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中枢神经系统毒理病理不同时程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时程大鼠吗啡依赖相关脑区,即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豆状核、杏仁核、海马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并对突触进行计数,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吗啡依赖大鼠6个依赖相关脑区均出现神经细胞固缩或肿胀,神经纤维肿胀,线粒体肿胀、畸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突触数量增多;胶质细胞、脑膜下淋巴细胞增多,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显著,并可见胶质结节形成。吗啡依赖8周组、4周组, 大鼠突触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增多,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吗啡依赖8周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吗啡依赖1周组、2周组大鼠比较,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神经细胞呈缺血缺氧性及退行性改变,突触数量增多,并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而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吗啡戒断大鼠中脑腹侧背盖区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在不同时程中的表达,探讨GAP-43在吗啡戒断记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递增注射盐酸吗啡并自然戒断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1周、2周和4周戒断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中脑腹侧背盖区GAP-43的蛋白表达,并用Image-Pro Plus 5.1图像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脑腹侧背盖区GAP-43的蛋白表达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P0.01)。结论 GAP-43可能在中脑腹侧背盖区参与了吗啡戒断记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戒断大鼠部分脑区PSD-95的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吗啡依赖戒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递增注射盐酸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1周、2周和4周模型,自然戒断后,观察海马、纹状体、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PSD-95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纹状体PSD-95的含量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而在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则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再逐渐降低。各组问两两比较,结果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不同脑区不同戒断时间PSD-95免疫组化变化不同,提示部分脑区可能参与了吗啡的戒断记忆。  相似文献   

4.
海洛因慢性依赖大鼠神经元一氧化氮合成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Zhang GH  Wang BJ  Wu X 《法医学杂志》2003,19(2):68-71
目的 研究海洛因药物滥用致脑神经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ncNOS)表达的变化及法医学鉴定意义。方法 采用ncNOS免疫组织化学SP法、ncNOS mRNA原位分子杂交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海洛因慢性依赖和自然戒断大脑皮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神经细胞ncNOS的变化和ncNOSmRNA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神经细胞ncNOS含量和ncNOS mRNA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加,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自然戒断组较慢性依赖组改变更加明显(P<0.05)。结论 ncNOS在海洛因慢性依赖和戒断中起重要作用,脑神经细胞ncNOS免疫组织化学变化可作为海洛因药物滥用法医学鉴定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度冷丁药物依赖形成机制和法医学鉴定的诊断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度冷丁慢性依赖和自然戒断大鼠大脑皮质(C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TA)神经细胞Bax的变化。结果 度冷丁慢性依赖时,大鼠表现为跳跃、竖尾等兴奋症状,自然戒断时出现高度激惹、异常姿势、叩齿、咬牙、腹泻等戒断症状和体征。对照组、慢性依赖组和自然戒断组在CC神经细胞Bax的染色灰度分别为146.0±5.92、118.6±6.77和106.0±7.49;在PAG分别为183.2±7.26、112.0±5.52和119.0±5.43;在VTA分别为171.2±9.65、113.6±4.34和93.2±6.06;BaX的表达在慢性依赖和自然戒断组比对照组明显(p<0.05);自然戒断组比慢性依赖组明显(p<0.05)。Bax阳性神经细胞数的变化趋势与Bax染色灰度结果相同。结论度冷丁药物滥用引起的神经细胞Bax明显增加可能与药物依赖的形成机制有关。Bax免疫组织化学变化可作为度冷丁吸毒法医学鉴定的形态学诊断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乙醇中毒大鼠脑皮质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乙醇对神经细胞损害的机制。方法用50%乙醇溶液灌胃方法制作大鼠急性乙醇中毒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急性乙醇中毒后1 h、3 h、6 h、12 h脑皮质内α-syn和caspase-3的表达。测定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分析其变化趋势,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急性乙醇中毒组大鼠脑皮质α-syn染色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均呈上升趋势,6 h达到峰值,12 h略有下降,但仍高于1 h、3 h组。中毒后12 h以内,大鼠脑皮质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急性乙醇中毒后脑水肿、缺氧引起α-syn异常聚集可能参与乙醇中毒后早期神经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复燃大鼠杏仁核突触后致密质-95(PSD-95)的表达,探讨其在吗啡成瘾中对记忆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MD)、吗啡CPP消退组(ME)、环境激发组(MR)和对照组(N)。