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残芥     
俞明 《瞭望》1990,(10)
芥者,纤细之粒,更何况这些须小芥已残破颓败。园名“残芥”,定是主人过谦之词,但主人摇首道:“不然,园林之道,须弥藏芥,咫尺山林,如若胸有丘壑,则大小随意,自会有物外之趣”。 主人引我入楼之东侧,穿过一个小天井,迎面一垛粉垣,中嵌一月洞门,双扉轻掩,推门则嘎然作响。年久失修,园景已荒芜颓圮。乍一看,有如入《聊斋》中所描述的意境:竹树蒙翳,景物阴森,杂花丛丛,半没草莱。亭阁间悬蛛错缀,榛芜中虫声唧唧。 “如是凄风苦雨或残月重云之夜,那墙根下冉冉冒出一个髻云高簇、莲钩蹴凤的白衣丽人来,我也不会惊讶的”。 “就是旁边还跟着双鬟婢或是长鬣奴,和这环境也是很匹配的。” 主人笑着应和,并告退说有事要出去一下,请我自在领略。 园呈四方形,围以高墙,剥落的粉墙上布满爬虎等藤蔓枝条。就在这四围高墙内,说也不信,全园总共占地两分半,合150平方,若和苏城十余家开放的园林相比,只相当于一厅一轩或一庭的面积。在广漠  相似文献   

2.
黄河出奇石     
“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多有爱石赏石的癖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塑出的黄河石更是受人珍爱。宋代杜绾著《云林石谱》中就有“兰州黄河水中产石,有绝大者,纹采可喜”的记载。但黄河子孙拣集收藏黄河石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还是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极大改善的今天。  相似文献   

3.
贾娜 《瞭望》1996,(43)
前些年悄然出现在京城的私人书屋,现今,在书市的竞争中独具魅力。 私人书屋虽然没有国有大书店那样豪华夺目的店面,也没有个体书摊沿街叫卖招揽生意的便利条件,却有特有的经营形式,吸引老朋友,招徕新顾客。 讲究书籍品位是书屋主人办店的宗旨之一。坐落在海淀区成府街的“万圣书园”,备有的图书包括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语言等5000多个种类。位于市中心民族文化宫对面的“三味书屋”有上万册图书供读者选购。负责人李先生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们从‘人  相似文献   

4.
龚小因 《侨园》2006,(2):34-35
苏州已经成为台商在祖国大陆最大的投资地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台商太太跟随她们的先生来到苏州共同打拼、生活,不知不觉已成为这座城市中的“新苏州人”或者“准苏州人”。不久前,笔者专程来到苏州最具文化特色的十全街附近与网狮园毗邻的“台北女秀才茶坊”,采访餐厅的主人——既是台商,也是台商太太的谢雨秀。一杯清茶,谢雨秀的思绪随着茶香的弥漫氤氲开来,讲起了自己在苏州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谁是仆人?按照传统的观点,厂长是仆人,那么职工与厂长之间就构成了“主仆”矛盾。但是这种说法至少会产生两个问题:其一,厂长也是工人阶级的一员,而且应当说,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当然也应当是企业的主人,那末职工与厂长之间就应当是“主主”矛盾,怎么能是“主仆”矛盾呢?其二,如果把厂长看作是仆人,那么就要导致“主人接受仆人管理”这样的逻辑矛盾。由此可见,职工与厂长之间不可能是“主仆”关系。  相似文献   

6.
“主人”及“公仆”教育,是企业经常性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实际上在“主人”和“公仆”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种种模糊认识,造成了一些思想混乱。如有的人认为,干部大权在握,说话算数,当然是主人而不是公仆;工人只管干活儿,处处听干部指挥,根本不是主人而是仆人。也有些人对宣传口号产生误解,我们讲干部做人民的公仆,就以为干部不是主人;我们讲工人做企业的主人,就以为工人不是公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原因是以往的宣传中存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10,(2):37-37
日本人饮茶已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渐形成了“茶道”,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人们每次聚会,客人都先到距茶室不远的一个小休息室敲击木钟以通报主人。主人得知客人已到的信息后,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先用门口旁边的石臼中的清水洗手,然后脱鞋,进入茶室,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寒喧几句之后,主人开始煮茶,这时客人要退出茶室,  相似文献   

8.
锁与钥匙     
黄小平 《党政论坛》2012,(16):46-46
一日,锁对钥匙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是每天把你带在身边。”慧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呆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  相似文献   

9.
詹楚卫 《学理论》2009,(24):200-201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识、能力、个性的发展,以至完善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企业有困难,职工怎么办?”——这种问法似乎已经成为“定式”。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有了难处,不问“主人”又问谁? 然而,某国有企业在组织上演这一“传统节目”时,职工居然也提出了问题——“企业有困难,领导怎么办?” 这一问发人深思。 做为企业的决策者和经营者,企业领导握有“人、财、物”、“产、供、销”大权,负有研究开发市场、组织协调生产、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调动  相似文献   

