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亚贝 《两岸关系》2001,(8):10-12
“这必须感谢阿扁”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书店里“移民”上海的书畅销,高雄还出现培训讲上海话的学习班。在此之前,台湾有一项民调称,台湾有26%的居民打算移居,首选地点是历来保持领先的美国、加拿大,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中国大陆也被首次选为顺位第三的目的地,占打算移居的8.7%。而在台湾人最想移居的10大城市中,上海首度名列第4名。一些台湾居民在回答他们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时表示,上海的物价比台北便宜,生活条件也不错,他们愿意在上海购房。据在上海投资经营的一家台湾房地产中间商称,自去年“5·20”台湾新领导人上台以来,台湾人前往上海置产的比例大幅上升,就人数来说,几  相似文献   

2.
朱余生 《两岸关系》2008,(10):40-41
王国达1959年出生在台湾,1989年开始到大陆寻找商机。1992年底他在上海七宝镇开创力国针织有限公司,从事袜子生产,至今已15个年头。“我的祖先从大陆移居到台湾已经是第8代了。1992年我从台湾移居到七宝镇,从我算起我是第一代……”回忆这段经历,王国达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3.
1995年8月,根据邹平与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达成的文化交流协议,县里选派杨学平、于孝水两人赴美国留学。他们留学的地点是坐落在夏威夷州首府——火鲁奴奴市的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选修“国际贸易与翻译”,学期是一年。在与同班的台湾学友交流中,杨学平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张学良先生已于1992年从台湾移居到夏威夷。一对从台湾移居到夏威夷的留学生夫妇告诉杨学平说:张学良夫妇就住在夏威夷的瓦胡岛上(即火  相似文献   

4.
住在上海     
移居上海 “去上海投资,到上海发展,在上海安家”,成了风靡台湾的一种时尚。台湾人喜欢上海,是一种浸染在回忆,以及对张爱玲和白先勇的小说的喜爱。台湾人对上海有着天然的亲近,一见如故,于是,索性就住了下来。从前,来上海常住的台湾人,大多是先住宾馆,然后租房,最  相似文献   

5.
19世纪50年代少量华侨从秘鲁南下智利北部并受雇于私人庄园,开启了智利的华侨史。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华侨到智利北部的伊基克开发硝石,伊基克遂逐渐成为智利华侨第一个密集聚居区。1884年太平洋战争前后,不少秘鲁华侨成为智利的“自由华工”。20世纪开始到30年代,华侨移居智利常态化,人数增长较快。华侨不再全属于打工者阶层,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分布在不同领域的华商,但多数人没有加入智利国籍。1930年前后中国与智利关于华侨问题的交涉,为华侨争取到了较多移居智利的机会。30年代智利发生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华侨从智利北部沿途南迁,部分到达圣地亚哥,并在这里形成了另一个华侨密集聚居区。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从中国入境智利的华侨越来越少,50年代到70年代只有零星华侨移居智利。多数旅智华侨在此期间加入了智利国籍并逐渐融入智利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6.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秦汉,盛于唐代,遂成中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大约在两宋时代,随着福建先民移居台湾,饮茶习俗遂传入台湾。明末清初(17世纪上叶),福建、广东移民大量入台时,饮茶风俗已在台湾流传。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饮茶尚在台湾成为潮流,饮茶也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升华为富含化气息的品饮艺术。而要享受这“人淡如菊”般的品饮意境,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茶艺馆。  相似文献   

7.
2003年,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台湾岛内的“上海热”热度不减,许多台商看好上海的投资环境,举家迁徙,移居上海。据有关部门披露,目前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居住和生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半淞园地区,有一座紧靠着黄浦江的银锚大厦,来自台湾的王耀锟、王黄束爱夫妇就生活在这幢楼里。王耀锟夫妇自诩是“全迁户”,他们已把台湾的企业和一家老小全部搬来上海,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17人生活在一起,称得上是一个大家庭,现在祖孙三代不仅很快适应了上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并且已经喜欢上了这里。生活方便乐趣多当台湾同胞在上海住得安适,吃得舒心,表明他们至少已在物质层面上渗入了这座城市。王耀锟、王黄束爱夫妇是1990年来上海的,王耀锟先生在台湾当过音乐老师喜欢弹钢琴,王黄束爱女士从事服饰设计40多年,他们在上海…  相似文献   

9.
姚同发 《黄埔》2007,(4):54-57
连横先生的《台湾通史》说:“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李亦园先生更具体地指出:“目前所知,第一批从中国大陆迁到台湾的移民,是所谓‘长滨文化’的主人,他们从中国大陆南方迂到台湾的年代约在距今五万年前,或甚而更早的时代。……第二批从大陆前来台湾的移民是大部分现代高山族(俗称山胞)的祖先,他们迁移的年代颇有差异,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0.
鲁秀珍是一位地道的东北人。1999年退休后,随丈夫王观泉先生移居上海,成了一位“新上海人”。由于他们的独生女儿定居在美国,故而,他们二老也成了一对典型的“空巢老人”。因为地域、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鲁秀珍更有一种双份的孤寂。 然而,她得到了上海人的关怀。她先后被吸收参加了华阳侨联的英语班,还当了十来年的班长,之后,又参加了英语唱歌组,更是与上海人打成了一片,增进了友谊,消除了孤寂……她满怀感恩之情,为本刊记下了她心中的“暖巢”。  相似文献   

