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7 毫秒
1.
笑话的思索     
前不久和朋友聊天,听到两则趣闻。其一是某厂有位业余作者第一次发表小说,一位副书记看到后对宣传科长说:“这个人文章写得不错,就是不大老实。为什么要注明‘处女作’,是不是想打妇女的招牌好发表些?要加强教育。”其二是某化工厂一位技术员在笔记本里抄录了居里夫人一段名言,厂长发现后找他谈话:“好啊!你把情书抄到笔记本里,说说,到底是张居里还是李居里?要知道,你是有妇之夫啊!”  相似文献   

2.
苏北 《党政论坛》2004,(12):19-21
“走穴”一词,恐怕只有在我国新版的辞海里才能找得到。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走穴”概念是指影视歌星们跑场子捞外快。而近几年来,另一种“走穴”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就是被老百姓痛斥为官场“怪胎”的政府官员“走穴”。由于这种走穴被罩上耀眼的“光环”和披着合法的外皮,  相似文献   

3.
刺耳话、牢骚话、过头话是不 少领导干部极为反感的表达 方式。孰不知,这“三种话”往往就是问题的根源、矛盾的症结。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听“三种话”,从中发现了解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改进工作。一要从“刺耳话”里找问题。对讲“刺耳话”的同志,不要冷眼  相似文献   

4.
我这个科班出身的京剧演员参加拍电视剧,是破天荒头一遭。记得一开始,林汝为导演找我面谈,我一个劲儿地推托,总是说:“不成,不成啊!您还是找别人吧!”没想到林导演还真有拧劲儿,说什么“我要找北京味儿浓的演员,你就象韵梅”。实在拗不过,我只好答应:“试试看吧。” 能够到电视荧屏上向千千万万观众显一显身  相似文献   

5.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有化运动,英、美、法、意、日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的一些“福利主义”国家都纷纷建立起了国有企业,揭开了东西方两大阵营所谓的“趋同”序幕。但由于资本主义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财政不胜负担,到了70年代中期,英国保守党又制定了实行私有化的纲领,这样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便又揭开了非国有化——私有化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巩固农村政权的骨干,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在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干部不找群众”、“群众也不找干部”的“两不找”现象。不少农村基层干部上班无事可干,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闲得发慌,有的甚至长时间外出,平时找不到人影,到发工资时才能见上一面。目前,农村干部真的不需要找群众、群众也不需要找干部吗?  相似文献   

7.
刘英 《瞭望》1986,(43)
脱险 过了草地,我们有吃有喝,体力也逐渐恢复。在巴西一带正等待着左路军北上的消息,一天半夜三更,突然凯丰来喊:“起来,起来!马上出发!”大家问:“出什么事啦?”“到哪儿去啊!”凯丰说:“都不要问,快走!”我们中央三队很快集合起来。凯丰又对大家说:“不要出声,不打火把,一个跟着一个,跟我走!”一口气急行军十来里路,过了一个山口,才停下来喘口气。  相似文献   

8.
自1995年起,我区以课题调研方式组织中心组学习,由此找到了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形式。我们督促各级干部从实践中找课题,从工作大局中找课题,从自己身边找课题,策划、设计成各有特点的学习调研计划,边读《邓小平文选》、边学习,边调查,边研究,边实干。我们还运用社会的智力资源,引进“头脑”,形成专家指导、课题评选、检查督促、责任考核的四方面运行机制,改变了过去学习“空对空”、“会里会外两张皮”的现象,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开始尝到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甜头。一、联系改革、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何申 《党政论坛》2009,(10):55-55
“不折腾”的反面是折腾。折,折跟头。再加个腾(空),就是不仅折跟头,还要往高里折。这能耐若使在体操啊跳水啊等项目里,还行,但比赛时也有规则限制,不能想怎么折就怎么折。折出界折得大头着地后背入水都扣分,弄不好还把自己伤着。要是一跟斗折到观众席上把观众砸了,那麻烦可就大了。  相似文献   

10.
牢记党的宗旨奉献爱民之心———福建省领导干部“当公仆、办实事”活动纪实●刘仙鹏罗增桂谢济光章丽婕陈崇龙“哗啦啦……”福建省政和县横坑头村家家户户响起了自来水声,一位老大娘任水花洒满脸,她激动地说,干部办了件大好事啊!我们不用再往返几里路挑水吃了。该县...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总统柯立芝有一位女秘书,人虽长得漂亮,但工作中却经常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立刻赞她:“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柯立芝的评价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又说:“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的打扮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处理上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事后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啊。”好一个精妙的比喻啊,我们姑且称之…  相似文献   

