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思睿语     
《求知》2009,(8):1-1
官志毋虚邪,行必正直。——管仲 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我大胆地走着正直的道路,绝不会有损于正义与真理而谄媚和敷衍任何人。——卢梭  相似文献   

2.
深业花园,就像一首凝固的乐章,人与自然在这里体现出一种完美的和谐。在1999年首届中国国际住宅与建设科技展示交易会上,深业花园荣获“居住小区(组团)优秀规划设计小区奖” 和“优秀住宅套(户)型设计奖”;而演绎特区地产新概念——智能化人居这一理念的深业地产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 深业集团(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一湖,也在不断明晰的聚焦中,清华人——特区开拓者——房地产商——21世纪家居新概念缔造者,全方位地展示着深业和清华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3.
帅政 《瞭望》2007,(22)
在清华科技园里,有一尊名为“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的雕塑,作品取材于著名画家李可染教授1986年专门为其老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创作的一幅画作。雕塑表达了宇宙间一个永恒的科学真理——二物(正负)相撞生新态。清华科技园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是我国目前惟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主要特点是企业聚集、核心技术聚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理念是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4.
8月8日,是清华文通信息技术公司周岁诞辰日。这家以汉字输入自动化为宗旨,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我国首家成立的专门推广“863计划”成果的高新技术公司,在其周岁生日,以其“清华文通863多体印刷汉字自动输入系统(清华OCR4.5版本)”和“清华文通图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清华I&T)”两  相似文献   

5.
《瞭望》2002,(51)
每所大学独有的传统和精神气质,笼罩着身处其内的人和物,渗透在传道解惑的每个细节里,烙印在每个学生的人格培养中。对两所国内顶尖的高校而言,北大的力量来源于自信,清华的力量来源于谦虚——  相似文献   

6.
帅文  建华 《瞭望》2007,(19)
一尊象征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巨大雕塑4月26日在清华科技园落成揭幕。这尊雕塑诠释的文化理念,正是百年清华孜孜以求的一种精神映照。清华科技园阳光广场的石碑上这样写着:公元一九八六年,艺术大师李可染教授有感于科学巨匠李政道博士相对性离子  相似文献   

7.
“高分落榜”撞击高考录取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的高考录取,使不少高分(600分以上)考生第一次感受到“落榜”的切肤之痛。在北京,超过600分的理科考生达到了空前的1817人,是去年的1.78倍。其中报考清华的1200多人中,630分以上的就有350人,大大多于清华在当地的招生名额。尽管清华的扩招决定,满足了一部分高分考生的意愿,却仍有相当多的高分考生因报考“失误”而与清华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8.
卢淼 《团结》2010,(1):55-57
来民革中央机关宣传部工作5年.经常能听到一个名字——蔡义江。在宣传部同事的口中,蔡义江似乎拥有许多“头衔”.曾经的宣传部部长、清华客座教授、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红学家”。在我的理解里.凡是带了“家”的.都是那高不可攀地存在。因此。虽然一直对蔡教授很敬仰。却没有机会能切身接触。  相似文献   

9.
李俭 《瞭望》1995,(47)
人与人相处,若不能见贤思齐,而是“东施效颦”,那他绝不会有所进步的;企业之间,如拾人牙慧,甚或把人家抛弃的东西当宝搬,那它也绝不会在竞争中取胜.这些都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然而,恰如前段时间世界大学生辩论会中“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中反方所说,有许多时候,人们不是不“知”,而是受各种因素干扰,“行”起来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异变,表现出“知易行难”.上述所讲不能学人家的缺点,这是幼儿园里就开始灌输的,但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在某些人身上,却表现出极强的“行难”的盲目性——学西方企业里过时的东西,学人家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
1902年12月24日,祖父顾毓琇(注:本文为顾毓琇之孙顾宜凡忆述)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世代书香之家。1915年,13岁的祖父被送往清华学校中等科(注:清华学堂于1912年改称清华学校,至1925年设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就读。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活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去世,大家把他安葬在他亲自创办的清华原子能研究所(后改称新竹清华大学),他的墓地被称为梅园,一年一度,新竹清华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梅"活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老人.  相似文献   

