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关于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观点进行检析 ,认为废除法院调解制度并无必要 ,主张调审适当分离 ,并对完善法院调解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中调解制度的废存与改革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我国民事诉讼调解无疑有其合理性,其解决纠纷的高效性是有目共睹的,而这正是纠纷日益膨胀的今天所必须的,但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中实行的调审合一制度不仅没有发挥调解的优势,反而在扭曲调解制度的同时破坏了审判的公正性.因而应寻求一种既能充分发挥调解优势,又能保证审判的公正性的新制度,即调审分立制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理论上“只有‘调审分离’才能治愈我国民事诉讼痼疾”的观点几近共识、实践中庭审功能得到过分强调,这种情况下最高法院出台《调解规定》重新强调法院调解,表明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都存在偏差。本文试图论证法院调解与判决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具有相同本质,法院调解危机的实质是“调审合一”论对我国民事诉讼本质的错误解说及其指导下的民事司法改革对西方诉讼理念及制度的部分引入所引起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规定了法院调解制度,但由于调解和判决同时规定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又同属结案方式,导致了调解功能的扩张和判决功能的萎缩,形成了调解主导型的民事审判方式。本文在分析了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后,提出了建立“调审分离、审前调解”的法院调解制度是解决现行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的现点,阐述了审前调解制度的特征和优点,论述了我国建立该制度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民事调解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调解制度是中国法治文化和长期司法实践经验的结晶。但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对审判程序的副作用以及现行法院调解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已经使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建立“调审分离”的调解法律制度,取消“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规定调解的期限,完善调解担保机制,以使该制度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更加适合我国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6.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一项有着悠久传统且极富特色的司法制度.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过分强调调解,忽视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造成调解自愿原则事实上被虚化,诚实信用原则和社会公序良俗原则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使违约、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裁.因此,改革和完善现行调审结合的调解制度,借鉴其它国家的先进司法制度,对调解程序、适用范围、效力以及相关制度进行构建,使调解制度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司法制度文明.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在进行的民事司法改革涉及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换和新的诉讼运行机制的确立。目前我国调审合一、法官主导的法院调解制度具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 ,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为此 ,有必要建立与当事人主义模式相适应的诉讼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但由于法律对调解的具体程序规定得不够完备,导致在实践中调解与庭审关系不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调解程序存在某些冲突。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确立调解的价值取向,其次要从立法上完善离婚案件中适用调解的程序性规定,建立先调后审,调、审分离的运行机制;再次要提高法官素质,继承和发扬我国审判方式的优良传统和做法。  相似文献   

9.
由于经济环境和政府职能的变化,行政诉讼法中不适用调解制度的规定已不符合现实需要,结合当前国情,构建“调审合一”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对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及规范变相调解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实践中,法院调解曾经在消弭纷争、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调审合一、以调为主的运作方式逐渐暴露出强迫调解、久调不决等诸多弊端.解决这些弊端关键是完成诉讼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以诉讼和解代替法院调解,建立非诉化民事调解,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从法律上保护当事人对程序和实体上权益的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