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创建于189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海外近代华侨学校,也是目前为止日本仅有的五所全日制华侨学校之一。100多年来,学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适应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方针,进行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分析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的教育特色,提高日本华文教育的水平,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华文教育的开展提供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崎是日本华侨的发祥地,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长崎的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这势必会对长崎的华侨华人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又因华侨华人团体是伴随着华侨现象而出现的产物,所以长崎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也必将导致长崎华侨华人团体产生一系列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林雪 《台声》2004,(6):32-33
四月的日本,正是樱花浪漫、妩媚怡人的季节。在东京华侨总会的盛情邀请下,以杨国庆为团长的全国台联赴日访问团一行5人,于4月18日至26日对日本进行了联谊访问。期间,拜访了大阪、神户、名古屋、东京、横滨华侨总会和关西崇正会、兵库县台湾同乡会、东京崇正会、留日台湾省民会、横滨台湾同乡会;与西日本新华侨代表座谈;参观了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短短8天里,访问团不禁为旅日华侨和台胞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殷殷爱乡之情所深深感动着。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3日至8日,以副秘书长傅铁生为团长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访问团一行4人访问日本。访问团应全日本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邀请出席了在我驻日使馆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座谈会",拜会了(日本)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参观了孙中山纪念馆,与东京、横滨、神户等地的华侨华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相似文献   

5.
1952年横滨中华学校因两岸政治势力的影响而一分为二。其分裂的经纬、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和侨民情感等是研究横滨华侨社会和华侨组织不可忽略的部分。学校分裂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它不仅集中反映了冷战时期在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影响下,国共两党争取海外华侨的斗争,同时也折射出旅日华侨在多重政治因素的干扰下所产生的矛盾与对抗。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1,(8):87-87
日本殖民台湾达半个世纪,因此,当时的日本有许多台湾留学生,他们为了生存,同其他省份的华侨团结一致同日本政府进行交涉,共同维护华侨在日本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各要角辗转逃亡海外,在华侨社会中组织保皇会,创办大批华文报刊和华文学校,宣传保皇维新,进而灌输民族爱国理念,增进现代知识。保皇派以华校安置和培养维新人才,以华埠报刊发动华侨,促进维新派组织的发展,启发和推动了海外华侨民族主义的觉醒,并进一步影响国内舆论和政局。  相似文献   

8.
谢同生  黄京华 《台声》2005,(3):44-44
恰逢日本阪神地震 10周年之际,应日本东 京华侨总会和中国人留学 生牺牲者招请会的邀请, 以全国台联名誉会长杨国 庆为团长的全国台联赴日 访问团,于2005年1月 15日至24日赴日参加了 神户举行的赈灾10周年 追悼活动和访问。在日 期间,访问团拜访了东 京、横滨、大阪、北海 道等地的旅日台湾省籍侨 胞和新、老华侨社团, 介绍祖国大陆建设成就, 宣传中央对台方针政策, 揭穿台湾当局搞"台 独"国际化的图谋,希 望广大旅日台、侨胞团 结一心,共同为祖国和 平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前,为了争夺南洋华侨的支持,革命派继东京《民报》后,在南洋地区的《中兴日报》上再次笔战保皇派。此次笔战不仅阐述了革命派的施政观点,更重要的是向广大华侨宣传了具有强烈的反清革命意识。这种宣传虽有不足之处,但却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南洋华侨的爱国热情,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世界各国一些大城市几乎都有中国城、唐人街,日本横滨的中华街,是其中名扬四海又令人向往的唐人街之一。横滨位于东京以北约20公里的关东地区腹地,是日本第三大城市。中华街坐落在市区黄金地段,有1.2万华侨长期集中居住在此。大街两侧全是二、三层中国式建筑,红檐绿瓦,风格古朴, 错落有致,密疏相宜,尤其是街口雄伟壮观的古牌坊上,高悬着那块正楷书写的"中华街"巨幅匾额,更平添了一股浓烈的民族气息。  相似文献   

11.
应日本东京崇正公会邀请,全国台联大陆台胞访日团于3月23日至4月3日赴日参加东京崇正公会第28届会员大会,并拜访了东京、横滨、大阪、神户等地的台胞和华人社团.加深了大陆台胞与旅日台胞、华侨的乡亲情谊.  相似文献   

