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贪官之“潜伏定律”: 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2.
尽管贪官语录一直被人关注,但是,贪官们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关注其语录的本意。因而,依然屡屡出现贪官“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现象。笔者总结一下2008年贪官们“发表”的语录,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荣伟 《政府法制》2014,(31):52-53
“以权谋色”和“以色谋权”一直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女人当官早已是很寻常的事情,所以,既然有男贪官,自然也少不了女贪官。当下官场.男贪官多以权谋色,女贪官更多的是以色谋权。专家称,女性职务犯罪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权色交易,以色谋权,拥权腐败。  相似文献   

4.
近日读到一篇《贪官为何“挪窝倒”》的文章,不觉为该文拍案叫绝,因为他道出了常人所未曾深思过的一个普遍现象。的确,许多贪官,在台上时大都是“纸老虎”,外强中干,却经不起群众举报,架不住个人财产审计,不少贪官就像癌症病人,坐在原地不挪窝,兴许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天,一旦离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失去了往日的权威,便马上从凶神恶煞变成了泥塑像,不堪一击。从这个角度讲,贪官确实容易“挪窝倒”。  相似文献   

5.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一大批贪官被剥去伪装纷纷落入法网。纵观这些案件的查处过程,人们不难发现贪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意外事件”而落马的:有被小偷“偷”出来的,有拔萝卜“带”出来的,有误打误撞、自投罗网的。分析、透视这些贪官落马的轨迹对推动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一些职务高、数额大、社会反响强烈的案件处理偏轻,其原因往往与“贪官”具有立功等从宽情节有关。“贪官”有了退赃、自首、立功这些足够多的从宽情节,无论是贪污几百万还是几千万,都能免予一死,甚至三年五载就能获得自由。立功成了“贪官”的一张“免死牌”。,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孙欣 《法律与生活》2009,(14):27-28
人尽皆知的大贪官,被司法机关认定时都被一再“缩水”,缩成了小贪官。是谁玩的猫腻?是谁纵容了贪官?从已经尘埃落地的数起贪污案,也许可以看出端倪。  相似文献   

8.
萃岚 《政府法制》2010,(16):35-35
贪官都是翻云覆雨、势利轻薄的小人,他们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把臭的能说成香的,把丑的能说成美的,连腐败都能找出“充足理由”,以致闹出许多政治笑话,让人既感滑稽荒诞,又觉可恨可恶。这里列举贪官们15个雷人的腐败理由,看贪官咋给自己进行“无罪辩护”。  相似文献   

9.
仔细研究当代贪官的发迹史,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共性的现象,那就是每一个贪官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贪婪的妻子。这些“贪内助”自以为比丈夫更懂得“为官一任,富足一生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魏雅华 《政府法制》2010,(19):30-31
即便没有国际间《引渡务约》的约束,中国也应废除对贪官的“斩立决”。越是大贪官,他的职务犯罪所参与的上下级或同僚会越多,杀他恰恰是同案犯们所迫切需要的“灭口”之举,会使扩大战果的突破口就此被堵上,会因为“死无对证”而使案件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11.
倪方六 《政府法制》2013,(29):12-13
官场腐败是当今的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南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所谓贪官,亦即利用手中的“公权力”攫取私利。史学界曾认为,在贵族制被官僚制逐步取代而有了“官场”概念后,贪官便开始粉墨登场了。  相似文献   

12.
人民网总结去年部分贪官的“忏悔录”评出十大“经典台词”后发现.2007年贪官第一大忏悔“经典台词”是“不懂得法律”。代表人物是宁夏国土资源厅前副厅长王英福,他在忏悔时说:“这是没有认真学习、严格守法的恶果。”  相似文献   

13.
孙昂 《检察风云》2014,(22):26-27
不知从何时开始,外逃成了贪官们的“上策”,一些贪官抱着一跑了之的心态,露馅就跑、闻风就逃。中纪委此前通报,仅2013年中秋和“十一”两个假期,出境的公职人员中有1100人没有按时返回,其中714人确定为外逃。贪官外逃让国内的反腐陷入了尴尬和无奈的境地,也产生了非常恶劣的负面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4.
大盗盗出小贪,小贪还衍生大贪。贪官相护,狼狈为奸,最终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机关算尽,误了卿卿性命……入室盗贼有时带发贪官。而在本文讲述的一连串三个大案中,入室盗贼不仅带发了两个小贪官,而且还“孕育”出一个大贪官,因而更令人拍案  相似文献   

15.
朱国良 《中国监察》2008,(18):24-24
近年来,频繁见诸报端的“红薯书记”、“挎包局长”、“最不像贪官”的贪官等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表面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腐败分子一旦东窗事发,往往会让大家大跌眼镜:“呀,这人蛮老实的!”“我真是一点也看不出啊!”这类“外廉内贪”的腐败分子精心打造工于心计的伪装,用以掩饰不可告人的阴暗心理,掩盖违法乱纪的罪恶行为。  相似文献   

16.
颜玉华 《政府法制》2011,(31):30-32
传播学上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借用此意分析腐败现象,就成了贪官不断出现不是新闻,贪官的贪腐手段与众不同,伪装方式有创意才不会让人们产生“审丑疲劳”,才能弓1人注目。广东省茂名市原常务副市长杨  相似文献   

17.
即便没有国际间《引渡条约》的压迫,中国也应废除对贪官的“斩立决”。越是大贪官,他的职务犯罪所参予的上下级或同僚会越多。杀他恰恰是同案犯们所迫切需要的“灭口”之举,会使扩大战果的突破口就此堵上,会因为“死无对证”而使案件嘎然而止。  相似文献   

18.
风云文摘     
团结就是力量有了新解,贪官团结也好对抗反腐。不过,贪官贪官,各怀鬼胎,怎么可能“固若金汤”呢?贪官忏悔成了内部教材,前车之鉴也能成为警世之钟。不过,小心小心,贪官忏悔也有可能“造假”。  相似文献   

19.
劳德荣、刘光明、潘玉梅、安惠君、顾慧娟……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名字如今却都被贴上了同一个标签--“女性贪官”。十八大后,随着政府反腐力度的加强,落马女官员的数量也有所攀升。然而,透过舆论对于落马女性官员的评论,笔者发现,相较于对男性贪官“利欲熏心,为所欲为”的愤懑,舆论对于女性贪官的评论似乎更多地透露出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那么,舆论为何表现出对女性贪官额外的宽容?这种宽容又是否符合法制社会的平等观念?笔者拟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霜沐 《中国监察》2010,(14):55-55
在强大的法律面前,在高墙铁网之下,几乎没有一个贪官不后悔,没有一个贪官不悔恨自己当初迈错的“第一步”。曾是年轻有为的“法律专家”、前程看好的副检察长徐望实,在狱中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剖析自己。同样发出悔不当初的叹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