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迎迎 《世纪桥》2009,(5):83-84,89
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归宿。在哲学的发展道路上,人学也逐渐形成。近代哲学只是抽象地设定了人,否定了人是活生生的感性存在;而现代哲学虽然看到了人除理性外的非理性的一面及除精神、情感外的生命存在,却只是从直观层面或说从生物学意义上去理解人。只有到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才弥补了以上两者的不足,真正实现了对人的完整理解,从而展开了真正的人学之路,开创了当代人学的全新景观。  相似文献   

2.
从人学到能力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庆祥  雷鸣 《求实》2004,(3):35-39
随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 ,能力建设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有必要从理论上廓清能力建设的背景、内涵、特征、规律、目标和意义 ,从而在实践上找到适应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的能力建设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人"的发现到"以人为本"--马克思的"人学"发展理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荣海 《理论学刊》2005,2(1):20-25
马克思对"人"的新发现在于揭示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命题,并从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角度提炼出人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深刻的"以人为本"底蕴,表现在人处于实践和理论的出发点地位;社会发展是"人的解放"的过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生命哲学:哲学人学的基石和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生命哲学是哲学人学的基石和核心,因为自觉自为的生命是人的基本规定性,是人的最高价值;劳动实践是人的自觉自为的生命活动。本文所主张的生命哲学和劳动实践哲学是内在统一的。通过研究生命哲学,我国的人学研究将走上一条卓有成效地“认识你自己”的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5.
技术化生存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与困境,就必须转向生态化生存。从哲学层面上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和谐性、限度性、道德性与人性归真的生存方式。转向生态化生存的主要路径是:建立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价值支撑;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为生态化生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人性保障。  相似文献   

6.
辩证法的人学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立生  韩秋红 《唯实》2004,1(5):6-9
伴随着当代哲学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的深刻变化 ,应当立足于人的生命本性和生活活动来理解辩证法 ,真正敞开辩证法的人学价值意蕴。从这种理解出发 ,才能真切领悟马克思辩证法所昭示的内在超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旨趣 ,才会发现辩证法对人的生命的辩证理解 ,为当代人走出生命的知性对立 ,超越存在的焦虑 ,获得存在的勇气 ,提供可贵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艳涛 《求实》2006,(12):51-54
回顾15年来我国人学的研究状况,人学研究在走过了“人性”、“异化”、“人道主义”到“人的现代化”再到“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发展历程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沿两条路径继续“上下求索”一是在理论层面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建构人学理论体系,就人学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继续展开深入探索,并走出书斋,眼睛向“下”,以学育人,对民众现实生活进行关注,以对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带动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显学”;二是在实践层面上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进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展开探索,脑袋向“上”,以学资政,对国家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袁祖社 《理论学刊》2004,1(6):57-60
在人学理论发展中 ,马克思以”实践人学”观实现了对古代”自然人学”和近代”理性人学”的超越 ,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实体思维方式 ,实际上确立了哲学思维的实践 -生活即主体性的生存论维度 :从对”人自身”的”实体 -属性”式研究转变为对人的生存、生活的”实证 -批判”(或”描述 -规范”)式研究 ;此一新思维方式的确立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的根本而鲜明的理论立场即人类学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现代哲学承诺人为生活世界之根 ,对人文世界的理论澄明则构成现代生存 -生活本体论的理论意旨。 19世纪的马克思的人学理论通过”实践”走进人文世界 ,对 2 0世纪的西方哲学意义本体论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政治哲学奠基于其人学理论之上.通过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文本语境考察可以发现,马克思政治哲学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人本主义阶段、唯物史观阶段和人类学阶段,其逻辑基础在于马克思的人学变革.依据马克思人学变革逻辑来揭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完整地揭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原初语境与历史逻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廓清理论视界.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形成的基础。马克思从人的现实性中发现了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并在人的自然性中揭示了人的本质;从人的历史性中发现了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自我运动历史构成了人类发展历史;同时马克思在人类发展过程发现了人的异化,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最终实现人的解放。这三个层面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要注重和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尤其是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最高标准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发展观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观在我国先后经历了“以工业为主体,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观,“综合、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最终完成了从物本到人本、从片面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新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全部,从而导致对GDP的崇拜和迷信。但经济繁荣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稳定。如果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和积极的社会政策干预,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和其他社会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求建立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虽没公开提出和引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和用语,但在他的著作和一系列讲话、重要论述中,无不渗透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涵义。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既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团结、发展是邓小平民族工作理论的核心。邓小平民族工作理论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我们这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的民族团结、繁荣昌盛,为在民族地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6.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包含了深刻的理论内涵,不能简单化和庸俗化。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第一,既需要理论的共识,也需要理论的创新,为了避免思想僵化和风险过高,就必须使理论创新普遍化、试错机制小型化;第二,既需要理念的把握,也需要方法的把握。为了避免理论联系实际空洞化,就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的学习、智库的建设和制度的创新,合理安排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模式”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这一发展模式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与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认可与推崇,彰显了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性意义,无论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是对于现在是或者过去曾经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地区、西方发达国家都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中国的问题首先是个时间问题,我们要在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高度上认识中国参与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化多元主义等立场上得出的反全球化结论,都有可能使中国利用世界市场提升本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努力落空,因而都是需要加以反对的。我们在敢于融入全球化的同时,又要善于融入全球化。我们绝对不能低估全球化的风险,但是,回应挑战、抵御风险的努力也要在全球化框架中进行,我们要走出“挑战—回应”的旧模式,代之以“回应—创新”的新模式,即以融入全球化为契机推进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力在速度和强度上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意义。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役使的时代理应终结,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自觉消除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从而把资源、环境、人口、技术和制度等因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创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20.
"天北新区"是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既是奎屯市的派出机构又是农七师的派出机构,实行既双重管理又独立运作的管理体制,享有除工商、税务之外的全部的政府管理职权.这一城市发展模式对新疆21世纪城市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为新疆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