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无论是从学理上来看,还是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入研究这一现象都颇具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流动青少年的犯罪状况,同时对其流动前后的家庭环境、空间环境、人际交往、亚文化及社会融入程度等进行了比较。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论:流动前后这些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流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选择。据此,优化流动青少年流动前后的生存环境对预防其犯罪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陈美荣 《公安研究》2011,(6):14-17,68
流动人口犯罪是困扰当前社会治安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犯罪现象。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原因,更有社会方面原因。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观察,社会信任缺失、社会规范缺位、社会网络缺乏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社会原因。为此,有必要跳出"罪与罚"和"打与防"的传统犯罪控制思维定势,加强流动人口社会资本建设,增加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3.
关于青少年团伙犯罪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团伙犯罪在中国尚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西方犯罪学研究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本文所说的团伙犯罪不同于集团犯罪,我国刑法理论中对犯罪集团和犯罪团伙进行了严格区别。团伙犯罪是介于集团犯罪和非组织型的共同犯罪之间的一类犯罪[1]。既具有集团犯罪的特点,又比较松散,组织中也没有严密的分工,人员也不稳定。因此我们对其定义如下:青少年团伙犯罪就是指由介于犯罪集团和非组织型的青少年群体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行为。一、当前我国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状况与犯罪成因(一)基本状况据某市法院…  相似文献   

4.
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在60年代的西方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影响.对当今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分析不能只进行简单的原因罗列,而应站在整个社会控制系统的更高的角度.当今中国青少年犯罪呈现比例逐年上升、低龄化、动机简单化等诸多特点,用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从深层分析其形成的家庭原因,都可以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5.
文强  朱惠 《人大论坛》2009,(5):24-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数量急剧上升、恶性案件持续增多、犯罪低龄化的特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0%左右。青少年犯罪不仅事关社会稳定和民族的兴衰,而且牵动着众多家庭的幸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担忧。因此,我们必须在弄清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基础上,寻找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尤其是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同时反映出一部分流动青少年在行为模式、物质占有、性冲动等方面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要建立特色专项制度,切实加强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探索新型矫治模式,全力帮助失足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在教育保护和控制打击之间寻找契合点。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从而推动全社会有序、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屈琦 《青年探索》2012,(1):70-74
闲散青少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体。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中小城市,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尤为突出。闲散青少年群体的存在有着深刻的教育、经济、文化原因。预防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特别应注意提高闲散青少年的就业技能,促进其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无业青少年与其他就业状态的青少年相比,在犯罪方面有其特殊性,按照中介因子震动效应的观点,无业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无业的这种社会状态在该群体的内在犯罪易感质与相应的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发生震动的消极效应的体现.因此,预防无业青少年犯罪的核心就是减少和避免在这种震动中出现青少年趋近犯罪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女书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随着最后一位自然传承人的谢世,而变得愈加难解和神秘。这种难解和神秘集中表现在它的起源上:它在何时生成?何以要生成?本文运用默顿的越轨理论,结合史记材料和女书文本,从社会失范与规范的社会学角度来解析女书的生成与兴衰。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社会的失范正是女书生成的首要原因,而规范却直接导致了女书的消亡,女书作为文字的消亡并不是社会的悲剧,却恰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现阶段女书文化的兴起,体现了社会变迁后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国家主旨与民间立场的共同遵从。  相似文献   

