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正其 《求是》2012,(3):27-28
民生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鲜明特色与集中体现。"十一五"时期,重庆从民生历史欠账多的市情出发,大幅增加民生投入,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从226亿元增长到921亿元,走出了一条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新路子。一、坚持科学理财,努力做大"蛋糕"公共财政规模不断壮大是实现民生财政的基本前提,也是发挥民生财政功能的坚实基础。近年来,重庆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  相似文献   

2.
《学习导报》2013,(9):23-23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年来,"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高频词",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得到延伸。随着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出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  相似文献   

3.
正"十大民生工程""十件民生实事""3+X"专项监察模式……秉承民生优先、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理念,黔南州扶贫开发事业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黔南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7.15亿元增加到100.45亿元。全州九项重点民生类支出从94.62亿元增长到237.27亿元。五年民生累计投入846.76亿元,年均增长20.19%。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3月,全省统一部署推广毕节市设立"乡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的改革探索经验,之后推广、实施工作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后来,乡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建设工作以及特派组开展的相应监督工作统称为"民生监督工作",于是"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也随之改称为"民生监督组"。本文基于毕节市的情况,对实践探索的经验和巩固深化的任务进行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抢抓有利政策机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十三五"以来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160亿元,着力改善社会领域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吴先满  张立冬 《唯实》2016,(5):55-59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在持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大背景下,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对照民生需要,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存在的突出问题1.投资与消费失衡,制约居民消费随着世界经济萎靡不振,江苏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卢继元  孙博涵 《唯实》2011,(11):15-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成就斐然。其基本经验是:必须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从揭示规律的高度增强民生建设的自觉性;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状况的第一要务,为民生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必须深刻吸取国际共运的经验教训,把民生建设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与共产党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起来;必须精准把握当代中国的改革方向,让改善民生成为衡量当代中国改革成败得失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贵州在农村公路、教育扶贫、培训就业、住房保障、环境治理等领域重点发力,群众关心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2019年,贵州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持续推进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饮水安全、农村环境治理等领域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年初,贵州省确定2019年度"1+7"民生工程和十件民生实事目标  相似文献   

9.
今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温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中国改革为什么出发以及发展经济的目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今年的"两会",中央决策层和众多媒体不约而同地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民生"将成为中国新一轮发展、"十二五"开局的重中之重。会内会外,不断被提及的"幸福"、"民生"等词汇,像阳光一样洒进人们的心里。  相似文献   

10.
与近几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一样,今年全国两会也开成了一个"民生两会"。两会召开之前,有媒体早早刊出"2008全国两会十大民生期待",就医疗改革、控制物价、增加收入、推进教育公平、保护劳动者权益等十个方面的民生主题向两会"喊话"。温家宝总理在  相似文献   

11.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一直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奋斗。他们的民生观是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统一,对于我们现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泰岩 《前线》2013,(3):31-3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就是说,改革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理应成为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表明:不改革,生产力就难以得到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得到切实改善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在根本上是适应民生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3.
卫明珠  李辉  国先锋 《先锋队》2013,(22):23-25
从村党建服务民生代办点,到镇(街道)党建服务民生工作站;从2260名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特困户,到党员示范户承包"服务责任田";从党员干部每天必记的民情日记,到一季一开的民情恳谈会……在永济,一张党建服务民生网络如今已越织越密,"民生"二字被深深镌刻在鲜红的党旗上,党建服务民生正在不断向纵深拓展延伸。"围绕民生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民生。只有把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李培志 《世纪桥》2013,(12):11-13
"美丽社区"建设是当下提升社区建设质量与效益的有效契合,也是当前着力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的鲜活实践。以"美丽社区"建设推动基层民生的有序改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社区居民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出发。"美丽社区"建设所提供的综合创新平台不仅拓展了改善基层民生的思路,而且也丰富了改善基层民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刘福义 《奋斗》2014,(12):35-36
黑龙江邮政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立足国情民生,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不断加快面向全社会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邮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履行时代赋予邮政企业的历史责任。一、以服务民生为目标,积极打造功能强大、运行高效的邮政服务网络,增强网络运行能力,全面提升邮政服务地方、服务民生的基础能力完善营投网建设,为服务社会民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16,(5)
正"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建设发展的大政方针,而且提出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重点工作。作为政府重要的民生保障职能部门,面对促改革、补短板、兜底线、防风险等任务,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人社工作更应紧紧围绕服务全市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及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在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上打好主动仗,不断推动民生保障工作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人》2013,(Z1):6-7
近年来,石嘴山市发改委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围绕"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的中心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和谐富裕美丽新型工业城市、在全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切实发挥战略谋划、综合协调和参谋助手作用,在"推进发展改革、促进民生提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惠及民生方面作出贡献。围绕"四大转型",夯实民生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17,(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阈下,促进经济转型、提高生活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三方面的现实问题倒逼浙江省各地区开展"三改一拆"工作,以民生为导向的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浙江省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创新工作方法,分类处置,拆用结合,打造惠民工程,切实解决民生改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民生成绩,以此推动"三改一拆"工作大局的顺利展开。在此过程中,浙江省"三改一拆"工作取得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为当下以民生为导向的同类型改革提供了范式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全省县级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3年来,威县在干部管理、行政体制等8个重点领域持续创新,实施110余项改革事项。其中,8项经验在全省推广,行政审批局、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在全国推广。作为全省唯一的综合改革试点县,3年来,从行政审批制度破冰到河道确权、"五网"同步推进,从金鸡扶贫模式创建到家庭病床服务的推出,威县的每一项改革举措都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做民生之所需,解民生之所急。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是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务必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难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连接着民心,民心凝聚着民力,努力保护和改善民生,切实把民生工作做好,不断创造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安定与和谐的新局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方针,侧重解决民生问题,采取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方针和战略布局,促进了民生事业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也正在越来越多地惠及到了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