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读刘青松先生的《真话》(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引发了我对往事的一些联想。书里提到一件事,1983年6月1日,中央召开民主党派会议,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说出了“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两句话。散会后,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李尚志请示胡耀邦:“能不能把这个对联写进报道中?”“什么对联?”胡耀邦问。  相似文献   

2.
三、敌机轰炸时,我爬伏在胡耀邦身上;在胡耀邦患重症不久,蒋介石调来汤恩伯的13军,关磷征的25师,由陈诚任总司令。蒋介石、阎锡山合作要把红军逼在黄河东岸狭窄的地带,然后封锁黄河,想歼灭红军。  相似文献   

3.
沈宝祥 《同舟共进》2009,(12):44-46
【胡耀邦旗帜鲜明地批评"新老个人迷信"】 前面讲到,胡耀邦要求我们宣传华国锋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但他明确提出:对领袖,可以引他的思想、方针政策,加副词的办法我一般不主张,歌颂的词可以不要。这表明,胡耀邦是反对搞个人迷信那一套的,对华国锋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4.
邓演达,字择生,1895年3月1日生干广东惠阳县鹿颈村。这位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的一生,只有短短36年。“我不是共产党,但是我要革命”、“我要为中华民族维护正气”,是他短暂却光辉的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邓演达列为“一贯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5.
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诞生八十五周年,谨撰此文,以表纪念。在五十年代,我是一名基层团干部,而胡耀邦同志是团中央第一书记;在七十年代的中央党校,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学人员,胡耀邦同志是中央党校的领导人。我同他相距甚远。但是,一定的历史机遇使我同耀邦同志有了直接的接触。从1977年6月到1981年9月的四年多时间中,我有幸在耀邦同志的指导下办《理论动态》,这一段经历使我终身受益,终身难忘。引导我走上理论工作道路我的日记上有这样的记载:(1977年)3.4,上午。理论小组学习《论十大关系》,讨论了一个多小时,接到中央通知:华主席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汪东兴兼任党校第一副校长,胡耀邦任副校长。全校开庆祝会,游行。  相似文献   

6.
沈宝祥 《同舟共进》2008,(11):43-43
著名作家魏巍逝世,令人十分痛惜。我在收集胡耀邦诗词的过程中得知,胡耀邦曾写给魏巍一首诗。我很想看到这首诗的原件,就冒昧给他写信,希望访问他。出乎意料,我很快就接到了他表示欢迎的电话。  相似文献   

7.
深情在沃土     
父亲在“文革”中被害已经十一年了,我只是~名普通的大学生、现役军官,胡耀邦部长对我父亲冤案的平反过程这么重视,对我因父亲落实政策受到的株连这么关心,办事效率如此惊人,真是让我感动和钦佩!  相似文献   

8.
沈宝祥 《同舟共进》2012,(11):61-62
1987年,笔者作出一个决定:拿出一定时间和精力研究胡耀邦,首先研究胡耀邦发动和推进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一历史事件。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批成果。这篇短文则仅谈一件事。据笔者的考证和研究,胡耀邦是我们党内提出用实践标准检验总结"文革"的第一位领导人。胡耀邦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提出实践标准的?笔者经过多年搜寻史料,  相似文献   

9.
高勇 《现代领导》2014,(5):43-45
1959年3月起.我便被调到胡耀邦身边工作。多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同经“文革”,同关“牛棚”,同下干校,一起流放。这令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的做事为人.并因此受到很大教育,进而影响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自1977年,胡耀邦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主持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以来.那些受冤屈多年要求平反、要求落实政策的人.无论是去中组部还是去富强胡同胡家,向胡耀邦申诉冤情,递交材料。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尤其是那些去胡耀邦家.第一次见到李昭的人.没有想到她那么谦虚、随和、平易近人.那么坦诚。那么富有同情心。  相似文献   

