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馥馨出生在台湾南投县,父亲少年时从台儿庄去了台湾,转眼已半个多世纪。2010年明,台儿庄古城对外开放,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家郁馥馨从台湾来到古城,被这里吸引,留下做起了志愿者,创力、论坛和杂志向海内外介绍古城的建设和文化。 定居台儿庄 初见郁馥馨,是在台儿庄的一家茶室,夕阳渐渐西下,来自海峡彼岸的女子一头短发,满脸盈盈笑意,落座后不紧不慢地沏茶。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南站人流簇动的大厅里,巨幅广告“台儿庄一一个寻梦的地方”让经过这里的人心动。曾经只有“血战”,只有“英雄”的地方,何时变成了寻梦的“古城”?前去寻梦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台湾老兵的后代,台儿庄记录着他们父辈的历史,承载着两岸人共同的抗战记忆。随着中国第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台儿庄奠基,如今,这个中国最有名的二战城市已经成了连接海峡两岸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5,(12)
<正>由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与山东孙子研究会、台湾中华民族团结协会合办的"两岸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台儿庄战役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山东枣庄台儿庄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70多位退役将领和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倡议,两岸同胞应聚同化异、心灵契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两岸关系发展不  相似文献   

4.
赵珊 《两岸关系》2011,(7):66-66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流经山东台儿庄古城,河水缓缓地在城边流淌。高大的城楼上,悬挂着清代乾隆皇帝题写的“天下第一庄”匾额。眼前的台儿庄古城是重建的,老城已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夷为废墟。这座城市原本有两张靓丽的名片:运河古城和抗战名城。现在,它又新添了第三张名片: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前不久,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富卿共同为重建工程完工及基地落成鸣锣。  相似文献   

5.
2011年10月一、10月1日,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顺河街开街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借助网络微博,参与嘉宾遍布四海,参与的博主和粉丝超过2000万人。二、10月2日,台湾部分社团庆祝"光辉十月"为了庆祝"十一"、"辛亥革命纪念日"、"台湾光复  相似文献   

6.
台儿庄之春     
丁宇 《两岸关系》2013,(5):31-32
4月18日至19日,《两岸关系》、《台湾工作通讯》杂志社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全体同志赴山东省枣庄市,参观考察了台儿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微山湖等地。深入了解两岸交流基地的建设情况,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大家用镜头记录了台儿庄的美景。  相似文献   

7.
面对破解"两岸政治定位"这一难题,两岸学者都做出了努力。本文探讨双方已有的共识与分歧,并重点分析两个最受关注的方案———台湾学者张亚中的"一中三宪论"与大陆学者刘国深的"球体理论"。研究发现台湾学者始终坚持"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的底线,而大陆学者则在如何面对"中华民国"问题上前进了一步。本文认为"是否敢于突破底线"与"是否存在解决难题的意愿"是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两个瓶颈,希望两岸学者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要后退,坦诚交流,共同建构两岸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寻求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冷战时期,以费正清为代表的美国学术界以台湾作为研究中国的基地,而费正清也积极地介入两岸关系与台湾事务。费正清的"大陆—台湾"论述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亲共",中期的"反共",与后期的"两岸共治"。费正清多变的面孔反映了美国不同时期基于美国国家利益而做出的对中国两岸政策的调整,而台湾对费正清体系的反应则体现了冷战时期西方同盟内部中心与边缘地区的矛盾,以及两种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何柳 《人民论坛》2014,(12):143-145
2000年至2008年,两岸经贸关系突破政治因素限制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陆对台政策及其对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所产生的"磁吸效应";其次,台湾内部转型和国际环境的变迁加剧了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也加速了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是促成两岸"政冷经热"现象的推动力;此外,两岸经贸关系已有的发展是阻止两岸关系持续僵化的重要牵制力。正是在这几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两岸经贸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4,(8):55-55
彼岸,习近平应邀赴韩访问,双方宣布加快中国大陆与韩国自由贸易协议(FTA)协商进程,预计年内可生效实施。此岸,两岸服贸协议被"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硬生生挡住,寸步难行,而后者又在朝野杯葛之下难有进展,"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同样卡在台"立法院"动弹不得。主谈两岸货贸协议的大陆官员表示,中国大陆与韩国自由贸易协议生效后,台湾企业在大陆市场的领先优势将转为落后劣势,对台湾来说很可惜!为什么可惜,其实岛内各界心知肚明。  相似文献   

11.
时过境迁,随着运河交通的改善,特别是台儿庄被命名为大陆第一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以来,这个昔日的破旧渔村焕发出了新的风采。台儿庄南闸村位于山东枣庄伊家河与京杭运河交汇之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南闸村过去素有"第二个台湾岛"之称。村南的伊家河与北面的京杭大运河将南闸村紧紧夹在了中间,曾经的南闸村出入只能依靠两个渡口、一叶扁舟,交通十分不便。时过境迁,随着运河交通  相似文献   

