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正>函套+精美册页+长卷精美拉页定价:198元《解读<承德老街>》内含《承德老街》绘画长卷及解读两部分。"解读"按照绘画长卷的铺陈顺序(即从"头道牌楼"起,到"三道牌楼"止)依次推进,细致人微地说明画中人物的情态、衣着、职业,甚至是心理活动,一幅幅生动完整的民间生活场景跃然纸  相似文献   

2.
《公民导刊》2012,(3):5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解读: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相似文献   

3.
《松州》2014,(6)
<正>一、关于道德的含意道德之说早已有之。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分开使用。老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道是看不见的,通过德表现出来。"《左传》说:"有德不可敌",认为军队道德水平决定战争胜败。《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4.
10月24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式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随后,六千余字的全会公报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解读的重点。今天,我们通过"数读"来为您解读这份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当今很多学者依然在传统审美的视野下解读《庄子》中畸人形象,认为塑造这些畸人或丑人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以丑衬美"、"德充"之内在美,其实不然,《庄子》一书在《大宗师》《徳充符》《养生主》《人间世》《达生》《至乐》中塑造了一批独特奇异的"丑人"形象,而在庄子及其门徒看来,这个人物形象并非世俗之人所谓的美与丑,而是他们注重体道,因"近乎道",顺应自然之性,而体现出自然素朴的本性。也试图通过各种畸人奇人形象,并与形全的常人进行对比,以打破传统世俗观念的外形残缺的禁锢,反对世俗"重外轻内"而倡导"重内轻外"的人生观,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性格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也为了印证只有不过分注重形体的保养,而德全才能保身,才能体悟生命  相似文献   

6.
言意关系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命题,解读《庄子》之《齐物论》、《知北游》、《寓言》、《秋水》这几篇集中论述言意关系的文本,可以析解出庄子哲学言意关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言不尽意",意在申明有限的语言不能把握具有无限意义的道;第二层是"言以表意",是庄子独特的言道方式;最后一层则是"忘言得意",表明在终极意境上,真正的得道体现于忘言之中。  相似文献   

7.
《孝经》相传是大圣人孔子的著作。孔子融六经之精华,写出了这部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数千年来,《孝经》被视作金  相似文献   

8.
《连山》《归藏》《周易》三易之间虽筮法不同,但基本象数之道一以贯之。尤其是《归藏》与老子思想在历史时间发生方面、"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思想内核方面、"有无相生"的宇宙生成方面、重坤用坤的意识方面和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方面都有相似性,并基于此探讨二者可能存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毕来德的《庄子》解读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角度激活了《庄子》的当代批判意义。杨儒宾、何乏笔、赖锡三与毕来德的跨文化《庄子》解释学对话深化了这一进路的《庄子》读解。出于对"气"之为"帝国秩序"的警惕,毕来德的"新主体范式"工夫论中缺少"气化""物化"的维度,导致"我身主体"不过是对"我思主体"的简单反转。杨儒宾等人提出的"形气主体""游之主体""两行主体"则可以弥补毕来德范式的不足。从他们的对话出发,有望对《庄子》形成新的解读,而且这种解读过程本身亦可成为主体转化的工夫习练。  相似文献   

10.
王蒙的帮助     
亦杰 《公民导刊》2013,(7):55-55
<正>王蒙在《老子的帮助》一书中,用他的人生体验、历史体验、社会体验、政治体验、文化体验等对老子的《道德经》加以解读,加深了我对老子思想的理解。老子的《道德经》我曾读过,但体悟不深,有些地方似懂非懂。读了王蒙的解读,觉得很有帮助,所以我说是"王蒙的帮助"。他用亲见、亲闻、亲历对老子的学说提供一个当代中国人的人证、事证,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经》中的哲学思辩、宗教情怀、逆向思维、无为命题、处世奇术、做人奇法等等。比如老子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蒙解释道:"一切的有都来自无,一切的有都会变成无。一切的无都可能产生有,一切的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以为,当前最具价值、值得我们思考体悟的应该包括天、地、人、德、忠、信、仁、礼、孝、悌、和、廉、耻、勇几个字。天、地、人,在《周易》中称为"三才",三才各有其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说卦》)。天、地、人三才合一,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王"。能够具备贯  相似文献   

12.
夏江敬  徐阳 《理论月刊》2007,(10):175-177
老子《道德经》廖廖五千言,传诵了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我国数千年来思想政治发展演变,无不受其熏陶。《道德经》所阐述的思想,突出的是"道"与"自然",为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开山鼻祖,隐含了深刻的荣辱观思想。同时老子的荣辱观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  相似文献   

14.
孔子于"正名"的阐发,置于蒯辄父子争卫的语境下,向来有今文、古文经学两种解释脉络。两条脉络皆有意在《论语》与《春秋》之间找到弥合一些表面抵牾的途径,只不过即便在近世以来合取今古的尝试中,寻求解释的一贯之道仍以倾向古文经者为著。如果关注"正名"中"言无所苟""阙疑慎言"的立言原则,可以发现言教与解惑两个层级之间以及《论语》与其他经史之间的一贯。  相似文献   

15.
晏生宏  李小均 《求索》2012,(12):148-149,211
《锦瑟》是李商隐最难解读的诗,吸引了从古至今众多名家,却无终答。因此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赞成其中一种解读或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而是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锦瑟》一诗的诗题、典故和主题的复义性解读,把阐释的重点放在如此多复义的朦胧意境产生的根源,并由此发现《锦瑟》复义之美趣。  相似文献   

16.
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看得见、够得着的严标准,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纪律底线。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强解读工作,推动"两部党内法规"的学习和宣传,中央纪委法规室就网友关注问题进行陆续解读,本刊编辑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读书     
<正>《史记讲座》韩兆琦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59.80元本书是作者几十年来研究、讲录《史记》的精华,由"司马迁其人""《史记》其书""名篇解读"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力求用新视角、新观点、新证据,揭示司马迁的生死观及其与汉武帝的矛盾、《史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气候与经济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连。气候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大有可为,而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在气候治理上也要当仁不让。2018年6月1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河南省气候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为规范气候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主义著作中关键词的英译对理解古典哲学有重要作用,是正确传播中国哲学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庄子》英译版The Essential Chuang Tzu中的关键词翻译进行分析和解读,以"道"、"气"、"天"三个基本概念为对象,探索几种翻译方法在译文中的应用,分析并揭示出英译哲学关键词的合理性以及不足之处,进一步阐释关键词英译的重要作用,以便更准确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古典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博士研究生陈志,在2006年第9期《大连干部学刊》发表的《科学发展观的多维解读》论文(8000字),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7年第3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文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