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从宪法的宣示逐步走向具体的实践,各地陆续推出一些实在的举措,为共和国法治大厦的早日建成添砖加瓦。法治建设从何起步,根基何在,先贤哲人真知灼见,条分缕析,给我们描绘出完美的路线图。2011年《民主与法制》第26期的《依法治国的江苏探索》专题报道,无疑是国家推进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层之台起于垒土。法治建设的基础,取决于法治的实质。敢于从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法治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所应秉持的理念与法治的基本要义高度契合。社会管理体制法治化就是要使社会管理体系呈现法治化的形态,其主要内容应体现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公民的有效参与和"第三部门"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大目标,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与条件。从理论上看,建设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如果说法律制度是硬件建设,那么,法治文化是软件建设。因为法治文化关系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所以,建设法治文化不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与条件,同时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与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4.
《人民政坛》2009,(7):35-35
何平在《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法律信仰和法律制度是形成法治社会的两大支柱,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建成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信仰,应当包括法律信服心理和法律拜从行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与法治具有内在的联系,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基本特征,表明了法治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具体说来,法律本身就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和谐社会的性质包含着对于法治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每一个特征都包含着对于法治的需要。(一)  相似文献   

7.
刘云升 《理论月刊》2003,20(7):17-18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社会,它是在法治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法治目标;它与法治国家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它是一种更理想的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8.
要闻     
《中国人大》2014,(21):4-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刘汉峰 《人民论坛》2014,(10):16-19
中国法治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历史经验的积累,而更为重要的是法治建设的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这些因素和条件最终促成了中国走向全面建设法治国家之路。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科学把握好法治建设与基本国情、党的领导、民主建设以及法制建设的现代性与文化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柯卫 《求索》2007,(7):85-87
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法治意识不仅是一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法治实现的重要标志。全面认识法治意识的社会功能,是实现法治国家必须首先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毅 《长江论坛》2015,(3):68-70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以法治国意味着必须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和优化社会管理工作。本文基于对"小区业主维权"和"手机卡-银行卡实名制"两个典型社会管理案例的分析与反思,阐述了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和优化社会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必须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黎青近日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展应遵循几个原则:第一,多元包容:中国的公民社会是在现实基础上形成的,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各类组织,也有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建的组织。第  相似文献   

13.
柯卫  李文 《求索》2011,(7):50-52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就是一部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是法律创制、实施的内在动因,是指导法治实践的精神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中国"的正式提出使得我国法治改革不再停留在国家和政府层面,而拓展到社会之中,提倡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建设将法治改革落位到社会层面,使得社会个体获得应有的尊重,这是一种法治的回归。单靠自上而下的模式已经难以实现法治中国,因此需要借助一种批判竞争式民主的理念改革——协商性民主,从而建立一种基于平等、公开的博弈平台,实现公民真正的当家作主,推行属于广大民众的法治社会,并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得以贯彻。  相似文献   

15.
西部开发不仅仅是西部经济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西部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西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形成西部社会良好法治环境和秩序为目的的区域法治建设,自然也就成了西部开发的题中之义了。...  相似文献   

16.
去年召开的静安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静安在今后五年的发展中,要"牢牢把握‘开放促发展、法治筑和谐’主基调,按照‘高起点、开放型、国际化’发展思路,建设国际静安,构建和谐家园,努力开创现代化国际城区新局面。"根据这一精神,在静安新一轮发展中,开放与法治成为承载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两个轮子。2012年3月,静安区  相似文献   

17.
18.
《政策瞭望》2014,(12):4-12
(二○一四年十二月四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部署,结合浙江实际,研究了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19.
彭译 《公安研究》2014,(3):16-19,47
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语境下,社会管理创新应当沿着法治的轨道探索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钟双喜  张珉 《人民论坛》2013,(10):115-117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是法律的约束和制约,而公平公正是法律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文章认为,当前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法律的公平正义,进而保证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人民的拥护.总之,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