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莉  何雪松 《青年研究》2023,(1):13-22+94
职业回报与留职意愿的关系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相关数据,探讨职业回报对社会工作者留职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在回报与内在回报均对社会工作者的留职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90后”社工、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社工和持证社工的留职意愿受外在回报的影响更大;外在回报可通过内在回报影响社会工作者的留职意愿;内在回报与留职意愿的关系受组织氛围的影响。在提高社工薪酬水平的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以增强其职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彭亮亮  施利承 《学理论》2011,(36):288-289
通过分析当今医学研究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阐明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职业认同教育的重要性,总结如何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认同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3.
葛数金 《学理论》2013,(24):385-38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意义重大,本调查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运用调查问卷结合个别访谈方法,对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探索提高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策。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关系到自身政治素养的完善和国家政治的稳定发展,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并提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经济保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提供政治保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5.
习俗认同是了解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方式,对藏族大学生餐饮、节庆、婚丧嫁娶、敬老等习俗进行探讨,关注他们的态度、行为与情感的认同,期冀更多人参与其中,共同谱写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华丽篇章。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8)
为了探讨民族地区高中生中华民族认同现状,本课题组对齐齐哈尔地区59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生活在民族地区高中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情况。结果显示,各阶段高中生的中华民族认同程度整体较高。汉族和少数民族高中生在情感、认知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高中生在评价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中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水平在性别间不存在差异。因而,要针对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年级、民族等不同特点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5)
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思想阵地是否稳定,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否坚定。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家庭环境等因素。分析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意识形态不断弱化着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也集中涌现,形势复杂激荡。首先从时间维度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做了大致梳理,提出了要系统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长期性关注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重点开启马克思主义本质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前提条件。然后从逻辑角度分别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视角选择、内容研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评价,最后,总结了国内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5)
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在新时期,尤其是当美国的战略东移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异常复杂,"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言论也是甚嚣尘上,当代的大学生如何看待这些外部挑战,在挑战面前如何增强自己对国家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杜雪 《学理论》2012,(11):56-58
在我国客观中产阶层的主观阶层认同普遍较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中产阶层的主观阶层认同与客观分层的不一致,往往会使社会上的非对立关系转变为对立关系,产生非理性认识社会问题,弱化社会阶层意识,削弱社会凝聚力等消极社会影响。逐步消弭二者间差异,造就一个阶层认同意识清晰,阶层凝聚力强的中产阶层的主要路径包括: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就业体制,适时化解社会风险,提升中产阶层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增强中产阶层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2)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方面。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成熟性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青年研究》2021,439(4):54-62
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儿童社会工作者的儿童保护报告倾向,以及这种报告倾向与其专业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儿童社会工作者儿童保护报告的比例较低;报告倾向同儿童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年限和年龄有很大关系;持证社会工作者的报告倾向更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自主性越高,报告倾向越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使命感越强,报告倾向也越强;在实施强制报告制度的城市中,社会工作者的报告倾向也更强。研究结果确认了儿童社会工作者儿童保护的报告倾向与其专业性的关系,为进一步推动儿童保护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实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3)
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冲突必然导致政治认同的弱化。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需要核心价值观的重构。而价值多元化则弱化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情感,利益分化则是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制约,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也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情感认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育手段及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等措施,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刘祯祯  魏晓文 《学理论》2013,(17):187-188
对大学生党员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党员整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比较理想,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如大学生党员自身示范作用不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度不高、没有达到深度的认同等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社会转型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大学生自身认同特点的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主流媒体缺乏广泛宣传和弘扬;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现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2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认知和行为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有益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自编问卷《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卷》,对沈阳某医学院校医学生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医学生整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较理想。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均高于普通同学;与本科生对比,博士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核心价值观缺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西南宁市X城中村流动儿童的调查,发现跟随父母流动到城市生活的儿童面临自我身份认同低、人际交往缺乏、城市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歧视与排斥等身份认同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包括户籍制度的阻碍,经济文化的差异,教育政策的不完善,以及个人融入意愿的影响等。为此,文章提出政策制度的完善、学校相关制度的改革、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等对策来提升流动儿童的自我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9,(1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北京某外语院校为例,对外语类高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探讨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总的来说,外语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在情感与态度上比较积极,但在实践层面比较薄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归因分析,探索文化认同培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现状调查数据,从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视角,探究社会工作者流失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满意度中的情感支持因子和薪酬激励因子均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薪酬激励因子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影响要大于情感支持因子,且薪酬激励因子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影响受到性别和年龄的调节。此外,报酬满意度是收入和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变量。为降低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在制定社会工作政策时应对薪酬因素重点关注,且不仅要关注薪酬的多少,更要重视薪酬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步骤。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育和践行好,就必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的认同,得到全社会主流群体的认可。此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效整合当前先进的价值观,从而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价值标杆;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认可,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同构件:科学性;契合中国实际与传统;"外延"解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现代民族与现代国家这两个复杂的概念背后各自持有一套价值旨趣和伦理规范,导致现代民族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两种难以完全重合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而这两种认同的矛盾直接引发了诸多国家治理的难题。同时,在全球化的强力冲击下,“公民”概念也无法继续作为一种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效中介,必须探索一种团结多民族国家全体国民的新路径。而对以“文力”为代表的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基因的概念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非我族类”思维惯性的国族整合之道。同时,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有助于形成一种非“民族国家”模型的国家理论,这种新的国家理论指向的是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