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沫  费迅 《理论前沿》2005,(18):17-19
过去之所以对社会主义问题不完全清楚,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正是由于在"两制关系"认识上的种种片面性,才造成了对社会主义的某些教条化、公式化理解和一度空想式的追求,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一再遭遇挫折.敏锐地觉察到并敢于摒弃以往在"两制关系"认识上的片面性,是邓小平创新的社会主义观与传统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一球两制"的格局下,必须坚持"必然代替"和"必须利用"的对立统一."必然代替"作为一个革命性的命题,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必须利用"作为一个实践性的结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但是,"必须利用"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一定要结合本国实际,批判地利用.其结论"必然代替"是目的,"必须利用"是手段,社会主义要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就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3.
"两个必然"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资本主义灭亡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它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建立的条件和时机已经具备,它一定会成为现实.从历史事实、文本逻辑、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三个方面看,"两个绝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修正和补充之说绝不是马克思恩格的观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异质性和整体性使得社会主义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勇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反映无产者的要求,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他们所设想的和谐社会是根据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是从抽象的人性概念出发,在大力鞭挞资本主义的同时,以不变的、自然的人的天性为准绳来设计未来社会。他们提出的和谐社会思想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是我党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不断创新和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但没有解决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及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改良,使其获得了继续发展;全球化同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国家怎样管理本国的资本主义、怎样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如何有效遏制腐败是改革开放中的重要课题;21世纪的社会主义形态将更加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开辟世界社会主义新纪元注入了强大活力.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主义是以空想的形态出现的。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种转变是依靠两大发现完成的:一是历史唯物论,二是剩余价值学说。建立在两大理论基石上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们证明了“社会主义为什么是可能和必然的”。至于由此而提出的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构想,那还仅仅是一种预测,或者说是一种“科学猜想”。这种“科学猜想”是否是可能的,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则要通过社会的未来发展才能最终加以证明。马克思之后的大多数社会主义者,未能仔细分辨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主要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十月革命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将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胜利的观点,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创举却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难题”,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本文试图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视角审视这一历史难题求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一贯倡导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学术界对具体每种宗教应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探讨很少."伊儒相通"在历史上对伊斯兰教适应中国社会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向21世纪、继续阐扬"伊儒相通",是伊斯兰教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最早由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但“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与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这种对实践问题的考察,决不是孤立进行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不仅在横向上将其建立在以剩余价值学说考察资本主义现实状况的基础之上,而且在纵向上对其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论证。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亦即是“具体的人的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前提。人的解放问题可以说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政治要求,却是18世纪的产物,是启蒙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口号。可以这样认为,正是18世纪启蒙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土壤,加上黑格尔的理性思想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构成了马克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以后,民主主义思潮重新活跃起来,他们提出人类的未来不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而是民主主义演变社会主义。要想真正搞清楚这种观点错在哪里,必须首先明确理想信念与幻想信仰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对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评判,着重考察民主主义信仰的三大目标和五项愿望从何而来,结果发现它们都来自五件落后的思想武器,其中三大目标只能有利于创造和普及机器生产力,但不利于创造和普及智能生产力,而其五项愿望则由于受到机器生产力的限制,因此注定成为"欺蒙人民"的幻想。本文在具备了上述理论前提之后,接着通过考察民主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根据资本主义形态的历史寿命和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证明前苏联走上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道路是从"新幻想"跳回"旧幻想"。  相似文献   

12.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初理论形式 ,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但从总体上看 ,它是非科学的社会主义 ,这突出表现在其浪漫主义特征上。它以唯心主义人性论为哲学基础 ,以人文主义的价值批判为惟一方法。非革命性和非人民性成为其社会历史观的本质 ,在道德的层面而非科学的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浪漫而抽象地构思未来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对其的科学超越。现实中有些社会主义学者企图重新拾起被马克思主义克服了的浪漫主义因素来解释社会主义 ,这在理论上当然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psychologist B. F. Skinner created a new utopian illusion. Instead of designing the high-technological utopia which used to be popula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 F. Skinner described an experimental community in his novel Walden Two. Walden Two embraces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behavior of humans is determined by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that behavioral engineering which systematically alter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can shape and reinforce human behavior, generating a utopia. Walden Two answers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put forward by the anti-utopian novels such as Brave New World, Anthem, and The Clockwork Orange. It is considered to have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topian ideal of the 20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4.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就要把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发展过程的“长期性”统一起来;就要把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与它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统一起来;就要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历史结局的“趋向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揭示了的客观真理。进入新世纪,我们依据江泽民同志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的论述,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发展原因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分析问题。从社会基本制度、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层次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着根本区别;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层次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一定的联系;从影响层次上看,资本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和危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曲折,是社会主义螺旋式前进的一个插曲;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变化,无非是把"两个必然"实现的进程推进了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科学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回顾和掌握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科学审视并深刻理解当代中国问题。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境遇,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中国问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指导中国实践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问题;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冲击问题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关系问题。回顾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理清这些问题,才能始终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问题。邓小平尤其是他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南方谈话”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把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作为改革开放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的标准”,强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它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创新之处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明确地区分开来,把资本主义也区分为制度层面和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的层面,使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所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但资本主义国家又不能不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往来或合作,两类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关系;从历史实践看,两类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基本状态是斗争、合作与竞争;从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具有长期共存的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