
位于织全县三甲白族乡西南角的箐脚村,辖10个村民组,255户农户,1064人。八十年代,青脚村不通公路、不通电,962亩土地分散在贫瘠的岩旮旯中。由于受山区高寒、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等条件的制约,加上科技文化十分落后,致使经济发展缓慢,直到1995年,全村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50公斤,人均收人不到600元,贫困户多达150多户。“九分石头一分泥,深山老管不容人,苞谷洋芋当主粮,母鸡屁股是银行”,便是当时青脚村的真实写照。面对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青脚人认命但不信命。强烈的生存危机感,激起了青脚村村民的深刻思考,普脚人决心变苦…  相似文献   

11.
从1992年到1995年,赤峰市翁牛特旗玉米覆膜面积由3.5万亩增加到7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旱地覆膜玉米单产增加到400公斤,每亩纯收入180元,解决了7万多贫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1996年,翁牛特旗实施水稻种植新技术,一举抛摆秧10760亩,比1995年增加1万亩,实现了大的跨越,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1998年,翁牛特旗创建了全自治区惟一的一家水稻种子生产实验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水稻原种场。通过品种更新,每亩收入均在16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旗每年水稻生产总增收1600万元…  相似文献   

12.
我是独山县兔场镇翁奇村党支部书记。由于翁奇村地处高寒地带,离县城20公里,交通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如何才能在贫寒的山区解决脱贫致富是我任职以来最大的困扰。翁奇村山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5亩,县委、县政府下达"三个建设年"活动后,我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在产业上加大发展力度,以茶叶、水果、乡村旅游为目标,带动全  相似文献   

13.
贾双河的土地规模经营 和林县草场村贾双河的土地规模经营,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贾双河的7口之家承包了 23亩地,人均粮食400多公斤,温饱没问题。但是,承包地分在8处,不便种植,同时,化肥等生产成本也在增大。他感到,不搞土地连片经营,粮食产量和收入都难上新台阶。 1988年,他用承包的23亩好地同村里几家调换了25亩土质差、烧不上水、但能够连片经营的地。一家人起早贪黑,打井平地。3年的劳动力投资,使土地质量发生变化,产量增加。今年,小麦、玉米获得丰收,总产1万多公斤,人均1500公斤,比土地调整前增长了3.7倍。粮多了,他喂了1口公猪、2…  相似文献   

14.
冬日,油菜地,南川区农业局农技员罗孝华像往常一样,带着一把卷尺,一个笔记本,在田间忙碌。这块地的主人龚白仲笑得合不拢嘴.“罗技术员,又劳累你了哟。”去年,龚白仲种了四亩油菜,是罗孝华的技术让他每亩增收近50公斤,一季增收近千元。  相似文献   

15.
江苏金坛。姓张的农民种的是普通小麦,每亩平均成本大体如下:粮种19元,化肥、地膜、农药等农资83元,水电费26元,农机播种、收割费用34元。如果分摊进“三提五统”、教育集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等费用,每亩地投资不少于250元。他种的小麦平均亩产接近400公斤,按当地保护价每公斤1.14元计算,销售收入约450元。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约200元。  相似文献   

16.
大悟县新城镇是徐海东故里,这里的人民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今天,新一届党委、政府为了使这片红色土地上近5万人民走上富裕之路,全面实施”调整结构壮产业,科技优化增效益”的发展方略。1999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6932万元,人平纯收入净增230元。 一、抓优良品种,向特色要效益。新城镇从调整结构入手,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发展高效种植,发展地膜花生和地膜西瓜、土豆。通过对小麦、水稻、花生栽种示范,带动农民调整,使结构调优、产量调高、规模调大。一是民主村建立500亩“杨稻6号”优质稻示范基地,亩产1200—1300斤,平均每亩增收350—400元。二是在李河村建立1000亩“中花4号”双季地膜花生基地,亩产增收120斤左右,人平均增收130元。三是在民主村建立优质杂交小麦基地1000亩,平均每亩增收100元左右。还分新府、新城和新街三片建设10000亩地膜花生和5000亩地膜西瓜,全部推广“中花二号”、“中花5号”和“奥油2000”等优良品种和高效间作模式,早地地膜花生杂套油菜和秋粮,水田种植地膜花生。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组织地膜和花生专用肥;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到田头;政府还每亩无偿补助10元,负责提供扶持资金,使农民亩平比常规种植增产220公斤,增收近500元。为打响新城镇“娘娘米”的优  相似文献   

17.
黄霞 《当代贵州》2022,(3):38-39
深冬,每天近4000公斤的新鲜蔬菜,从红花岗区金鼎山镇银江坝区蔬菜保供基地运往遵义中心城区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一块菜地,一头连着市民采购无忧,一头连着菜农增收有望.2021年,遵义市蔬菜保供基地累计种植蔬菜316.49万亩,实现产量548.76万吨、产值140.7亿元,蔬菜产业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同比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18.
一次回老家和一位农民兄弟闲聊。他突然问道:“你们在外面吃一顿饭要花多少钱啊?”我打着埋伏说:“三四百元吧。”“哦,三四亩麦子的钱呢。”我问怎么算呢?他回答:“农民种一亩小麦,赶上风调雨顺的年景,刨去种子、化肥、农药、用电等花费,劳动力不说,每亩地也就可以收入100元。这不是一顿饭就要用掉三四亩麦子的钱吗?”我无话可说。我出身农民家庭,亲身体会过农民种田的辛苦和艰难。进城工作后,虽然我的脑袋上已没有了高粱花子,两手的老茧也早已脱落,但我仍固执地以为自己还是“农民”。可是我这个“农民”怎么也不会想到农民兄弟会以小麦来…  相似文献   

19.
郎宝,今年40岁,是2000年来农二师三十三团五连落户的河南尉氏籍劳务工。2002年,郎宝在农行贷款3万元,两费自理承包了连队50亩棉花。当年,郎宝卯足劲干了一年,年底棉花每亩单产籽棉380公斤,还清贷款,交够团场后,获纯利1.5万元。第一次尝到承包的甜头,郎宝的胆子更大了。2003年,他又到农行贷款5万元,两费自理承包了连队102亩棉花。科学种田,郎宝  相似文献   

20.
像我们安岳县天马乡贤庄村这样没有地理和资源优势的村子,要想在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特种产业. 这个念头在我心中已有20多年了.当时,我在自家2亩稻田里养鱼,虽然是小规模养殖,也比单胂水稻每亩多收入1000多元.尝到甜头后,我不断摸索经验,掌握技术,将养鱼苗和养成鱼相结合,滚动发展.目前,已投资16万元承包山堰塘50亩,年产鱼苗和成鱼各5万公斤,纯收入10万元;承包巴中井坝水库400亩养成鱼,年产成鱼10多万公斤,纯收入15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