10.
根据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差异程度,可以将社会划分为"病态型社会""道德型社会""控制型社会"与"理想型社会"四种类型,其中"控制型社会"表现为转型期社会化机制的弱化与社会控制的形式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弱社会化强社会控制"的社会结构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实证研究表明:一方面,单亲家庭结构、传统的教育方式与低教育程度、同辈亚文化、网络科技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随着青少年流动性的增强,近亲的联系频率与组织参与程度相应地降低,社会控制面临形式化与实质化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如果将犯罪的日时点即每天24小时作为一个时间尺度,对某一年度发生的青少年犯罪加以测量,看上去杂乱无序的青少年犯罪在时间上就会体现出某种规律性。天津市的犯罪调查表明,不同的犯罪青少年主体及犯罪行为类型在犯罪的日时点分布上具有较为独特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2.
网约车犯罪问题是社会舆论近期关注的焦点。构建网约车犯罪的预防体系必须首先反思其产生的原因。结合"情境行为理论",网约车的特殊运营模式容易促生犯罪行为,主要表现在因对网约车司机背景审查不彻底而导致危险人员成为司机和网约车的"社交属性"容易产生犯罪性情境这两个方面。美国是全球网约车发展的源头,它在防控相关犯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网约车的安全监管,严格规范对司机的背景筛查,同时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消减网约车运营中的犯罪性情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卢建平  吴之欧 《公安学刊》2010,(1):54-57,83
目前,对犯罪的青少年尤其是轻微刑事犯罪的青少年如何矫正、治理的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浙江温州市鹿城区法院尝试采用一种全新的矫正制度——企业帮教,收效良好。本文主要介绍和简要评价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的矫正治理制度,进而分析该制度的推广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的青少年"涉黑"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研究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重庆市近5年来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力图勾勒青少年"涉黑"犯罪的现实图景,意欲探究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5.
钟华 《青年探索》2012,(5):20-26
现代人的犯罪可能性将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趋于上升甚至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但学界就上述“年龄一犯罪曲线的形状是否随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和犯罪类型而变动”始终存在激烈争论。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变动性’观点,即年龄与犯罪的关系将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等条件产生变化。本研究以1966~1991年间的台湾地区为例,试图探索社会发展是否有可能增加青少年犯罪,并进而改变年龄一犯罪的曲线分布。描述性统计及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财产犯罪,台湾的年龄一犯罪曲线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转移到更年轻的年龄分布,因为现代青少年有着更多的角色焦虑并且处于经济边缘化的状态,但这种社会变迁并没有影响暴力犯罪的年龄结构,这可能部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犯罪研究——以大学生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学生为视角,分析网络犯罪的特点、类型,强调遏制大学生网络犯罪,应完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创新防控措施,改进侦查手段,收集网络证据,不断净化网络环境,把犯罪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杨奎臣  任颖栀 《前沿》2010,(19):121-123
嵌入于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具备适应青少年社会网络化存在方式的社会功能,故有必要从社会支持角度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社会学范式的探究。本文在社会支持理论框架内提出了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功能,并通过对一般紧张理论和自我控制理论的整合,揭示了社会支持能够减弱犯罪内驱力和提高自我控制力两种发挥功能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彭榕 《青年论坛》2010,(4):33-36
高校新校区周边的青少年犯罪的涉案人员年龄偏低,由恋爱引起的治安案件比例较高,智力型犯罪或高科技犯罪已露苗头,盗窃、小额诈骗、参与非法传销等犯罪现象增加。究其原因,有自身、家庭、学校等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预防该区域内的青少年犯罪应从加强法制建设、道德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刘畅 《前沿》2011,(15):94-98
1997年英国大选以来,英国青少年司法体系经历了一次广泛而深远的改革。其特点是:以惩罚模式代替传统福利模式为其根本出发点,确立了青少年司法体系的新架构,并重新建构了法律程序之前的事前预防和法律程序中及其后的特别措施等一系列制度。其间的利弊得失对我国青少年司法体系的理念重构与发展途径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反面教训。  相似文献   

20.
面对犯罪主体日益低龄化的趋势,美国司法界人士于1996年成立了一个非政府组织———FCIK组织。该组织提倡家庭、学校、社会通过教育的力量,共同建立一个贯穿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的犯罪防御机制,以减少青少年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在对FCIK组织成立背景的考察基础上,分析其构建的教育预防机制,以对完善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作出思考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