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论视野》2021,260(10):94-98
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格局",学术界分别从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优势与制约、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许海娇 《学理论》2023,(1):81-8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完整表述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该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大历史性转变:一是由“内循环”主体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初步跨越阶段;二是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与实施“扩大内需”相结合阶段;三是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向构建“国内大循环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阶段。该理论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适应了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指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主体,强调了在新阶段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强科技创新为统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4.
经济发展格局是社会再生产实现形式和空间结构的外在表现,受制于社会再生产一般规律、国家比较优势和国家间战略博弈。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调整市场和资源利用重心与方式,再造内需主导、创新驱动和高水平开放的再生产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建构国内统一市场、扩大内需,发展内生型再生产;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内涵型再生产;深化内需导向和创新导向型开放,发展开放型再生产。  相似文献   

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动力转化机制、环境优化机制和空间重构机制助力乡村振兴,但由于乡村自身的承载能力不足、治理体系较为落后,再加上相对贫困问题开始凸显,导致这些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为更好地发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应对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该主要以提升乡村资源承载能力、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机制等方式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美贸易战以及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事关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综合竞争力提高以及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长期工程,是中央反复多次提出的发展要求。当前,为了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打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构建健全的法律环境,吸引全球优质资本来我国投资,以巩固并提升我国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张楠  刘慧 《理论探讨》2022,(1):152-158
海洋时代世界各国间经贸往来以海洋航线为主要通道,内陆城市由于不具备天然海港条件,在国际物流及货物贸易方面显得力不从心。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迭代加速,经济发展变数陡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使这种变数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更加凸显。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应对全球经济外部冲击的破题之道,也是破解海洋时代贸易理念禁锢实施内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项与时代要求。当下,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产业生态、陆港物流体系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双循环机制不畅问题掣肘着我国内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在有限全球化时代,应推动城市更新撬动内需空间,提升内陆城市内循环规模与质量;调整产业生态拓展产业空间,提升内陆城市双循环广度与深度;共建泛欧泛亚陆港枢纽,构筑内陆城市外循环新高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经济循环思想的要义包括:经济循环的实现过程是各种职能资本连续并列运行和接续转化,兼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国内循环畅通的实现条件是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实现机制是技术进步下按比例生产和劳资收入并行增长;国际循环能补强国内循环,又受制于国内循环与国际生产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重塑高水平畅通、自主和开放的经济循环体系,合理运用和创新发展马克思经济循环思想;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强化自主创新、优化宏观调控和提高劳动者报酬;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国际循环变革,实现国内循环融入又不依附国际循环、国际循环依托又促进国内循环。  相似文献   

9.
姜玉砚 《理论探索》2021,(1):101-107
“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是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复杂经济形势下提出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在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过程中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供需错位、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和短板。因此,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区域不平衡和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相关配套政策;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升级供应链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之间和内部的合理化和优化;完善和加强制度保障,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体系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物流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其重中之重也在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着眼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背景,在阐释物流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建设现代物流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杜丹宁 《求知》2022,(1):46-48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政治论断,成为我们党面向新发展阶段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的基本理论前提。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十四五规划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理论视野》2021,(3):49-5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内涵是"独立自主、高水平开放"。独立自主的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和基础,体现以我为主、自立自强。立足国内经济循环,补齐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推动国际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我国要通过国内"自转"推动国际"公转",通过中国经济"体内"循环推动全球经济"体外"循环,这种循环模式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要求制造业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若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当前,我国正值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要立足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引领建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先进制造业,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增长点。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核心要义是自主创新,要从产业扶持政策、产权制度改革、对外投资并购等方面促进制造业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14.
朱福林 《理论探索》2022,(4):108-114
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当前中国服务贸易仍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高质量发展面临多种制约与挑战,主要有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不强,服务业开放水平仍无法有效支持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动力机制受阻,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阻碍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治理水平不高导致服务贸易数字化水平偏低,全球服务贸易多边谈判进展不力等。推动我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定大力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开放,其次要全面深化国内服务业结构性改革为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最后要优化与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7)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结合哈尔滨发展实际贯彻落实,提出哈尔滨城市未来发展模式和策略,加快构建哈尔滨新发展格局,实现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相似文献   

16.
17.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不仅是我国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还是我国促进高质量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主动选择,更是我国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在要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需求侧管理面临缺乏顶层设计、消费需求难以有效启动、投资需求持续增长乏力、外贸需求波动风险加大困境。从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协调的角度出发,进行需求侧管理的顶层设计;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反垄断切入,启动国内消费需求;以加强新基建和发展数字经济为重点,助力投资需求;以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稳定外贸需求。  相似文献   

18.
唐家龙 《求知》2021,(1):32-3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国际国内风起云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作出的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探索世界创新的演变轨迹,创新范式经历了从线性到体系到如今呈现的生态系统3.0的迭代。构建良好的生态创新系统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必要前提。在我国,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集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共享性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引领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创新型省份的湖南更应以新发展理念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引领支撑“三高四新”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20.
乔榛 《理论探讨》2024,(1):136-143
构建新发展格局须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点上,尤其是扩大消费。如何扩大消费?这不仅是一个现实挑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生产是消费的基础,分配是消费的前提,从生产和分配的角度去扩大消费是一个基本思路,但是,当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和人们储蓄快速攀升的情况时,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消费行为。人们在取得一定收入的情况下消费多少和消费什么,与消费行为有密切的关系。消费行为是人们行为中一个基本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规律性演进,体现为消费的个体生存和群体延续的统一、到消费的个体性凸显和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再到消费理性化倾向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需求随之也发生变化,形成消费行为影响消费需求的特殊机制。要充分理解这一机制,找到扩大消费的新路径和有效配套的消费政策,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消费潜力,拓展消费空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