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祖国的西南边睡,有一个闻名遐迩的重镇--麻栗坡,在距麻栗坡县城4公里的大山中,坐落着一个有名的壮族村寨--南朵,那里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音乐师"、100岁的壮族妇女老党员龙琼琳就出生在那里.  相似文献   

2.
以越南人为主的中国街这是大山里的一条街 ,叫马崩街。街周围是一个个苗家人居住的村庄。因此 ,马崩街又是一条村庄里的街 ,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董干镇辖区。马崩街是一条年轻的中国街。1992年以前 ,这里没有村庄 ,更没有房屋 ,而是乱石林立的荒山野岭。在那场远去的中越边境战争中 ,这里是主战场之一。现在街旁依然有一些战时修筑的工事 ,只不过繁荣与祥和早已成为这条街的主题。马崩街距中越13号界碑约两公里 ,虽是条中国街 ,但到这里赶街的人 ,80 %以上是和马崩街接壤的越南同文等县的人 ,因此 ,从严格意义上说 ,…  相似文献   

3.
好人郭明义     
张寒 《今日广西》2010,(19):32-34
人物简介 郭明义,1958卑吐于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普通矿工家庭,1977年入伍,1982年复员到鞍钢集团齐大山铁矿工作,先后在汽车驾驶员、汽运车问团支部书记、矿党委宣传部千事、矿扩建工程办公室英文翻译等岗位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相似文献   

4.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8,(16):25-25
这是一条条神奇的曲线,它们盘旋在悬崖峭壁上,蜿蜒在崇山峻岭中,当它们呈现在你的眼前时,你能说这不是歌唱中的那一条条神奇的“天路”吗?是啊,对于那些生活在三里无平川的大山里的百姓来说,这些“天路”带着他们走出大山,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5.
我们领略过中缅边境、中老边境、中越边境地区的许多奇人奇事、奇山秀水、奇特风情。最令我们神驰难忘的是中越边境13号界碑旁的奇街、奇井、奇村。以越南人为主的中国街这是大山里的一条街,叫马崩街。街周围是一个苗家人居住的村庄。因此,马崩街又是一条村庄里的街,属麻栗坡县董干镇辖区。马崩街是一条年轻的中国街。1992年以前,这里没有村庄,更没有房屋,而是乱石林立的荒山野岭。1998年8月16日,南国边陲风和日雨。我们走进了人来人往的马崩街。时值马崩街6天一次的赶集日,赶街的客商比平日多了好多倍,近10000人。马崩街距中越13号界碑约两…  相似文献   

6.
《民主与法制》2013,(8):F0004-F0004
19年来,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他扎根基层.先后在条件较为艰苦的九山派出所、寺头派出所等基层单位工作。把青春献给了大山里的百姓,被同事称为“背负着大山默默前行的老黄牛”。  相似文献   

7.
佤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山上,自称是大山的民族。青山绿水,养育了世代的佤族人,雄峰险峻的大山,赋予了佤族坚强的性格,山高树茂的大森林,是佤族赖以生存的源泉。自古以来,佤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森林和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  相似文献   

8.
弦子,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统乐器。砚山县阿舍彝族乡斗南村是文山州内唯一生产、制作、销售弦子的村子。该村坐落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凹塘,风景优美,土地肥沃,绿荫环绕。全村现有168户775人,土地面积22480亩,是壮族聚居村。该村民风淳朴,大山里富有灵性的一草一木孕育了他们手巧心灵,丰富了他们的民族历史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熟练掌握了弦子制作这门传统技艺。  相似文献   

9.
大化之翼     
杨合 《当代广西》2009,(23):55-55
偏居于南中国一隅的大化,建制历史不过二十年。在这短促的时间里,这方水土的内涵和魅力,犹如插上羽翅,飞出了茫茫大山的重围。  相似文献   

10.
薄薄的暮色从对面的山梁上轻轻地飞过来,严严实实地把一个小小的侗族山寨围在大山的皱褶里,把一幢幢木楼挤在深深的冲沟里。灯火初上的山寨恰似少女百褶裙上的一颗珍珠款款地在高原渐沉渐深的夜色中闪烁。歌声与伴和的声声琵琶从雕窗的木楼下悠悠地传开去,如莽莽大山中的一泓清泉涓涓流淌。  相似文献   

