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介的发展,扩大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范围,对社会安全造成更大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对具体的网络政治谣言案例进行分析,探究网络政治谣言的形成原因和传播路径,有利于更好地采取措施控制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这主要包括:政府必须真正忧民众之所忧,解民众之所急;政府要坚持信息透明原则;政府需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社交门户网站需强化自身社会责任,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公民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理性思考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网络谣言借助网络平台得到了快速传播,对互联网信息安全与信息自由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各国预防社会风险的新问题.维护互联网信息自由,保障信息安全,需要对网络谣言依法阻止、制裁.正确区分信息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注意信息瑕疵、不良信息、危害信息与恶意造谣的法律标准,完善政府、社会与公众的信息发布、信患传播机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是预防、治理网络谣言及其社会风险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环境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特征表现为:其目的主要是通过网络造势赢取声援,其内容主要是对政府、警察、解放军、官员的妖魔化,其后果多表现为加剧社会对抗。谣言产生的心理动机是争取舆论支持,其发酵与传播基于刻板印象的"强弱"情景构建,其扩散基于从众心理下的集体行动。着眼于谣言的发生机制对其进行治理,要从源头上预防网络谣言,为公众提供可供查询的环境信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长效机制和环境补偿机制;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及时进行阻截,要建立官方"第一发声"反应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多方联动净化网络谣言;还需提升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19,(2):66-72
政策谣言即未经证实合乎政策事实的民间政策传言;只有那些完全缺乏政策事实的政策传言才是真正的政策谣言,其他的属于准政策谣言。政策谣言的生发诱因主要包括政策价值的重要性、政策信息的模糊性、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政府公信力缺失等多个方面。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助推了政策谣言的传播;政策谣言的典型传播机制主要有社会流瀑、群体极化和偏颇吸收等。政府应从五个方面提升政府的政策谣言治理能力和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强化政策的宣传、解读与回应;提升政务信息公开水平;建立健全辟谣工作系统,分类治理政策谣言;加强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监管。  相似文献   

5.
孟鸿  李玉华 《理论探索》2012,(4):107-110
在网络谣言防治方面,一些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等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成功经验,为我国的网络谣言防治提供了以下启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防治网络谣言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健全辟谣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及时、充分公开;以网络技术创新为抓手,提升技术监管能力;通过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网民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6.
杨琳 《瞭望》2008,(21)
汶川8.0级大地震,举国同哀。面对巨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全面公开信息,凝聚抗灾力量。有关地震的海量信息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平面媒体、手机短信等途径,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全国人民的身边。有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民众始终跑在谣言之前,最大限度减少了怀疑和恐慌,凝聚起力量和信心。中央政府及救灾各方率先垂范,在抗震救灾中成功践行了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南省怀化市用好用活城乡"小喇叭"发出防疫"最强音",把疫情防控信息和防控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用声波筑起一张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防护网"。  相似文献   

8.
徐莉 《学理论》2012,(21):56-57
社会谣言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当社会谣言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快车,其传播具有了速度快、影响范围大、蛊惑性、利益性、隐蔽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的新特点,给社会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危害。科学总结谣言泛滥的原因,并从加强政府信息能力建设,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铲除谣言的生存空间,加强民众的信息道德建设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治理谣言。  相似文献   

9.
王贤 《瞭望》2020,(4):19-19
用迅速、透明的信息公开消除人群的陌生与恐惧.清晰意识到客观环境的变化,前瞻性地提出应对措施.集中科研资源,汇聚全球智慧,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各种疾病的认识.从湖北省武汉市发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持续蔓延、扩散。  相似文献   

10.
马晓筱 《学理论》2011,(23):77-78
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及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如何防范和控制危机网络谣言,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及公共危机的能力,是我们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政府网站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是:强化政府网站议程建设,完善政府信息传播,引导舆论;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开辟专栏,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策划选题,引导社会舆论回归理性;强化政府与新闻传媒之间的沟通渠道;要确保政府网站的信息传播成为政府信息传播的权威信息源。  相似文献   