建立吗啡CPP模型,自然消退后,通过环境诱发CPP复燃,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观察检测激发组大鼠杏仁核PSD-95蛋白和mRNA表达,并与依赖组、消退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吗啡CPP环境激发组、吗啡CPP消退组和对照组比较,杏仁核PSD-95的表达明显增加,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吗啡依赖组与对照组比较,PSD-95的表达明显降低,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吗啡CPP环境激发组大鼠杏仁核PSD-95表达明显增高,PSD-95可能参与了成瘾记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l-四氢巴马汀(l-THP)对氯胺酮依赖大鼠条件位置偏爱(CPP)、海马CA1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及伏隔核ERK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氯胺酮模型组(10 mg/kg)、l-THP低剂量(10 mg/kg)干预组、l-THP高剂量干预(20 mg/kg)组,每天大鼠给药及训练,建立条件位置偏爱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GFAP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伏隔核ERK磷酸化蛋白。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胺酮模型组大鼠在伴药箱时间明显增加(P0.05),成功建立氯胺酮依赖大鼠条件位置偏爱模型。与模型组比较,l-THP高剂量干预组可明显减少大鼠在伴药箱中的时间(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胺酮模型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l-THP低剂量、高剂量干预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RK磷酸化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l-THP低剂量、高剂量干预组ERK磷酸化蛋白明显降低(P0.05)。结论 l-THP拮抗氯胺酮依赖与伏隔核p-ERK蛋白表达有关,并且l-THP对氯胺酮依赖大鼠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l-THP对氯胺酮成瘾具有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乙醇中毒引起小鼠脑神经细胞Ⅰ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1)表达的变化。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为90d、180d组,各组再分为正常对照组、10%、20%、30%乙醇组,每组5只,乙醇组给予相应浓度乙醇饮用至相应时间;取各组小鼠脑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皮质神经细胞IP3R1表达的变化;SPSS 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IP3R1免疫组化染色物分布于神经细胞胞浆内。90d组随乙醇浓度的增加,IP3R1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逐步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180d组中10%、20%乙醇组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逐步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30%乙醇组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反而减少,且低于90d组的相同浓度组(P〈0.05)。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慢性乙醇中毒可引起小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IP3R1表达增加,而高浓度(30%)、长时间(180d)乙醇使IP3R1表达降低,可能与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目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鼠缺O_2高CO_2性脑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缺O2高CO2性脑损伤的形态变化。方法缺O2高CO2大鼠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脑组织的形态变化。结果脑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及细胞凋亡。结论缺O2高CO2性脑损伤的形态变化,可为法医病理诊断提供一项新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Hong SJ  Li JL  Li LH  Qu YQ  Zhao YH 《法医学杂志》2006,22(4):254-257,F0004
目的观察吗啡依赖鼠成瘾相关脑区腺苷酸环化酶的变化,探讨成瘾相关脑区腺苷酸环化酶的变化与吗啡依赖机制的关系。方法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应用酶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吗啡依赖鼠七个相关脑区腺苷酸环化酶的变化进行观察,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灰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吗啡依赖组脑区腺苷酸环化酶含量升高。结论吗啡成瘾相关七个脑区腺苷酸环化酶含量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结果提示吗啡依赖机制与特定脑区腺苷酸环化酶的含量变化有密切关系。进一步揭示AC/cAMP-PKA系统上调与吗啡成瘾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中枢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和催促戒断大鼠中枢cAMP和cGMP含量变化。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模型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脑内cAMP和cGMP含量。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比较 ,吗啡依赖大鼠的纹状体、间脑、中脑、脑桥和海马内cGMP含量均显著降低 ,cAMP含量和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 ,而小脑则无类似变化 ;与吗啡依赖组大鼠比较 ,纳洛酮催促戒断大鼠 ,其海马和纹状体内的cGMP含量显著下降 ,cAMP含量和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 ;其它部位无明显变化。结论 中枢cAMP和cGMP含量变化 ,可能是形成和维持吗啡依赖和戒断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CPP),探讨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连续6d按剂量递增法于大鼠皮下注射吗啡,诱导实验组和吗啡对照组大鼠CPP形成,然后用盐水替代吗啡皮下注射大鼠10d,使CPP逐渐消退后,再用吗啡4mg/kg单次引燃注射激发消退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复燃,3个实验组分别在注射吗啡前30min腹腔注射褪黑素20mg/、40mg/kg和80mg/kg,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行为。结果 经6d吗啡训练后,实验组和吗啡对照组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显著延长,吗啡诱导的大鼠CPP形成;停用吗啡后,经10d的生理盐水注射,吗啡诱导的大鼠CPP逐渐消退;吗啡4mg/kg单次引燃注射使大鼠消退的CPP恢复,而实验组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弱大鼠CPP恢复。结论 吗啡诱导大鼠CPP形成,褪黑素在一定程度抑制吗啡依赖大鼠的复吸行为。  相似文献   

