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段时间以来。恶搞之风愈刮愈猛。从电影大片.流行音乐.明星名人到经典传统文化.恶搞似乎已无禁区。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成为引导流行文化的新鲜力量的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非议甚至是官司。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09,(10):33-33
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指数,河北省秦皇岛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学经典名句、文明健康用语‘六进’”活动。今年7月到8月期间,市文明办通过《秦皇岛晚报》、文明秦皇岛在线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国学经典名句、文明健康用语‘六进’”活动的语句,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共征集到来自25部古典名著中经典名句和文明健康用语700余条。  相似文献   

3.
郑维通 《创造》2003,(9):4-5
说到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任何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经史子集"。这一点没错。可再要言及孔子、孟子的东西如何在今天成为聚生财富的源泉,则相信能够找到路子的人并不是很多,甚至能够这样想的人都极为罕见。于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与当今世界文化产业规模中它本应当占有的席位,似乎总是有着很大的距离。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把诸子的文化思想精华用漫画形式表现出来,并出版了系列作品,在大陆各地成了最为热销的东西,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经典文化也是可以大赚其钱的!这也许是我们对于文化产业的一种源自市场表…  相似文献   

4.
黄伟年 《传承》2010,(27):48-49
在价值多元化的推动下,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把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新的内涵,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从"以德治国"到"以德治校",从"以人为本"到"和谐校园",从"民族精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庸之道"到"科学发展观",从"义礼传输"到"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走上积极、健康之路,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与儒家思想的经典论著《大学》有着难得的亲和性:从主题上看,二者都强调确立本体论支撑的修身律己;从结构上看,二者都以纲目总分的形式展开,并可自圆相契于"八目"递进的逻辑衍伸形式;从内容上看,二者都注重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德行标准,树立规范高线。加强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对于深入贯彻廉洁自律精神以及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轴心时代百家争鸣背景下的儒道释三教合流与新轴心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西马综合创新在核心要素的文化渊源、力量对比、演进过程、基本结构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历史相似性,同时又存在重大的差异。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和建构的过程中,比较两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获得很好的启示。当代中国文化建构的主要任务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西文化互补结构的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价值观念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信息时代,古老的阅读习惯很快与人们疏远了起来,读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低。在校园中,青春文学及无厘头文化和娱乐文化盛行,独立、充满激情的大学人文精神明显缺失。众多名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广泛阅读中外经典,才能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在流行中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真正具有自由、独立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8.
林长红 《前沿》2005,(9):189-192
本文立足文学经典,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思想层面和在古今中外的深远影响,提炼出传统思想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内容、特点、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学校历史悠久,其教学内容体系也相当丰富。从西周官学的"六艺"到孔门私学的"六经",从汉代官学的《五经》到清代的《十三经注疏》,从蒙学教材到书院学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传统特色:以经典原著为主体,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其内容以人文教育为主,体现了儒家"德上艺下"的价值观。古代教材受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影响非常明显,与传统学术思想的变迁、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经历了与国民党的战争博弈、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的三次重大转型,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适应性的实践,每一次实践都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提供了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实践则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故事缺乏想象 北京晨报:说到童话,印象中大多都是西方经典,为什么很少有中国传统的童话故事?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06,(3):100-103
“经典1956”的经典造型,有如陶瓷、家具上古典的外形,可以唤回人们往昔的记忆,让消费者能够将其从喧嚣速朽的时髦品中区分出来,在低调与安宁的气氛中沉醉于时空记忆中的经典。“经典 1956”的经典技术,体现在红塔山品牌在配方上淋漓尽致展现出的烤烟型典型气质,在几代消费者记忆中印象深刻。两层含义碰撞到了一起,就成为了“经典见证的经典”。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当前,影响和制约当代大学生接受文化存在着十大主要矛盾:大学生培养目的的要求与其阅读取向;大学生文化选择与文化自觉;大学生个体文化困惑的自助与他助;大学生知“道”与体“道”;学校文化教育内容的设计与遵循文化习得规律;大学生文化教育的高要求与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大学生的文化高需求与文化供给不足以及民族文化危机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必须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加强国家文化安全立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实施“读经典名著”计划;系统开设文化教育课程;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措施切实增强大学生接受文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面临良好机遇。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扩大文化影响力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许多融合、和谐、平和的思想和观念。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也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英译的历史,把传统文化经典英译当作一个系统工程,一项产业来经营,统筹规划,使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于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根基与源泉,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必须要理性地反思传统文化,重估其价值。传统文化在文化交往、人际交往、天人交互、人格培养等方面仍具有烛照人类文明的思想精华。在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自觉到传统的价值并予以当代诠释,采取合理途径与有效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牟尼 《小康》2007,(6):73-77
于丹认为,中国的文化经典在于折服人的心灵,自己做的只是唤醒大家对经典的关注。其结果是,她在大众层面掀起了经典热。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离卦,是具有"中女"为"主"、治"如日月之明"意蕴的符命。武则天拥有"中女"身份及诸多女主符命,并根据《周易》离卦改名为"曌"。这是武则天对儒家正名文化的实践及离卦符命的政治宣传,更是对武则天正统地位具有天命合法性的理论论证。道家文化、女娲崇拜也是影响武则天改名称帝的重要因素,武则天称帝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开基立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武周政权得以建立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灵魂,生态文明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了新的支撑,即尊重自然、树立生命尊严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培养人们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自觉性与文化素质,建设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新文化。20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文化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探讨成为当今文化界的热点,"生态"这一文化讨论的焦点也展现出一种蔓延现象。回望传统,展望未来成为全人类的行动宗旨。生态文化在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中必将彰显时代精神的魅力,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途中不止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9.
王晓燕 《青年论坛》2013,(5):147-148,F0003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由研究儒家经典而兴起的经学则成为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学问.20世纪70年代以来,儒家经学研究一改以往的沉寂局面而渐成显学,但大多从哲学或史学角度加以研讨.到20世纪80年代,众多学者突破对经学的单一性研究,开始把经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经学与中国文化、经学与语言文字学、经学与史学等,第一篇探讨经学和文学关系的论文是殷绍基在1988年4月发表的《"经学"与文学》[《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由此掀开了经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政策》2013,(3):91-91
<正>一个民族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是该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辉煌结晶。诸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和二十五史等等。然而,经典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为了炫耀与宣扬,而在于学与用,在于有益于世道人心。可是,如今谁还读经典?读它又有何用?这倒真是个问题。问题一:快与慢。而今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