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5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举行了高级首脑会晤,双方就两国关系问题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这次历史性会晤,标志着中苏两国在经历了长达30年的敌对和隔阂之后,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同时中苏两党的关系也随之正常化。两国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走到了一个新起点。今年4月下旬,李鹏总理应邀对苏联进行回访。当此之际,概括回顾两国过去所走过的一段曲折历程,分析其变化情况,并对今后发展的前景作些展望,这不仅对珍惜和维护已经取得的成果,而且对将来中苏关系的更进一步的开展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不同的理论框架(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结构现实主义、认知心理学、国内政治和认同等)出发,以《中苏关系史纲》提供的素材和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内最近解密的省级档案等史料,对中苏分裂等核心问题进行理论性的探讨。本文尝试从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审视中苏关系,以期促进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史的富有成果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反共政客叶青,是中国共产党臭名昭著的叛徒,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理论家。他的起家的资本,就是鼓吹和泡制蒋介石的法西斯主义。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武汉失守后,随着蒋介石集团政治上越来越反动,国民党一伙反动文人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通过办刊物、撰写文章、出版小册子、讲演和讲课公开鼓吹蒋介石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主义。在这期间政治思想战线上使这种反动理论的鼓吹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其中危害性最大最突出是叶青的所谓三民主义。从1937年10月起到1943年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反动小册子遭到中国共产党有力批驳、并且改变反革命策略玩弄"和平解决"时,叶青始终赤裸裸地篡改历史,编造反动理论,大肆鼓吹法西斯主义,并且直接参加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拚命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其罪恶目的是维护和强化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苏联形成并确立的斯大林模式 ,既是一种高度集权、政治驱动的“赶超型”发展模式 ,又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政治意识形态 ,同时还是一种强调与资本主义社会对立、对抗的外交体制。新中国自毛泽东宣布“一边倒”外交政策并与斯大林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开始 ,斯大林模式对中苏两国关系的演进有着主导性影响。文章从斯大林模式角度 ,分析中苏两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上、政治意识形态上、对外———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政策上的一致与歧异 ,进而如何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喜子 《法制博览》2010,(19):4-4
公元1129年,已经做了一年多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得到调任湖州知府的命令,正在他办理交接手续的时候,一位姓李的下属带来紧急情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阴谋叛乱。  相似文献   

6.
唐山 《南风窗》2014,(14):96-96
<正>表面看,史学家杨天石先生新推出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第三辑是由13篇论文组成,彼此相对独立,然而,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它们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碎片化时代,历史研究亦难免俗,随着细节考证日渐繁琐,一切整体性解释都  相似文献   

7.
随着满清末年(20世纪初)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传人,起初推行“文明结婚”成为风气;到民国初期(20年代)婚纱花冠首次在我国亮相。留学归来的一代新人,选择在礼堂或教堂举办婚礼:新娘披婚纱,戴花冠,白色手套,手捧红玫瑰;新郎打领结,穿西装礼服;代替花轿的是缀满鲜花的小汽车,新人由亲朋好友簇拥着,多气派!  相似文献   

8.
马祥林 《法制博览》2011,(15):39-41
“毛泽东是台湾最好的代言人”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美国积极奉行“台湾独立”政策,并于1954年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一系列事件震动了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美国干涉我国内政的意图已非常明显,美国到底要介入到什么程度,《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多大?毛泽东决心对金门实施炮击,以便在实战中摸一摸美国的“战略底牌”。  相似文献   

9.
川人对于抗战有着特殊的感情。抗战期间,30万川军出川抗日,300万四川壮丁充实前线各部队,牺牲64万余人,均为全国之冠。有人说抗战胜利,川人实是顶天之柱。半个多世纪之后,又一位川人用他独特的方式为川人的抗战情节写下了一个绝佳的注脚。  相似文献   

10.
自甲午战争后,台湾问题始入中俄关系视野,在新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中更存在着明显的"台湾因素".在苏联存在的69年内,苏联政府始终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但是在利用"台湾因素"方面却几欲诡诈,为已所用.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05,(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实施南进战略,投入4个师团(约10万人),在250架作战飞机支援下,分三路进攻缅甸,企图切断滇缅公路,阻断英、美对华军事援助,由缅甸入侵云南。当时,英军在欧洲战场接连失利,驻亚洲军事力量薄弱,在缅英军只有两个师团兵力,无力阻挡日军进攻。1942年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驻缅英军请求,中国政府以第5、6、66三个军10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军作战。  相似文献   

