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是解读政治文化的一个新范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模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政治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嬗变历程.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不断变迁,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主题也在发生相应的偏移.公民社会代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它的发展提升了公民的主体地位,夯实了法治的非制度要素,催生了政治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成熟,从而积极地推动了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应更多关注政治文化的深层机制及社会根基,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构架良性互动与双赢机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公民文化视角下的公众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芳 《求实》2003,(3):55-56
公众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但长期以来流于形式。传统社会形成的臣民心理与政治冷漠 ,官本位思想导致的权力依附人格 ,以及信息“黑箱”等 ,是公众监督失效的原因。构建公民文化 ,培育“公民社会” ,畅通信息渠道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是公众监督行之有效的土壤与根基。  相似文献   

3.
张国芳 《探索》2003,(1):109-110
公众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但长期以来流于形式。本文主要从政治文化角度 ,即传统社会形成的臣民心理与政治冷漠 ,官本位思想导致的权力依附人格 ,信息“黑箱” ,来探讨公众监督失效之原因。作者认为 ,构建公民文化 ,培育“公民社会” ,畅通信息渠道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是公众监督行之有效的土壤与根基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形成于本民族的历史以及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过程之中,并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基本属于“臣民文化”,许多方面不适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应客观地对待传统政治文化,同时吸收世界优秀政治文化成果。要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公民意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很大制约因素在于广袤的基层。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有着较为丰富的借鉴资源。纵观中国历史发展,乡绅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他们是中国传统乡村的治理者,是社会公共权力结构的主导者。"乡绅之治"作为传统社会的一种治理方式,在平衡国家权力、促进基层自治,节约行政成本、创造社会财富,构筑乡绅文化、凝聚乡村力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乡绅文化不复存在,但乡村不会因现代化而消失,乡村治理是一个需深入研究的现代化命题。推进乡村自治,是今天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论公民社会的培育与权力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权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政府权力失控必然造成对公民、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侵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逐步的兴起。而公民社会是权力监督的一个新的解析视角,培育公民社会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周莅春 《新长征》2007,(4):23-24
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实现种种和谐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以实现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和谐为基础。而对于和谐,国家与公民都有着共同的要求。执政者需要保持社会和谐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公民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空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在现代社会里,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总是充分考虑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给民众以充分的权利和地位,并建立起一种充分的互动机制,让民众充分参与国家事务。民众在实现自己的社会权利过程中得到政府最大限度的支持。因此,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现代公民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发育的过程,它是近代欧洲市民社会的产物,同我国古代社会留下的遗产臣民文化相去甚远。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不是以西方公民文化替代中  相似文献   

9.
在宪政背景下,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虽然有着明确的界限,但二者的关系却不是对抗的。公民社会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并同时对政治国家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政治国家则通过法治与公民社会达成妥协,使公民的权益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近代之前中国乡村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地方基层的治理形态又是如何。众多的研究关注到中国乡村治理形态的特殊之处,并且主要形成了结构视角下的中间阶层社会整合与国家权力文化网络整合的视角。社会结构整合论侧重中间阶层的权力支配,国家与地方之间通过士绅、地方精英的正式与非正式治理结合方式维系乡村社会秩序。权力文化整合论则认为乡村社会共享的价值符号、象征、礼仪等权力展示造就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一体性,国家正是运用正式权力的文化网络治理基层。传统乡村社会的基层治理是一种融合了结构与文化的认同治理,这种治理方式成为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依赖资源。  相似文献   

11.
贝丽静 《世纪桥》2012,(7):145-146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发展中,不仅要传承传统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也要肩负起社会良心、文化生产者和四有公民培育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任剑涛 《探索》2015,(2):96-105,193
现代国家与古代国家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能否有效驾驭国家权力。现代国家有效驾驭国家权力,就是指:依赖国家、社会与市场的分权性总体结构,仰仗对国家权力的分权制衡机制,依托于国家权力的外部力量对之的持久限定。对一个现代国家来讲,国家权力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就有了一个自主运作的机制,这是国家权力得以自律的理由。但驾驭国家权力,必须同时确立权力自律与社会他律的效用,否则,便不足以保证国家权力服膺法律并忠实地为公民服务。这也是现代国家独特性的一个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的崛起为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公民社会在权力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发展公民社会完善权力监督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优化政府职能,促进第三部门发展,推进社会自治,构建公民参与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臣民性和依附性、专制性和人治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传统政治文化正由臣民政治文化向公民政治文化、由依附政治文化向参与政治文化转型。有些地方政府官员没有顺应这一变化,其治理理念中尚存的专制性和人治性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在因素。消减群体性事件必须实现政府治理理念向民主服务型和法治型转变,加强民众参与机制供给的数量和可操作性并使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近代政党与公民意识是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者的互动 ,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社会一定时期的命运和前途。一个发展中国家 ,无论引进了多少现代科学、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 ,如果没有从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以公民意识取代臣民观念 ,即人的现代化 ,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 2 0世纪上半期以来中国政党与公民意识的互动关系 ,探索出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一  公民概念产生于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 ,在欧洲资本主义替代封建主义制度的过程中 ,由于…  相似文献   

16.
权力监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腐败严重的形势,单纯依靠政府自身的监督已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公民社会的崛起为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公民社会在权力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发展公民社会完善权力监督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优化政府职能,促进第三部门发展,推进社会自治,并构建公民参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市民社会)是近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实现政治民主的重要生活方式,而其中结社自由已经成为公民实践自身民主权利的有效手段。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民主历程中,由于其历史上形成的集团生活特质,注定了其一系列文化与制度乃至价值观念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法治等都是因其集团生活而直接产生出来的。而中国文化始终是以家族生活或日宗族生活的伦理为本位的,导致很难出现以普遍道德取向为核心的结社生活方式。随着今天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要求我们的文化也必须实现新的适应性的创新,而公民社会及其结社权利的实践就是一个重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社会自治领域日益扩大,现代意义的中国公民社会正悄然兴起。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的公民社会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公民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趋势是走向和谐——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理及其中国化的两个不容违逆的规律性依据:价值追求的顺序性与手段采用的合时性,马克思主义当下中国化的路径应该是“社会决定国家”。这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就要求首先实现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中华民族各组成部分应扮演好自己的主要历史角色。对国家来说,应主要扮演好解放与协调市民社会的角色。对社会来说,各“公民社会组织”应主要扮演好社会沟通与社会合作的角色。对个人来说,应该努力培养“公民美德”(公德)以适应现代公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具有双重效应:外部效应与内部效应。从外部效应看,公民社会是凝聚庶民阶级民主力量的蓄水池,公民社会越发达,庶民阶级成员社会联系便越广泛和团结,庶民阶级争取民主的力量和反抗官吏阶级的力量便越强大。从内部效应看,公民社会是培育庶民民主精神的学校,公民社会越发达,平等互惠合作的水平型横向社会关系便越发达,公民文化与民主精神便越发达;公民社会越发达,庇护—附庸型的等级制垂直社会关系便越衰落,臣民文化和专制等非民主精神便越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