11.
关于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谣言是关于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即有社会影响的社会或自然现象所产生的不确实信息.它的形成和传播受到国际政治斗争、国内社会变革和人们的认知判断能力、信息道德水准和信息管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入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传播出现了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蛊惑性强,隐蔽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的新特点,对社会的危害性进一步增强.为此,在信患时代,必须从政府的信忠能力建设、民众的信息道德建设和创建和谐通畅的社会空间等方面入手,加强对社会谣言的管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谣言这个东西仿佛获得了某种"能量",总是时不时地出现,时不时地给人们造成一种冲击,一种震撼,众多荒诞鬼魅的谣言已经从网络段子上升为公共危机事件,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左右公共利益、制造社会恐慌的巨大力量,应该引起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网络谣言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即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往,谣言往往只是重大突发事件的副产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后蓄意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虚假信息的行为有相应的惩处规定和应对预案.  相似文献   

13.
2020伊始至今仍在肆虐全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人类社会近百年来公共卫生领域最为严峻的危机事件。当前,我国已进入防止大规模疫情反复的抗疫“下半场”,有必要在总结前一阶段抗疫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着眼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公共治理格局,以风险管理为抓手推进重大疫情预防运行机制建设、以体系有效运转为目标做好重大疫情信息收集和归并、以专业化要求进行预警决策,进一步完善我国重大疫情的预防和预警运行机制,不断健全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张程程 《瞭望》2020,(7):1-1
此时此刻,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面对海量疫情信息和五花八门的防护手段,有的人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一时间,围绕白醋、板蓝根、奥司他韦等关键词的搜索量攀升,喝高度白酒、蒸桑拿甚至吸烟、喝漂白剂可防病毒等谣言四起。恐慌,是比病毒更可怕的传染病。抵御疾病、对抗谣言,最强有力的武器是科学。  相似文献   

15.
在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澳门特区政府汲取以往处置突发事件经验教训,本着以人为本的审慎态度,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将疫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其做法和经验可为其他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风险预防现代社会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系统性。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社会风险,其随着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和网络通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1月15日,日本国内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疫情持续加剧。为应对本次公共卫生事件,日本政府在1月31日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对策本部",由首相亲自担任本部长,由内阁官房统一协调、内阁官房长官和厚生劳动大臣共同推进防疫抗疫工作。及时响应世卫组织全球预警信息1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经过与中国政府的沟通和风险评估后.  相似文献   

17.
疫情类网络谣言混淆社会视听,引发公众恐慌,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疫情类网络谣言治理是对我国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检验,需要全社会有关方面的共同参与、联手应对。建议在认清疫情类网络谣言的特点规律、影响危害基础上,从政府、媒介和个人的多元主体出发,完善疫情类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8.
吴闻莺  李累 《党政论坛》2013,(7):33-35,3
按照西方学者的经典理论,影响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影响因素包括事件的重要性、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公众的批判力。我们通过经验观察发现,该经典理论虽然可用于分析微博谣言的产生和围观的过程,但深入理解微博谣言的传播过程,尚需对经典理论加以拓展。  相似文献   

19.
徐海涛  孙琪  白瑜 《瞭望》2020,(8):58-59
有的省市公布疫情及时、信息量大、可视化、可追溯,有的省市则是“惜字如金”的极简风,有的发布时间混乱。记者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省市政府公布疫情信息的质量高低不一、格式五花八门。有民意调查显示,一度曾有一半以上的民众对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并不满意。  相似文献   

20.
网民对于信息的判断力和辨别力是有限的。网络谣言的生存环境由网络谣言、信息接收者、网络媒体和政府自身构成。网络谣言的能量释放是剧烈的:一是危害政府权威,制造识别难题;二是异化话语权,扰乱社会生活;三是制造社会热点,提高社会风险。网络谣言的治理路径如下:进行民主架构,培育公共意识;提升媒体责任,增加证伪路径;促进行政管理创新,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联动机制,坚决执行并完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