11.
王丹 《辽宁人大》2006,(5):29-29
李峻,辽阳市人大代表,辽阳县农电局局长。这位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大山的儿子,有着大山一样坚毅的品格和山泉一样纯朴的性格。他对大山以及大山那边那些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1984年,他考入了沈阳农业大学农村电力化专业。那时,他就有一个愿望,希望大山里的父老乡亲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相似文献   

12.
黄文富 《政协天地》2015,(Z1):62-63
翁来兴,浦城县政协常委、闽北地理学科领头人、浦城二中校长,"福建省中小学优秀校长"、"福建省特级教师"。1958年,翁来兴出生在浦城县永兴乡凹头村。这里地处闽赣边境,交通闭塞、土地贫瘠,他的祖祖辈辈从未走出大山。翁来兴一家上有爷爷、奶奶,下有弟弟、妹妹,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七口人,仅靠父亲一人"脸朝山垅背靠山"终年劳作,还是难以维持温饱……开明的父亲有眼光,就是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还是硬着头皮将小来兴送进了凹头村建在春天漏雨、冬天漏风的生产队仓库里的"单人校"。在这里,小来兴度过了小学启蒙的时光。  相似文献   

13.
看萧继东的画,好像是面对一座大山。画家在刻画每一幅作品时,都把大山一样的真诚厚重转化在作品中,附着在形象里,使观者视线游历的每一处,都可以感受到大山品格的存在。画如其人。55岁的萧继东敦厚朴实,高大帅气,言谈举止透着一股艺术家的灵气。他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创办四川省教育学院美术系,现为该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8年,正在大学就读的萧继东决定作一幅表现知识分子入党题材的作品,这一想法在当时许多同学看来,颇不合潮流。执著的萧继东不作任何解释,他冒着…  相似文献   

14.
正金牙瑶族乡拉力教学点距离凤山县城有72公里远。在这远离都市繁华喧嚣的大山里,为了不让山里娃失学,代课教师徐光汉、徐光利兄弟俩接力坚守大山讲台。2011年12月30日,哥哥徐光汉因病倒在讲台上,弟弟徐光利义无反顾地接过哥哥手中的教鞭,22年坚守着大山三尺讲台,用双手托起大山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黄柏山上春常在沿叶县遵化乡沙河堤段西行数里至桑庄,河流回环处,但见一山绿荫层叠,群鸟翩跹,花果之香沁人心脾。这林密果香的盛景中,饱含着一位开山者动人的故事。山,是黄柏山;人,叫赵长春。黄柏山是座石头山,海拔105米,乱石林立,交通不畅,七十年代因修焦...  相似文献   

16.
“在贵州大山里看到的教育状况,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2010年3月6日,在贵州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向在场的代表和记者讲述了他上任不久经历的两件令人心酸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西部     
徐冶 《今日民族》2001,(5):11-13
走在西部的大山中,对日出日落时的景物特别敏感,不像回到城市里,时间只在手表上,刚进入云南巍山的地界,夕阳落下山坡时,有一种野草在晚风中逆光摆动,同行的民族学家杨教授告诉我,当地民歌里有专门唱这种草的,认为这种草有风无风都自由自在,是世界上最自我放松的草,并把它用来形容男人。  相似文献   

18.
张天晨 《今日上海》2010,(12):36-37
逃离都市的喧嚣,三五亲朋好友来到郊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田野绿水间惬意散步垂钓,白天摘下瓜果蔬菜,夜晚就端上了饭桌……这一幕幕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并不遥远,记者来到上海假日岛农庄的两天里,在绿荫的怀抱中便享受到了这份隐于野的悠然。  相似文献   

19.
孟代表修路     
“我没有太多的要求和期望,我自小就长在大山里,看惯了山里的一草一木,深熟了山里的每一户人家:大山里每一个细微的情节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我爱大山,更爱这里的人们……我不知道下一届我是否还能被选为人大代表,但我非常珍惜现在的每一秒时光。我现在惟一的心愿是在自己任职期间,把六家窝铺村6个自然屯的路都修上,而且还要修好。让村里的人们永远告别贫穷和无奈……”就是这个心愿不知让他努力了多少回,也不知这个心愿伴他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更不知道这个心愿曾经让他付出了多少。他就是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六家窝铺村主任、连任五届区人大代表的孟宪学同志。  相似文献   

20.
我写作于1957年、刊发在1958年2月号的《人民文学》上的处女作,并没有很自觉的散文诗文本意识,因读了郭风早一年出版的《叶笛集》后大受启发,原来这样的作品也允许存在,没有直接配合政治任务,没有标语口号。那我私藏的笔记本里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