12.
陈红芹 《学理论》2010,(20):194-196
浚县方言中的助词“咾”是浚县方言中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词,既可以出现在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句尾。出现的位置不同,意义和用法也不同。浚县方言中的助词“啦”总位于句尾,跟表示情况实现的体貌助词“了”位置相同,可以认定“啦”是“了”、“啊”的合音,有很强的凝固性。“啦”还具有完句的功能,这跟它是“了”、“啊”的合音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和学说,早已随着它的诞生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传遍全世界,但“马克思主义”提法是怎样提出,何时提出的,却经历了一个从贬义词到褒义词的曲折过程。今天,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提法是在马克思去世后开始使用和传播的。而此前,“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却是由马克思的“敌人”最早提出与使用的。最早使用“马克思主义”提法是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国际工人协会发生内部冲突,马克思在协会里的对手,法国社会党人中的一部分反对派,以巴枯宁为首组成“反权威派”,为了反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影响,别有用心地造出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的贫困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历史现象。我国长时期停滞于农业社会,城市和现代工业均不发达,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而农业生产力又十分落后,加上自然灾害和战乱的频繁发生,官府和地主豪绅的敲诈盘剥,使得亿万农民千百年来饱尝了贫困的煎熬。从公元前一世纪到1911年,我国有记录的饥荒就有1828次。本世纪上半叶,有关我国农村因饥荒而饿死人的记录更是不计其数。1918年,国际救灾委员会估  相似文献   

15.
一个全民性的募捐活动正在中国展开。素有扶危济困美德的中国人民关切着旱灾和饥荒严重的非洲。 中国卫生部和红十字会联合代表团曾于今年年初慰问了埃塞俄比亚,目睹了当地的极其悲惨的灾情。无数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的人们挤在救济站的帐篷里,饥肠辘辘,有的人无声无息地死去。非洲正在经历的这场被称为“本世纪以来最大的灾难”的饥荒,引起中国人民和政府深切的同情。今年四月,国务院批准了外交部、经贸部、财政部提出的报  相似文献   

16.
一切仿佛都是顺理成章地发生的。当物质生产部门的改革为彻底打破“企业办社会”模式,竭尽全力“剥离”所有生活服务性“拖累”以使企业变得“纯粹”时,“精神生产”——科学、文化、教育、艺术、新闻、出版诸事业单位在十数年的改革中却逆向走了一条全面力、“三产”的路——小单位少则几家公司几个“实体”,没办实体的也至少有几个创收项目,而有的较大的机构竟办出了几百家公司和实体。一点不夸张地说,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找不到一个依然存在却无创收行为的“精神生产者”了。这种“母生子”式地“生”出“三产”,不言自明地是要一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精神生产者”,学会用自己的“肩”自己的“手”为国家分担“社会”责任——也就是养活他们自己。“圈”中有人士描述此种经历的感受时,几分无奈几分戏谑地说:“真有点儿‘养儿防老’的味道。”  相似文献   

17.
“大便过后不冲水 ,小便过后满地流 ,厕所内外成壁画……” ,这种现象在大学厕所里司空见惯 ,令人费解。早在几年前 ,北京科技大学爱心社的同学们就对此进行过调查 ,为了弄清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是否来自大学生 ,他们曾“潜伏”在厕所里进行跟踪调查 ,事实使大家相信这不仅是一些大学生所作 ,而且是某些研究生和博士生所为。为了改善大学校园里这种有违公共道德的现象 ,他们曾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 ,希望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建设文明健康的厕所文化。然而 ,状况并未得到多大改观。2 0 0 0年 9月 ,随着日本美化协会的来访 ,酝酿已久的北京…  相似文献   

18.
沈河 《各界》2008,(1):19-20
1960年3月12日中午11时许,一个四十来岁的小个男子来到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旁边.找了个地方坐下后,就从包袱里取出了一个折叠着的长圆形状的白色纸灯笼!……  相似文献   

19.
刘晨 《党政论坛》2008,(22):23-23
今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历经波折、饱受争议的民用大型客机项目在干呼万唤声中揭开了“面纱”。 长期以来,民用航空工业未能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从2 0 0 3年起,我国出现一种从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向全国蔓延的“民工荒”现象。这是长期以来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的必然结果,是民工对不公正待遇说“不”的无奈选择,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立法、政策、执法和教育等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对民工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