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的发现”成为主旋律,人的主体性和平等意识的苏醒,使同质性社会得以消解.差异型社会得以形成,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准则和人生意义难以排序,无法区分,现代多元社会由此发端并走向成熟。价值观、理念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的冲突和紧张.公共理性既是良善社会中公民交互中的美德与风范,亦是解决冲突、达成共识并走向和谐的社会规则。它具有信任、宽容、妥协、协商等表现形式。公共理性的培育与养成,赖于“公共人”的型塑与造就.个体与组织应从狭隘的个体理性中走向公共理性,从“经济人”走向“公共人”;作为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和代理人,政府及其行政人员也应摒弃狭隘的政府理性,重新恢复政府“公共人”的神圣角色,在权力的运使和责任的担负中凸显公共性,在公共领域中大胆拒绝权利。  相似文献   

2.
规则意识教育是培养面向世界,培养社会化、国际化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先哲们早有"无规矩不成方圆"之说,规则是个体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无论从人的社会性到人自身的发展,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到国际竞争的态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还是从我国教育的实际需求,无不体现出合作与竞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对于学校体育工作者来说,要让学生做21世纪的新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非常关键。本文主要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及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竞争与合作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哲学史上早就有了关于“自爱”的记载。“自爱”是个体和社会生存的本体论前提,由此为个体在社会中与自爱相对应的友爱和与自利行为相对应的利他行为提供了本体论根据。“自爱”是作为肉体的人的一种属性,因而属于物质范畴;但作为有意识生命活动的人把生命活动作为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后,自爱就由本能上升为人的行为的规范,因而又属于意识范畴。个体作为生命体总是以切身的感性方式来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总是以理论的方式来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此来调节个体在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的行为。正是这些感性和理性的活动为“自爱”范畴的形成提供了最深厚的基础。个体在自己的趋利避害的行为中总是用自爱规范作为评价活动的标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对外部世界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以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由自发上升为自觉。传统道德哲学主张消灭自爱.弘扬他爱。而现实的需要是,道德教育不是否定自爱,而是帮助人们如何提高自爱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王毅人 《奋斗》2006,(2):55-55
节约的话题,近一个时期又热了起来。但由于“一矢中的”.人们无不称是,特别是当有人说到世界上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人的眼泪了,倒觉得说的完全在情在理。  相似文献   

6.
“电子信息方式”把主体与社会、与时代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容易唤起人们的问题意识和普遍社会责任感。青年运用“电子信息方式”要注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在精神,着手建构与“电子信息方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解释范式,要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解释人们采用“电子信息方式”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现象,消解人们的思想困惑。要对电子信息方式下不同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进行跟踪性、针对性、前瞻性研究,积极地进行制度、规范、规则供给并据此及时检视其新的行为效果。  相似文献   