11.
树仁 《两岸关系》2002,(1):38-39
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秦汉,盛于唐代,遂成中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大约在两宋时代,随着福建先民移居台湾,饮茶习俗遂传入台湾。明末清初(17世纪上叶),福建、广东移民大量入台时,饮茶风俗已在台湾流传。到了20世纪70、80年代,饮茶风尚在台湾成为潮流,饮茶也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升华为富含文化气息的品饮艺术。  相似文献   

12.
“台湾好礼参访团”一行32人于11月5日至20日在北京、上海、厦门三地参展参访。由台湾16个单位、13个县、乡的代表组成的参访团此行主要目的是推荐40余种农产品参加在北京农展馆举办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台湾好礼”展台设计独特,台湾特色的展品在展会上受到特别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临“台湾好礼”展区与参展人员共品台湾茶时,称赞“台湾茶就是好喝”;到“台湾好礼团”接洽的客商络绎不绝,团员对此非常满意。在京期间,参访团还拜会了农业部,参观了北京农科院及所属蔬菜基地、农业推广中心和韩村河、马连道茶…  相似文献   

13.
有“台湾豫剧开山祖师”、“台湾豫剧皇太后”和“国宝级艺术大师”之称的张岫云女土领衔的台湾豫剧团一行40人,于1998年10月14日至25日到河南举行寻根演出。他们此次共带了《杨金花》,《三打陶三春》、《大祭椿》、《红娘》、《花木兰》五个折子戏。10月15日晚,在郑州首场演出《杨金花》,由69岁高龄的张岫云饰演佘太君,风采依旧,宝刀未老。“豫剧皇后”46岁的王海玲扮演的杨金花俊朗机智,武功过人。他们的精彩演出受到了家乡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在演出的剧场外出现了许多豫剧戏迷等待退票的场面。 目前,豫剧在台湾已成为继京剧之后的第二大剧种,倍受台湾各界40多万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人的分布和成就格非中国人移居海外历史悠久,但“华侨”一词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侨”字意为旅居、客寓,“华侨”即专指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宣统元年,清朝政府颁布了血统主义的国籍法,规定凡父亲或母亲为中国人者,不论出生在哪里,都是中国人。1929年...  相似文献   

15.
陈小兵 《台声》2014,(4):76-77
<正>2013年10月,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落成。广场为纪念上世纪50年代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事业牺牲于台湾的大批隐蔽战线无名英雄而建。50年代初,台湾岛内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地下党员被捕遇害。这些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12月中旬,媒体报道纪念广场落成开放的消息后,在台湾岛内及海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多位岛内及早已移居海外的"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者及遗  相似文献   

16.
作为移居上海太太俱乐部的上一任会长、现任的荣誉会长,石明玉除了投资广告公司、在医疗集团担任品牌策划总监,还有太多太多的工作等着她去忙碌。那么,这位在上世纪90年代末来自台湾台中的才女,现在在大陆的个人生活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17.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台湾现代水墨画展”于8月14日至23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有楚戈、李锡奇、洪根深、袁金塔、李振明、刘国兴、李重重7位台湾现代画家的89幅作品参展,他们的画作代表了台湾近40年来老中青三代人在中国画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风格与面貌。50年代中期,五月画会与东方画会相继成立,掀起了台湾的现代艺术运动。60年代初,又有部分现代画家有鉴于全盘西化的不可行,同时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发扬有份责任心与使命感,遂又发起“中国画现代化”运动。“中国画现代化”运动在台湾发起之后,影响了东亚…  相似文献   

18.
“去上海投资、到上海发展、在上海安家”已成为当今台湾人的热门话题和一种时尚。10多年来,奔赴上海的台湾人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壮大。由于有了众多台湾女人的不断加入,这个奇妙的“雪球”变得更加色彩靓丽!据有人估计,目前常住上海的台湾女人多达8万至9万人。这些进入大上海的台湾女人几乎每个人身上都闪动着一串故事———爱在上海美在神州名扬中外的自然美国际集团创办人蔡燕萍,在陈香梅女士的热情鼓励下,1992年7月到上海和崇明县签订了一项420万美元的投资意向书,很快成立了上海自然美化妆品有限公司。为提高自然美的知名度,迅速抢占市场…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半淞园地区,有一座紧靠着黄浦江的银锚大厦,来自台湾的王耀锟、王黄束爱夫妇就生活在这幢楼里。王耀锟夫妇自称是“全迁户”,他们已把台湾的企业和一家老小全部搬来上海,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17人生活在一起,称得上是一个大家庭,现在祖孙三代不仅很快适应了上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并且已经喜欢上了这里。  相似文献   

20.
澳门与台湾     
<正> 回归前澳门与台湾关系台澳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这一期间,葡萄牙与“中华民国”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中华民国”政府在澳门设立了“中华民国外交部驻澳门专员办事处”。台湾在澳门的政治活动较猖獗。1957年后,澳葡政府在我中央政府的压力下,禁止澳门右派团体在每年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