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过去30年中,两岸建立互信的主要机制是人际信任,但是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两岸互信的机制将逐渐从人际信任向制度性信任转变。但是制度性信任并非构成对人际信任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与后者完全割裂,这两种互信机制是混融在一起的。两岸双方分别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是两岸制度性信任与人际信任的结合点,也是新时期两岸建立互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针对社会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等现象,受到关注的陌生社会成员间初始信任问题,研究设计社会求助情景实验,尝试探索陌生社会成员间初始信任决策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在初始信任决策中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女性求助者大学生较难做拒绝决策,对男性求助者的信任决策和拒绝决策没有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增加群体认同,控制减低男性刻板印象威胁、建立信任契约与惩罚背叛、安全信任的社会环境等策略,增强大学生社会初始信任感,提升社会的公共信任。  相似文献   

3.
两岸青年的认同问题一直是台湾研究的热点。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塑造青年学生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取向。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美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影响,两岸历史教科书所呈现的美国形象有很大的差异,编撰者甚至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大相径庭的表述,从而造成两岸青年学生对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取向。本文通过对大陆"人教版"和台湾"南一版"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美国"形象的比较,指出其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阐释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信任文化的社会生成——什托姆普卡信任思想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兰学者彼得·什托姆普卡认为,信任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预期信任、反应信任和唤起的信任。给予信任的行为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同时,信任也存在着功能的相对化。另一方面,正是文化规则在共同决定某个社会于某一确定的历史时刻的信任或不信任程度时,扮演了一个强有力的角色,因此,他将信任文化的生成看作是广泛的社会生成的一个范例来加以解释,从而为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苏元元 《前沿》2013,(22):183-184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对某大学“90后”大学生495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类型分布依次为安全型、拒绝型、先占型、恐惧型.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在文理科及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依恋回避在生源地及性别上差异显著,依恋焦虑在是否独生子女及生源地差异显著.(2)人际信任在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及年级上差异显著.(3)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融合,信任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博弈论、认知神经科学从面孔认知的角度,通过运用序贯博弈的信任转移实验,证明了人类对于面部表情的认知差异会显著的影响信任行为的发生.神经元经济学和神经生物学从各自的角度,解释了信任生成的脑神经基础.神经元经济学采用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对信任转移实验中实验者大脑的监测,发现实验者在采取信任决策时,其大脑神经中枢的某一部位被显著地激活.神经生物学通过检测实验者采取信任决策时的生理指标,发现实验者信任行为的出现与脑下垂体后叶分泌的一种荷尔蒙--催产素有明显的关系.而演化生物学、演化心理学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论证了信任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类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产物,具体通过互惠演化形成的一种普遍化的、先天的信任倾向或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政府审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组织认同理论研究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对政府审计人员离职意愿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审计人员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与离职意愿都是负相关关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在组织支持感与离职意愿关系间起到了调节作用,但是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在组织认同与离职意愿关系间没有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政府审计机关加强审计人员情感支持,减少审计人员的离职意愿,留住重要人才。  相似文献   

8.
政治信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学界对政治信任涵义的理解主要有政府信任说、政治体系说、社会信任说、政治机构说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二,学界主要从体制性信任、政治机构与人员信任两条进路对政治信任进行本土化的可操作测量;第三,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呈现出政府信任差序化、政府信任阶层差异化、政治信任U型分布、政治信任流失加剧等核心特征;第四,国内学者解释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路径主要有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个人特征路径以及媒介传播路径;第五,政治信任的高低变化对政治参与行为和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国内学界应从建立系统的政治信任测量框架、注重政治信任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注重政治信任的历史变化分析、注重政治信任的横向比较分析、全面系统研究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性等五个方面实现政治信任测量的精细化,以期深入把握国内民众的政治信任现状,提高实证研究对民众政治信任培育和提升的分析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信任取向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与多元统计分析,发现青少年在网络人际交往中总体上遵循因事而异的信任取向,进而分析了轻信与必要信任对青少年网络活动的三类影响:权宜行为、受害和受益,最后提倡正确看待青少年的网络信任。  相似文献   

10.
构建信任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信任的发生机制、社会建设的理念和现实国情,构建政府范导型信任社会成为我国建设信任社会的理想模式.从社会结构维度、信任要素维度和构成状态维度三个角度探讨政府范导型信任社会的构成状态、内在机制和功能定位,有助于全面把握这一理论模型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