11.
且听农民来评说山东徐健报载,江苏省金坛城东乡干部年终鉴定一改往年“蹲在办公室里写总结”的做法,而是下村庄、访农舍,把评判权交给农民,让农民来给乡干部打分做鉴定。短短一则消息,读来让人如沐春风。广大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仆人”干得怎样,当然“主人”最有发...  相似文献   

12.
绮园是浙江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典文人私家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近年来,绮园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与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在保护开发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绮园为个案,探寻新形势下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从而使古老的江南园林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石宝山歌会     
云南剑川县石宝山风景如画,但吸引我的,却是白族群众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前后,剑川境内和附近鹤庆、洱源乃至大理的白族群众,携带干粮和行李,汇聚石宝山。当你走在山村小道上,会突然飞出歌声,“逗你一个调子”。假如你也是歌手,就“还他(她)一个调子”,一逗一还,叫作对歌。要是你“歌才”欠佳,是难以应付的。歌会上的调子内  相似文献   

14.
英国莱切斯特城有很多广场,最出名的要数灵魂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陈旧的房子,房子旁边有块墓地,墓地旁竖了个牌子,上面赫然写着“让每一个灵魂都能仰视天堂”。这个房子的主人是已经去世很久的菲尔普——坟墓里埋的就是他。  相似文献   

15.
于滨 《瞭望》1999,(41)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通天。”刚到云南,边防总队总队长周如鹏就用这句诗开始了他的叙述,“云南的边防线占我国陆地边防的1/5,接壤国家12个,13个西南少数民族跨境而居,而且,目前是我国走私、贩枪、运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重灾区。”第一次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望着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以及枝叶蔽天的热带亚热带植被——“这样的边关守在哪、怎样守?!”仅仅是一目了然的自然环境,就足以让旁观者滋生了畏难情绪。不难想象,1.2万余名边防干警、8个边防支队、10个边防检查站、121个边防派出所坚守边关的艰辛。云南边防总队和国才政委向…  相似文献   

16.
据清乾隆年间《绍兴府志》记载:“在府城禹迹寺南,会稽地,宋时池台极盛。”这里所说的“宋时池台”,就是宋代绍兴府城内的私家园林——沈氏园。当时的沈氏园,也无非是假山叠石、曲桥流水、楼台亭榭、桃柳梅竹,却因为大诗人陆游  相似文献   

17.
浦江客 《各界》2014,(5):2-3
《履园丛话》中载,康熙初年,苏州富商朱鸣虞富甲三吴。他的邻居姓赵,是吴三桂的心腹侍卫,有钱又有势。相邻而居的这两个“土豪”,就像两只公鸡,一有机会就PK。凡是朱家请过的戏班子,赵侍卫“必罗致之”,朱家给戏班多少银子,赵家一定超过。有一年元宵节,朱家为了显示实力,在自家门前挂了几十盏豪华精美的珠灯,把门口照得富丽堂皇,令隔壁赵侍卫家的灯显得暗淡无华,赵侍卫“愧无以匹”,恼羞成怒,叫家人把朱家的豪华灯饰统统打碎。朱鸣虞不敢和赵侍卫硬碰,便花重金结识了住在苏州城的吴二桂女婿,这才借力赶走了赵侍卫。  相似文献   

18.
混合型企业园(社)区的社会矛盾特点主要体现为劳资矛盾纠纷交织着居民群众基层社会矛盾。文章围绕化解企业园(社)区社会矛盾主题,研究提出了优化完善企业园(社)区矛盾调处机制的路径、手段和制度组织等建议,不断增进园(社)区与企业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及居民多方面内在活力,吸引多种社会资源深度协同参与,培育企业员工、居民群众和谐交往纽带,切实提高化解基层社会矛盾能力,形成与企业园(社)区环境相适应的矛盾调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穆青为翰园题辞:翰园魂 “为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誓在七朝古都开封,兴建一座与西安、曲阜碑林相媲美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碑林,把现代书法留传后世,以愚公精神世世代代刻碑不止,我倒下由我弟弟子孙接着干。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至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孙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利益。特作家训,镌刻于石。嘱儿孙共遵之。”  相似文献   

20.
山东探宝记     
吴江 《瞭望》1994,(28)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齐鲁大地如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迅速、潜力深厚的大省之一。我于5月17日开始的山东之行,算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1986年夏赴威海小住数日,行色匆匆,连济南也来曾到达。 这次不同了,得济南友人赵君之助,预定了三个点:济南、长岛、青岛。一是看山东改革开放的新气象;二是为了“探宝”。宝者,名石也。中国人有喜石的传统。庭院装饰用佳石,国画的山石为重要描绘对象,《红楼梦》亦称《石头记》,米芾拜石传为佳话。以石为名或名斋相沿成习。 山东自古以来以产鲁砚著称,而制砚必用名石、佳石。砚是文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