11.
胡耀邦会见巴金 1981年10月13日,时年七十七岁的巴金老人从法国参加国际笔会回国。刚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不久的胡耀邦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并宴请了巴老。在座的还有张光年、朱子奇、周巍峙、贺敬之等人。作家吴泰昌所著《我亲历的巴金往事》中披露,巴老说,那一次他出国回来,刚到北京.耀邦同志就特地把他请到中南海,无拘无束地谈了一个多小时.涉及到的话题很多,交谈得也很畅爽。  相似文献   

12.
“心忧国事曾拍案,活在人心便永生。”这是两句怀念胡耀邦名诗的辑句。2005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诞辰90周年纪念日。11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当年,中共中央发布的讣告中说,“胡耀邦同志的逝世,是我党和我国人民的巨大损失”,讣告中有三个“学习”的号召,最后一个是“学习他谦虚好学、顾全大局、艰苦朴素的高贵品德”。耀邦的谦虚好学,太值得今人学习。学耀邦之学,太重要、太紧要、太必要了。“好学近乎智”,古人如是有云;“好学不倦者,必成大才”,这则是林肯说的话。耀邦出身贫苦,只读了半年…  相似文献   

13.
李昭把两个儿子留在延安 1929年,15岁的胡耀邦在湖南浏阳老家参加土地革命。1933年1月,他18岁时在江西中央苏区,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赞赏胡耀邦工作出色,亲自提议任命他为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后又委以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重任。他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好学上进。工作成绩突出。到了改变世界格局、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1945年。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胡耀邦当选为七大代表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委员。  相似文献   

14.
1950年1月下旬的一天,担任川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的胡耀邦,为南充专区驻地搬迁的事,特地到岳池考察。次日,天还没大亮,他就起来对警卫员小张说“我到外面走走”,说罢,出了住地,向县城大东街而去。 时值岳池县人民政府成立不久,社会治安还不稳定,市场萧条,不少店铺停业。胡耀邦走到东外街,发现一家店铺灯火通明,正在营业,不大的店堂内顾客拥挤,热气腾腾,米粉香气扑鼻。胡耀邦在南充就听说岳池米粉是有名气的风味小吃,就想进去品尝一下,于是在警卫员小张的引导下,走进了米粉店。 一个中年伙计见胡耀邦和小  相似文献   

15.
周扬便坐在家里,天天念叨胡耀邦同志是否能够看到他的陈述。他后来始终没有得到胡耀邦的回音,却总是在晚上听到胡乔木的声音。胡打来电话中,催促他作出公开检查,令周扬睡不安宁。这情景让他的夫人苏灵扬非常不安。“小胡怎么了?”  相似文献   

16.
沈宝祥 《同舟共进》2010,(12):36-37
1988年秋,胡耀邦同志在中央党校工作时的秘书陈维仁,为自己的老领导写了首诗,前两句是:“戎马倥偬为大同,十年开拓振雄风。”“十年开拓振雄风”,是对耀邦同志“文革”后复出的十年不平凡历程所作的很好概括。胡耀邦同志1977年3月到中央党校任职,到1987年初,整整十年。这十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二年中,围绕屏边县供销社退职职工赵志刚到河口莲花滩创办水果场一事,在红河州曾引起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最终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作出批示而止息,使这个水果场得于存在和发展。作为参与调查解决这个问题的当事人之一,至今想起来我仍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8.
22年前的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因病去世。22年后的2011年,胡德平著《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由中国最高规格的人民出版社以首印六万册的大手笔公开发行。胡德平在该书“前言”中写道:“本书从耀邦同志的直接史料出发,径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务求解读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当他的心路思绪已尽,无路可走原地打转时,他是怎样在荒原上迈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时事资料手册》2006,(1):124-127
2005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我从北京去广州,专门在长沙一停,怀着无比仰慕的心情,专程拜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故居。胡耀邦故居,坐落在距浏阳市约40公里的中和乡苍坊村,那里群山环抱,流水潺潺,空气清新,风光绮丽,尤其是房前屋后的一株株挺拔雄健、翠绿欲滴的竹林,更为敏溪河畔这个小小山冲平添了勃勃生机。故居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青瓦顶,红泥墙,是个独家小院,大小共七间,占地200平方米,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从清朝咸丰年间,已经历了整整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就出生在这普通的农舍里,并度过了他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19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