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权威观肇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并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这种权威观认为权威是客观存在的、理性自觉的结果,是在自下而上的承认中树立起来的集体智慧。现代权威观的实践形态具有如下特征:理性的精神特质;以统一性、一致性、共同性为其合理内核;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具有适宜的民族形式。建构这样一种实践形态,必须遵循如下原则:民族性与世界历史意识相契合;治道与政道并举;政治权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政治权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该文从政治权威的社会经济基础、伦理基础、载体、生成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勾画出现代权威观的中国模式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是秦汉政治社会转型时期十分重要的思想著作,其中的“忧乐观”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淮南子》的“忧乐观”具有强烈的政治忧患意识和警醒意识,有助于政治个体实现趋利避祸、远害得益的政治目的;“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淮南子》的“忧乐观”具有显著的政治调控意识和政治人格塑造意识,十分关注政治个体的心理变化;“失本则乱,得本则治”,《淮南子》的“忧乐观”具有深刻的政治批判意识和求“治”意识,试图化解各种政治发展中的危机和困境。这些重要的政治理念充实与丰富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建设,对广大党员干部提高廉政意识和廉政实践的有效性具有十分积极的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整体国家观念肇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西方人观察政治的立足点发生了重要转移,但整体国家观念并没有失去生命力,而是逐渐融入了世界国家概念之中.近代德国政治哲学则突破了个人主义国家观的樊篱,促使整体主义国家观念的回归.从古希腊到近代德国的整体国家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认同、文化和制度三个向度有机统一。从认同向度来看,在王朝国家形态,民族认同初见端倪,在民族国家形态,国家认同兼具两性;从文化向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理念、“超越”的特质;从制度向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制度保障蕴含历史包容性与理论引导性相统一、主体指向力与中心凝聚力相促进、整体国家观与个体民族观相融合、中央积极性与地方积极性相协同的特性与优势,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5.
西方宪政民主的理论来源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督教文化,二是近代自然法学派的权利政治观。具体而言,则包括四个方面:源自基督教罪感文化的人性幽暗意识,基督教二元政治观,自然法学说和契约论思想。由基督教的罪感文化和人性幽暗意识衍生出了权力悲观主义和制度设防理念;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基因经过多次嬗变导出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社会与国家的二元界分;自然法学说蕴含着自然权利的思想,并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评判现实政治法律制度正当性的正义体系;契约论则满足了人们关于政府来源合法性的道德追问,提出了国家产生于契约,政府权力应当分立并相互制约的思想。通过梳理上述四个要素与宪政民主的关系,意在说明,西方宪政民主是建立在西方特殊的政治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6.
应以历史文化、政治体制和执政理念认同为前提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认同,宗教信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历史文化认同需要破解的一个核心问题,政治体制认同必须明确在民主、国家形式以及社会与法的相容性等问题上的原则,执政理念认同的难点在于执政党如何有效回应当今社会的多元政治观,实现人们对于政治的回归,统一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认同既是新社会空间的构建过程,又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  相似文献   

7.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首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也是检验共产党人政治信仰是否坚定、政治导向是否正确、政治能力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权威观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思想生成发展的理论渊源。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政治优势和宝贵历史经验。新时代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强化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强化政治引领,确保认同意识在党员心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8.
李尹蒂 《理论导刊》2020,(6):113-117
20世纪中叶以后,"又红又专"是一个有着厚重思想内涵的时代命题。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共领导层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规划的整体思考,是一项既关乎全局又立足根基的呼吁。"红"与"专"是其中的重要概念,本意指政治与业务的统一。在新的解读下,红专思想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建理论探索的方向。"又红又专"是融红色革命精神、无产阶级世界观、集体主义、群众路线、政治意识、马克思主义教育等概念为一体的综合性话语体系,其历史叙述被赋予高度的政治色彩,塑造了新的国家形象,建构与强化人们对整个国家的政治认同,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4)
中国是一个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多民族国家,而中国文化又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自古就从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中,凝聚出了蕴含着丰富政治稳定思想的政治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处于矛盾凸显区和多发期,需要我们寻找到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的政治稳定观,从而成为维护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是人们关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观点,它本质上是一种问题观,反映的是主体如何"观"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理论需要、历史需要和现实需要。要从唯物史观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去理解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它是实践第一的通俗表达,是坚持顶层设计的内在要求,是深刻的解放思想和深刻的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0)
在马克思主义"四观"课程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应紧扣教材体系,在教学中建立多层次的问题体系,进行问题解析式教学。将统一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问题"体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四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1843~1844年间是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初步确立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的革命观,实现了政治革命观向社会革命观的初步转变.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其社会革命观生成的逻辑起点,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明确了市民社会在社会批判中的基础地位.马克思对“政治革命”限度的揭示是其社会革命观生成的中介,阐明了政治解放只是形式的解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论析了超越政治解放的历史主体、主体所承载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革命道路,并通过辨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整体上对社会革命的合理性做了进一步论证,标志着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加民族政治观都承认了民族平等原则和民族权利保护原则。但作为两个基于不同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国家,在民族政治观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侧重于从历史文化环境和内在结构关系上对两国民族政治观的不同进行了分析。提出两国民族政治观各代表了自己的民族或国家文化特点,各对自己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党与国家是两个不同概念和主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赋予党内政治文化国家治理功能。党内政治文化蕴含的人民中心意识、民主意识、纪律意识和党章意识,实际上已转化为国家治理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民主治理理念、依法治理理念。党的理想信念决定国家治理体系的性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党内政治文化凝结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党内政治文化涵养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切实执行制度和从实际出发等行为文化,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公民意识是一种以权利与义务为统一体的意识观念结构体系,它彰显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以人的解放与自由为其伦理精神,是人的主体性在每个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折射与反映,它在政治观念形态中的集中体现与根本要求就是“以人为本”的政治观,而这种政治观也正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将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的合法性前提、核心理念、价值导向及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冯卫国 《理论探索》2017,(5):109-114
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反恐斗争具有重要导向意义。新形势下恐怖活动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与动向,反恐斗争面临新挑战。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应从国家安全整体战略的高度,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来思考和设计反恐对策。应确立综合反恐观、法治反恐观、常态反恐观、全民反恐观及全域反恐观,这是治理恐怖主义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编写《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是为了在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开拓一个新的领域:着重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史.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是以批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为基本理论形成的政治思想、学说,因此,其研究对象和范围不能仅停留在一般政治学的定义和概念上,而要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出发,来确定其基本内容和重点:革命观、阶级观、国家观、民主观、政党观以及国际主义等六个方面,其中以国家和革命学说为核心,这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政治学说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的认识。以下,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对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发展线索作一个大体概括。  相似文献   

18.
正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是弘扬优良作风、加强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把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增强政治意识,要求把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有了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复兴的产生并繁荣于古希腊时期的中庸理念,体现在它的自由观、个人观、公正观、国家观等思想当中,并且有着其理论和历史的必然性.同时,这种现象也对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震  侯颖 《理论导刊》2012,(2):51-53
民族国家意识是中国现代体育民族性生发的根源和基点,体育的民族性与体育的政治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育的民族国家意识是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而政治发展所维护的民族国家利益的事实则进一步加强了体育的民族国家意识。当代中国政治与体育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