14.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Bcl-2及Fas-L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Bcl-2及Fas-L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 自由落体法制作大鼠脑创伤模型,在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后,进行Bcl-2、Fas-L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HE染色观察;图像处理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Bcl-2及Fas-L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染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挫伤灶的周围。Bcl-2在伤后30min即有阳性表达,后逐渐加深;至伤后4h达高峰,然后随时间延长,阳性细胞染色强度逐渐减弱。脑挫伤后30min,损伤灶的周围即出现Fas-L阳性表达,随后呈缓慢增长;从伤后4h,Fas-L阳性反应的程度及数量逐渐显著增加。结论 脑挫伤后Bcl-2和Fas-L的表达在伤后不同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造血干细胞特异性相关结合蛋白-1(HCLS1-associated protein X-1,HAX-1)在损伤后不同时段的表达规律,探索损伤时间推断的新方法。方法建立成年SD雄性大鼠脑挫伤模型,随机分为脑挫伤后2 h、6 h、12 h、1 d、3 d、7 d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脑挫伤后caspase-3和HAX-1的蛋白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技术对脑挫伤后HAX-1阳性细胞数和TUNEL染色细胞数进行观察。结果脑挫伤后,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caspase-3表达逐渐增强,3 d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7 d仍高水平表达(P<0.05)。HAX-1阳性细胞表达在伤后开始升高,6 h表达强度最高(P<0.05),12 h后逐渐下降,伤后3 d几乎测不到。TUNEL染色细胞数在伤后2 h明显增加,伤后3 d数量最多,此后逐渐减少,7 d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结论大鼠脑挫伤后caspase-3、HAX-1的表达有时序性变化,可能成为脑损伤时间推断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不同时程海洛因依赖大鼠海马、杏仁核和额叶皮质discs大同源物4(discs large homolog 4,DLG4)的蛋白表达,探讨海洛因依赖对突触后致密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内递增注射海洛因的方法,建立海洛因依赖的大鼠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洛因依赖9、18和36 d大鼠海马、杏仁核和额叶皮质DLG4蛋白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随海洛因依赖时间的延长,海马、杏仁核和额叶皮质DLG4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结论海洛因依赖可影响海马、杏仁核和额叶皮质突触后致密结构,并随依赖时间的延长,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观察大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死后不同时间其皮肤大体、组织学的改变,为推测较长的死后间隔时间建立实验动物依据。方法观察雌性SD大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死后变化,并间隔一定死后时间取皮、染色和镜下观察。结果死后发生骨、软组织分离,A组约需35d,B组需13d。皮肤有形细胞成分和附属器完全分解破坏,A组约20d,B组7d。胶原纤维在A组死后40d(B组12d)仍有部分保留完整。结论环境温度差异是造成A、B两组发生死后改变时程不同的主要因素,利用皮肤大体、组织学改变可望较系统和准确的推测晚期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MMP-9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损伤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健康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损伤组、假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损伤组采用自由落体方法建立脑损伤模型;致脑损伤后分10个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损伤区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阳性细胞的种类和比值,并与假损伤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损伤组伤后1h可见中性粒细胞阳性着色,6h后可见神经细胞阳性染色并逐渐增强,伤后5d阳性细胞数达到峰值,而后开始减弱,14d基本消失。假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将实验组中2h~7d阳性细胞比值与其它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与假损伤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结论损伤后MMP-9阳性表达的规律性,有望成为脑损伤时间判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Fang WH  Wang DL  Wang F 《法医学杂志》2006,22(5):333-334,F0004
目的探讨癌基因c-myc的表达与脑震荡性损伤的关系。方法6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脑震荡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段脑内c-myc蛋白表达的规律。结果对照组大鼠未见c-myc蛋白的表达;脑震荡组损伤后20min可在神经细胞内观察到c-myc蛋白的表达,随着损伤后经过时间的延长,c-myc蛋白阳性细胞数及阳性表达范围逐渐扩大,损伤后8h表达达高峰,随后阳性细胞数和表达范围逐渐缩小。结论c-myc原癌基因的检测可能成为诊断脑震荡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用16只 SD 大白鼠建立缺血再灌流心肌损伤模型,其中8只预先静脉注射吗啡以抗心律失常。此外,再用8只大鼠开胸作正常对照。其心脏标本进行 HE 染色及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_(35))免疫组化观察:对照组心肌呈均匀一致的棕褐色染色;注射吗啡后再灌流组心肌呈小灶性分布的 HHF_(35)染色缺染区;未注射吗啡组心肌缺染呈广泛大面积分布。结果表明,HHF_(35)免疫组化法对显示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有重要价值,且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程度与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