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发展问题围绕着"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什么人发展、如何推动发展"这一线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历史经验,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全球化理论是我们30年来融入全球化潮流的重要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是"复关"、"入世"的历史前提和重要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三条基本经验:融入全球化进程是时代潮流和社会主义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要把坚持独立自主与融入经济全球化两者结合起来;必须选择与本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全球化融入模式。我们今后要推动全球化的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树立新型对外合作理念,实行新的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相似文献   

3.
苏格 《当代世界》2018,(6):18-21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筚路蓝缕的征程,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回顾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不仅诸多内因至为关键,给中国带来机遇的经济全球化外因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获益者和贡献者。中国改革开放四大重要阶段均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起点: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党的十九大再释改革开放决心,开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将呈现全面开放新格局,继续向世界和人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发展的奇迹。这一经济奇迹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上。中国40年来的经济发展不仅为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已经找到一条完整的经济发展新道路。中国需要正确对待自身在改革开放40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新时代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从而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党员权利保障问题的探索.百年来,党员权利保障经历了探索与确立、发展与曲折、恢复与优化、拓展与升华的复杂过程,取得了保障环境不断优化、保障认识不断提高、保障层级不断提升、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的突出成就,形成了以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党员权利保障为首要前提、以正确认识党员权利和党员义务的关系为内在要求、以党员权利健康有序科学发展为价值导向、以制度方式巩固党员权利保障为根本遵循的宝贵经验.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党员权利保障工作,要把这些宝贵经验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在总结经验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以来,党在推进四个伟大的进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科学总结这一进程,将为我们提供很多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迪 《当代世界》2009,(2):59-62
妇女外交是中国党和国家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妇女对外交往工作始终遵循该时期党和国家的外交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为整体外交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国妇女儿童事业服务,以民促官、官民并举,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妇女、妇女组织和机构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8.
9.
高飞 《当代世界》2018,(5):17-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从国际体系的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在这一转折过程中,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对探索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海外学者远观中国的境地。研究条件的改善,加之中国自身的巨变,都为这一时期的海外中共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围绕中共的控制力这个核心问题,本文对改革开放之后海外学者的中共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探讨了其进展与局限。在笔者看来,遭遇稀释的控制与遭遇抵制的控制是这一时期海外中共研究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令海外中国研究者瞩目,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利益多元化推动着中国的政治发展。其中,利益多元化带来的政治参与动机和欲望是否被有效地吸收,海外学者如何看待该问题,如何认识我国政治参与的现状?是进步,还是踏步不前,亦或倒退?本文主要以美、日及欧洲有关国家的学者(包括少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固然是中国的历史性选择与事业,但其影响已超出国界,从而具有了世界意义。因此,以国际的视野探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审视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明确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的身份、地位与对外战略,显然是总结、反思改革开放不可缺少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点对当代中国更为紧迫与必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全方位参与多边经贸外交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所代表的世界贸易体制内的参与及发挥的影响力,对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国在该领域的建设性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高尚全 《南风窗》2008,(3):12-15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每一步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改革开放史,也是解放思想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繁荣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互联网治理进程当中,中国不是简单地照搬模仿,而是创新实践,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本文梳理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治理过程,从中总结出中国互联网治理模式的创新经验,为中国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历四个历史阶段。1840年以前,可以说是基于帝国逻辑的中国中心与等级化的世界整体观,体现了对普遍性一定程度的认同。1840年以后的三个阶段,逐渐转向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换言之,转向对特殊性的认同。其间,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世界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浪潮,而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整体性和共同性得到明显倡导与发扬。这个历史脉络表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从认同中心论的普遍性,向国家主义的特殊性乃至当今特色性思维的转变。改革开放促使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同与定位向世界主义转向,从而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与世界关系中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筹与协调问题。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与实践进行总结、反思,维护改革开放的价值与理念,推进中国继续沿着人类文明的大道前行,是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7.
车载中国     
<正>策划人语近10年,中国闯入了汽车化社会。发达国家几十年的汽车化进程让中国在几年间就完成了。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毫无疑义地登上了全球汽车生产和销售第一大国的宝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施法制改革,尤其是刑事司法改革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为司法部门的改革制定计划和政策的过程中,中国在始终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已经开始了解和研究外国的主要司法制度。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国的法律专家与他们的外国同行和朋友之间就各自的理念和最佳实践进行了频繁而充分的交流。中国的研究者们也已经开展了广泛的比较法律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对于中国人理解外国的法律制度非常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开始积极探索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领导人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突出了台湾问题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中国20多年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紧密关联,它既不能影响、干扰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又要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的统一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叶刊布于中国期刊上的苏俄通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闻文本。数量众多的苏俄通讯总结了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苏俄经验中国化的主张,如中国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教育上推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在生活上推行共产主义生活方式。中国接受苏俄经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把苏俄经验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学习苏俄民众的埋头苦干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