12.
师永刚 《法制博览》2011,(13):72-73
兵家蒋介石自负为一代名将,并亲自颁发“特级上将”。在蒋介石的战史里,其前半生大约攻无不克者多,其后半生则战无不败者多。至有“曼大胜战,三大败战”之称。近日,《蒋介石:1887~1975))(上)出版,我们摘录其中涉及蒋介石战史部分发表,以使读者能了解蒋介石之战绩。蒋介石三大胜战蒋介石自黄埔练军起,到名义上一统中国,历时数年。其间大小百余仗,胜者居多。国民党史有称东征、北伐、抗日为其三大战功。  相似文献   

13.
木易 《法制博览》2010,(15):76-77
1953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六十七岁的生日。蒋介石一生喜欢人奉承、吹捧,更喜欢人们把他当作神。他逃到台湾后,虽系败军之将,仍用其权力,将自己弄成了“神”。每逢生日,均要台湾人民为他庆寿、祝寿。台湾各机关、团体、学校、军队在这一天均要张灯结彩,开会庆祝,大中城市的各街道还要张贴很多祝寿、庆寿的红绿标语,国民党控制的报纸、杂志,还要发表祝寿社论。台湾人民不知,1953年,就在他们对蒋介石的一片祝贺声中,国民党及蒋介石极其残忍地迫使他们的“元老”吴稚晖提前一天结束了生命。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法制博览》2011,(8):32-34
陈布雷年轻时,以“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的如椽之笔,横扫千军如卷席;中年后步人政坛,成为蒋介石的“文胆”和谋士;但是,抗战胜利,内战爆发,他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不堪忧伤不已,悲愤交加,只能走向悲剧的结局。本书依据新发现的几十本陈布雷日记,对他的死因作了深入、全面的解读,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法制博览》2010,(17):58-59
“认识你,汉卿真是三生有幸”1925年6月14日,黄浦江上暴雨如注。这一天,东北军陆军中将兼东路军总司令张学良,率3个加强旅,沿津浦路经南京首次抵达上海,奉命调停因“五卅惨案”而激起的中外冲突。  相似文献   

16.
丁学良 《南风窗》2011,(15):96-96
蒋介石幸好没有成为老愤青,而是在关键的问题上保持了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如果蒋介石跨出那半步,今天就与汪精卫站在一起了。今日的愤青们,可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7.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7):79-79
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也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相似文献   

18.
资源委员会与光复初期的台湾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纯 《台湾研究》2002,(3):76-82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台湾不但成为日本陆海空三军南进补给线的中继站,而且是重要的军需生产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国空军曾对台湾实施战略轰炸,许多工矿企业损失惨重。加之战后绝大多数在台的日籍员工随日俘日侨一并遣返回国,到光复初期,台湾很多企业已大量减产或被迫停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办台湾工矿事业以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台湾即成为全国“复工情形最良好者”。笔者在查阅  相似文献   

19.
1949年,蒋介石兵败大陆,退守台湾,处在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此时,建立不久的李承晚政权也面临美军撤退、国内政局动荡、南北冲突不断的危机。这使战后一直“同舟共济”的蒋介石与李承晚再次联起手来,他们共同强调来自共产主义势力的威胁,策划反共联盟,以促使美国改变对华、对韩政策。而蒋介石则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做文章,用“造势”来加剧紧张局势,欲在南北朝鲜的冲突中寻找挽救台湾的突破口。“造势”成为朝鲜战争前蒋介石与李承晚关系的核心线索,它也与引发朝鲜战争的紧张局势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戈叔亚的滇缅抗战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鸿伟 《南风窗》2010,(8):66-68
对于许多对滇缅抗战历史有兴趣的人而言,戈叔亚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戈叔亚真正有兴趣的不在于填补历史记载上的空白和更正误差,而在于寻找至今活着的人,面对面地听他们谈论对战争的感受,亲自到故战场上用心灵紧贴着烧焦的、渗透了污血的土壤去感受它仍然萦绕的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