12.
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前身“大同学校”)始建于189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华侨学校,可以看作是华文教育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书塾形式的分水岭。《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百年校志(1898一2004)》以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记述、科学的编目,记录了该校百多年来的创校和发展历程。其校史与世界和中国近现代史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是研究近现代华文教育的重要史料。文章以该著作为研究样本,归纳其内容,分析其特点,并从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国际关系学等角度提出其蕴含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戊戌政变后,康、梁亡命海外,组织保皇会。由维新派变为保皇派不只是名称的变换,其思想理论、斗争目标、活动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保皇派既坚持变法政纲而又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14.
《台声》1996,(5)
以副会长杨国庆为团长的全国台联访日代表团一行五人,于3月15日至23日访问了日本。访日期间,代表团出席了东京崇正公会第三十回会员大会,并先后拜访了东京、横滨、大阪、神户的华侨总会、台湾同乡会及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代表团所到之处,得到在日侨界、侨领的热情接待。  相似文献   

15.
隋唐两代是古代中日交往的新时期,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往一般是以外交访问和宗教活动为主。侨日高僧是隋唐两代旅日华侨的一大主流,也是古代旅日华侨的一种独特形态,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影响。这一时期,侨日华侨在促进唐日文化交流和日本社会发展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民国成立至抗战以前,海外华侨积极参加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使该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他们通过辛亥庆典仪式表达爱国热忱,通过发表政见表达对祖国安定繁荣的渴望。此过程既传承和发扬了辛亥精神,又增强了华侨的凝聚力,升华了其民族情感,对华侨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后华侨积极支援抗战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7.
横滨声明1994年5月27日世界减灾大会通过我们,联合国成员国和其他国家,与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科学界、商业、工业和新闻界,于1994年5月23日─27日在日本横滨市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上相聚。我们在国际减灾十年的框架内进行了讨论,表达了对自然灾害不...  相似文献   

18.
飞机钻出云端,降下了高度,一阵颠簸后,机舱里传来温柔的声音:“成田机场就要到了。”由于公务关系,我有机会经常往来于东京和北京之间,加之我生长在日本,在神户、横滨、东京居住了二十多年,因此东京对我来说是个非常熟悉的地方。可是这一次到东京,却令我十分激动,因为我的母校终于没有忘记我,我收到了她寄来的征稿信。我出生在一个三代华侨的家庭里,在日本完成大学学业。1957年响应周恩来总  相似文献   

19.
郭平坦 《台声》2010,(9):54-58
在日本东京有若干由台湾同胞组成的爱国团体。如留日台湾华侨民主促进会(1948年-1950年)、东京华侨总会(1946年至今)、留日台湾省民会(1974年至今)。在这些团体中,凝聚了一批优秀、干练的台胞侨领。历史上,他们曾经团结近5万人的旅日华侨台胞,不畏美国占领军、日本右翼、国民党当局等势力威胁,发动了多次波澜壮阔的拥护新中国、维护华侨权益、中日友好及两岸和平统一等斗争,取得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以及各种身份的中国人合计有50~60万人(包括华侨华人约30万,留学生、就学生和研修生10多万,非法居留者约15万人)。历史悠久是东北亚华社的第一大特点。朝鲜和日本,均是中国人抵达并定居最早的国家。中国人在此繁衍生息,与当地人和睦相处的历史延绵两千余年。他们为促进当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增进居住国与中国的多领域友好交往曾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北亚华社的第二大特点是尚未当地化。在数十万东北亚华侨华人中,华人仅占15%,华侨仍占绝大多数。独立于当地教育体系(朝鲜除外)、以华侨为主要教育对象的传统的全日制华侨学校依然存在着并很具活力。以华侨为主体的华侨社团依然存在,并在当地华社依然发挥着骨干作用;东北亚华社的第三大特点是祖籍地多样。与海外华侨华人80%以上祖籍地为广东、福建的总体情形相比,东北亚地区华侨华人祖籍则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且主要省区籍人士(如上海、台湾、黑龙江、辽宁、福建、山东、河北等省市)人数比例相当;与台湾岛内联系密切是其第四大特点。日本华侨华人中,祖籍为台湾者占20%。韩国华侨华人,虽90%以上祖籍为山东,但各家各户几乎均与台湾岛内有着血缘、业缘、姻缘等联系。一、日本侨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