12.
《黄埔》2013,(2):62-63
2008年是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结合两岸关系的重大转变,枣庄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时提出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一创造性构想。创建伊始,市里立即成立了创建工作筹备机构,并开始申报工作。2008年9月26日.在潍坊第十四届鲁台经贸洽谈会上,枣庄市陈伟市长与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进行了会面,建立了枣庄市与台湾高层人士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海峡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已由最初的互补转为互补与竞争共存,且省域间产业竞争力差距较大。本文根据新贸易竞争优势理论,通过构建两岸省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8—2012年间台湾与大陆31个省、区、市(统称"省域")的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台湾与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强省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与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下省份的差距在逐渐扩大;在地域分布上,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呈现台湾地区向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再向中西部内陆地区递减规律;效益因子、技术投入因子对竞争力影响最大,社会环境因子和经济环境因子次之。针对两岸省域竞争力得分因子差异,本文提出促进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的建议:大陆高水平区域可利用巨大市场优势与台湾共建技术标准,研发设计符合大陆市场的产品;大陆中高水平区域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基础可与台湾在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高智力密集度的领域深入合作;大陆中低水平区域凭借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拓宽与台湾合作区域以承接东部沿海的生产基地;大陆低水平区域应发挥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台商投资。  相似文献   

14.
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整体适应情况与满意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在大陆的台湾青年社会适应性主流是客观理性、积极向上、主动作为的,多数台湾青年对自己在大陆求学或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超六成被调查者表示能主动适应两岸文化差异,并能客观理性看待大陆政治体制。但两岸政治生态、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结构的差异,大陆惠台政策重制订轻落实的制度缺失,台湾青年自主择业或创业难度大,身份尤其是户籍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也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主动调整"成为当前大多数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首选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2月以来,在台湾岛内接连举办了多场由两岸学者参加的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其中两岸统合学会主办的"台北会谈"、章亚若教育基金会主办的"九二共识"20周年论坛、台湾劳动党和中国统一联盟举办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引起两岸媒体广泛关注。这一系列研讨会聚焦两岸政治议题,出席研讨会的两岸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可谓精锐尽出。大陆从事两岸问题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几乎悉数与会。台湾岛内各阵营高度重视,踊跃参与,一些民进党人士及亲绿学者也都应邀参会。两岸专家学者围绕两岸关系中的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各抒己见,交锋固然激烈,  相似文献   

16.
王建民 《台声》2014,(10):55-56
最近,"国民待遇"成为岛内商界和大陆台商的关注焦点。年初,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公开呼吁:"大陆方面先试行两岸经济统一,给予台商‘国民待遇’。"此后,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许胜雄率团访问大陆并在拜会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时亦呼吁大陆应给予台商"全面国民待遇"。9月初,台"经济部常务次长"沈荣津也在第四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中呼吁,希望大陆在对台商的市场准入、政府采购以及资金、人才与技术等市场经营要素上,给予与大陆企业实质相同的待遇。  相似文献   

17.
汪舟 《两岸关系》2014,(6):67-68
<正>我的籍贯是台湾台南市,一座蕴藏历史记忆和充满人文魅力的古城。我和生活在大陆的台胞一样,热爱着故乡台湾,热爱着那片土地和那里的父老乡亲。我们祝愿台湾社会安宁、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期盼两岸同胞增进感情、增进互信,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两岸同胞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央台办和山东省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09年12月16日,国台办下发了《关于在台儿庄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批复》,大陆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枣庄市成功落户。基地成立以来,枣庄市在对台工作和两岸交流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有何成功经验和体会?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枣  相似文献   

19.
台湾岛内朝野与蓝绿很难在两岸议题上有共识,甚至立场与意见经常截然相反。不过,在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相互依赖问题上却找到了新的共识,即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并主张鸡蛋不能放在中国大陆一个篮子里,要分散市场,要采取措施,防范台湾经济对大陆的过度依赖。这种思维对两岸经济关系与台湾经济发展有害无益不谈所谓台湾经济对大陆过度依赖不是事实,就这种思维而言,也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20.
正制发台湾居民居住证,诚如《办法》所称,是为便利台湾居民在大陆工作、学习、生活,保障台湾居民合法权益。事实上,制发台湾居民居住证,不仅是便利台胞在大陆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个有效办法,而且是推进落实"同等待遇"、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当前推进落实"同等待遇"的一个适宜举措。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积极响应常住大陆台湾同胞的要求,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