12.
周军 《侨园》2012,(12):64-66
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中,曾经有一所堪称是独一无二的令人高山仰止的丰碑,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神话,它就是1938年至1946年,由当时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为躲避日寇的战火,南渡西迁至云南昆明市而合并组建的一所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是,在昆明出差的我,结束了繁忙的事务之后,决定挤出一段时间,忘却当下世俗的喧嚣,寻访那片圣地——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社会主义前景的新视角胡林辉对21世纪社会主义前途的探讨是一个跨世纪的战略性很强的课题,是当前社会科学界热点课题,更是当代社会主义学科的主课题之一。一、既要承认“两个绝不会”,也要坚信“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和“两个必然”的理论是展望21世纪...  相似文献   

14.
哲思睿语     
《求知》2011,(3):1-1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邹韬奋 必须忍得暂时的痛苦,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张太雷  相似文献   

15.
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其中担任校长31年,在两岸清华人的心目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终身校长”、“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在谈到自己当校长的心得时说:“为政不在言多,顾力行如何耳.” 梅贻琦在执掌清华期间始终坚持勤俭办学、廉洁治校.他初到清华时,便再三强调勤俭.他说,我这样做一则是希望学生保持简朴学风,无纨绔习气;二则是为了节约办学经费.其实,当时的清华庚子赔款相当丰厚,梅贻琦完全可以不用那样做,但是他没有.对于数额巨大的庚款梅贻琦分文不取.相反他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为了节约开支,梅贻琦辞去了司机,自己学开车;辞去厨师,让夫人韩咏华亲自下厨.不但如此,梅贻琦甚至连学校供应他的两吨煤也不要.  相似文献   

16.
金强 《各界》2013,(4):72-74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学子,就被众多学术大家交口称赞为“天才”。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与其甫一见面,就称其为“天才”;钱穆谓其“天才英发”,并对其寄予厚望,“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盛誉“张君为清华近年学术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  相似文献   

17.
游宇明 《各界》2010,(3):1-1
在清华大学早期的校长中,有两个人特别出类拔萃,一个是梅贻琦,一个是梅贻琦之前的罗家伦。罗家伦对清华的贡献至少有这样几点:一是把清华的主管部门由外交部变成大学院,切断了外交部少数高官借机贪污清华基金的管道;二是消除半殖民地教育的影子,将“清华大学”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是用美国人退还的部分庚款办的):三是一扫清华园的“苟且”之风。  相似文献   

18.
从清华到东北开完欢送会、宣誓会,怀着特别的憧憬,承载着建设国家的使命,1951年,以学生自治会主席的身份,朱镕基带领几百名清华毕业生奔赴东北。奔赴东北,朱镕基被安排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  相似文献   

19.
从一名不谙世事的农家少年到少林僧人,从一名功夫超群的武僧到少林文化的传播者。身份和角色虽然不断变化,却拥有一颗淡定从容的心,他就是嵩山少林寺武僧总教头——释延鲁。少林寺是佛教中的清华大学释延鲁俗名林清华,1970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地区郯城县的普通农家,父母希望他长大后能考上清华大学,所以取名清华。  相似文献   

20.
雨鑫 《侨园》2013,(8):24-24
<正>扮靓有术当你走在巴黎的香榭里舍大街上,最常见的风景不是梧桐树,而是打扮时髦的妙龄女郎。她们身上的服装以及精致的妆容一丝不苟,那昂首高傲的神态让人过目难忘。有人说,与美国女孩比,巴黎女性皱眉头的少,因为她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尽情享受着美丽带给她们的快乐。对未成年的女孩来说,经常去看皮肤科医生是很平常的事儿。美女们更喜欢似有若无的淡妆,再喷洒些许香水,高雅的气质和迷人韵味呼之欲出。她们非常重视护肤,每日的护肤程序好像是根深蒂固的仪式。她们喜欢用温和的药物美容品。每天晚上,在没有彻底清洁皮肤前,美女们绝不会入睡。法国女孩特别在意自己是否性感,只要室外气温允许,她们就会尽量露出身体的某些部位而"招摇过市"——总之,休闲时以宽松舒适为原则,穿得怎么浪漫都行。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无论什么季节,同一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