7.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指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属性满足个体需要的效益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个体作为“现实的人”,不仅是生物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其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化生活而融入文化共同体并向具有文化自觉的独立个体迈进: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一定阶级和社会的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规范的“有意识的文化活动”,必然具有一定文化本性。因此,从文化视野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理论认识。更加充分地把握思想政治个体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规律,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个体文化生活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德意识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期,道德规范在转换,很多制度、规范尚在形成、发展与成长之中,公共道德规范还没有定型、完善和刚性化,公德理念还没有内化为社会的集体认知,还只是在社会的表层上游走,公德的惩戒与修复存在制度真空.公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规则意识教育,以塑造人的规则意识和行为方式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尤梓 《廉政瞭望》2020,(13):16-18
从去年1月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制定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保障党员权利,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到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一年多来各省相继出台落地办法,纪委除了说“你错了”,说“你没错”的情况越来越多。从只做不说到又做又说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干部敢担当难免会触碰一些人的“奶酪”、得罪部分人,遭受质疑诬告,影响整个社会干事创业的氛围。正因为如此,打击诬告陷害、及时为干部澄清正名,纪检监察机关这些年来一直在做。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1,(5):60-60
刘洪波在3月10日的《羊城晚报》上撰文指出:政协会间,多位院士痛斥院士评选的歪风,揭穿一些院士候选人拉关系、包装成果,乃至候选人所在单位集体“跑院士”:“有人说,你要当院士,没有几百万元的公关费拿不下来”。个别人品行不端,任何国家、任何领域、任何级别的人,都可能会有。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一个领域或者一定阶层,品行不端、触犯规则乃至法律的人和行为都频频出现,多到做的人不以为耻、看的人不以为怪.这就主要不能归咎于个人道德,而应该追问社会性、体制性、整体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学生良好的个性应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个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二是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它要求个体能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责任。学校教育在对学生良好个性培养上,应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以期达到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充满智慧的生命个体。教师教育的使命就是向这些生命个体传授知识、传递思想,开发其智慧,培养其人格,把他们造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幸福与健全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师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一种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通过德育把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发展,从而培养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具有优良品质的个体,使其适应现存的社会关系,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具有多渠道、全方位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共同配合,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是在制度规则下,基于自身本质进行行为选择的个体行为者。对地方政府行为取向起决定作用的是它的“本性”和规范它的制度规则。改变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取向,必须改变规范其行为的制度规则,包括价值层面和具体制度规则,使之在尊重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达到集体理性。  相似文献   

15.
面临问题时,每人都有一定的态度倾向。采取怎样的措施方法,处理问题的最终结果怎样,往往取决于有怎样的态度倾向。因此,具备应有的态度倾向,成为现代社会对管理人员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由于人的态度倾向总是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上,所以,这种态度倾向被称作为“行为形象”,或曰“形象”;由于一定态度倾向实质上都反映着特定的心理意识及行为个性,所以,在理论上说,“形象”是一定心理意识和行为个性的总和。显然,具有管理者的形象,是对管理者提出的一种心理素质的,或曰行为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一、管理者形象是当今社…  相似文献   

16.
“内化”(interiorization),在心理学中一般指人的思维、心理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表象化、言语化、简约化,亦即不断内部化、深刻化的过程。在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内化”则指受教育者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外部的教育要求,并转化为某个体意识或信念的过程。可以说,内化是整个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之所在。因此,研究和探讨思想品德的内化  相似文献   

17.
古今道德意识嬗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社会、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道德意识和标准是不一样的。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历来都极为重视人们道德意识的教育与修养,并将其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素养之一。古代的先贤们认为,具有道德生命之光的人,就会区别于原始、愚昧、野蛮的人们的那种低级、庸俗的社会行为和个体品质。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极推崇道德意识,他们的言论、标准、要求虽不尽相同,但总的思想是一致的。庄子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这就要求人们在修…  相似文献   

18.
姚文慧 《学习月刊》2010,(21):33-34
卢安克在广两从事教育研究活动只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是在中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举动可能在某些方面影响到了中国人对社会诸多层面的思考.但是卢安克终究是个人,不是民族,不代表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仅此而已。更不能把“卢安克”看作一个符号.将其神化.更不能把“卢安克”当作人们批判社会现实、表达对社会不满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人本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80年代广为发展,至今仍受世界各国重视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潮和管理模式,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进行管理,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纵观国内外成功管理的实践,无不显示了人本管理的无穷魅力。一、从“手段人”向“目的人”的转变: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价值取向西方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科学管理说”到“人际关系说”、“行为科学说”再到“现代管理说”(即“系统管理”和“权变管理”理论)四个阶段,对人的态度、人性的认识也相应经历了“经济人”假说、“…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学习型社会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文化特征被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个体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是学习意识的普遍化、自觉化,学习体系的社会化、开放化。学习型社会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从宣传、价值评价、行为引导等多方面培养人们的学习意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为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还要为人们的学习提供物质和制度等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