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和文化实践受制于社会和社会的需要即文化是镶嵌于社会之中的,社会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制约着文化实践。由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S市广场文化单位社会和后单位社会时期的差异性可知:老工业基地社会长期的单位历史和断裂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其文化实践阶层和群体的差异性。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应立足于社会建设,通过社会建设来改善和调整社会结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拓展公共空间和培育公共活动,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缓和社会结构的分离倾向,使现代社会成为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2.
正确处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罗归国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过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的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今天不少国家已达到现代化的成熟阶段,经过了机械现代化、国家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变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现代工业文明逐渐兴起、扩展并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社会巨变。文化现代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题。中国自1840年便开始由农业文明向_工业文明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又开始向知识文明迈进。可到现在社会转型还没有彻底完成,究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不单纯是物质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它更是深层次的文化选择,需要实现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选择主体在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中,解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创新思想旗帜,明确文化前进方向,择定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活动与过程,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实现文化转型,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社会转型,这一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社会中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过程,是社会结构性变革和整体性发展的过程。对于农村社会而言,是由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由农业社会向农、工、贸相结合的社会转型过程,伴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的变迁,社会各方利益进行重新组合,逐步演化成一种新的关系结构。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社会转型并非是完全的自发演进过程,国家在其中起了主导性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结果。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中国有百…  相似文献   

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社会由此进入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以政治斗争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方位的转型过渡时期。人们经常讲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的经验,就其核心内容而言,就是如何使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正处在20世纪以来最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是由两个重大转变构成的: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另一个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8.
《当代党员》2012,(5):8-9
当前,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渐进的经济社会转型期。 相对于一个静态的、物质匮乏的社会,一个动态的、物质相对充裕的转型期社会更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动荡——这个论断早已被世界各国所证实。  相似文献   

9.
简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赵有田1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历史进程。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实现现代化,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发展道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中国最后选择了社会...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一般主要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从广义来说,也含有从各种不同类别的前现代化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之意。一个现代化社会,不仅是经济高度发达,其政治、文化也应该是高度发达的。譹由于国情地缘的差异,世界上各国各地区的现代化之路,其起点和经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12,(2):16-17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多重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型,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社会群体在社会变迁中形成鲜明的代际变化。20世纪中期,鉴于西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变迁下代沟问题日益突出,玛格丽特·米德就文化变迁下的代沟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中的年长者与年轻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本文通过列举转型期中国60后、70后、80后与90后人群的不同特点。在米德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四种人群的代际冲突与文化传承问题,认为消除代际冲突与文化传承的障碍需要代际之间对话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职业文化,作为一种职业活动规则与意义的系统,必然不同于传统职业文化.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充分继承中国传统职业文化中的优质因素,分析中国现代职业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把握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是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并取得巨大进展.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正经历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化,文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经济、社会、文化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社会发展形态从同质单一性社会转向异质多样化社会.思想建党已经难以覆盖和支撑现代政党文化层面的建设任务,党的建设迫切需要尽快实现从思想上建党到文化建党的转型,以文化驱动和增强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适应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5.
现代宗教世俗化的发展历程、特征及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促使现代宗教发生了结构性的社会变化,导致宗教神圣性逐渐衰退,亦即世俗化。这使得宗教在神权和人权、教权和政权、神性神道和人性人道相互关系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世俗性的发展变化,不仅代表现代宗教的发展趋势,而且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现代宗教世俗化迎合了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其次,宗教世俗化把传统从社会生活的核心移向了社会生活的边缘。最后,世俗化宗教精神契合了现代人社会心理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的社会变迁过程,而自然农业社会的中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必然经历一个曲折、漫长的艰难过程。本文简单梳理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认为:他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必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构筑一块历史的丰碑。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进行转变。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问题和矛盾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相伴而生,有些问题和矛盾还呈现出继续恶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严翅君 《唯实》2009,(11):4-8
新中国60年现代化的艰辛历程,可以从独立、开放、改革等三个前提的缔造,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等三种社会形态的长期并存,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等三次重大转向来把握,这是中国构建现代化前提、应对复杂社会形态提出的挑战、成功启动和推进现代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定社会内在意识自觉外化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冲击, 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不涉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从现代文化的产生看,现代文化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它不割断自身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但也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不是盲目地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文化传统的补充,从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李涛 《学习论坛》2022,(4):106-1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当前,传统乡村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解释力、指引力不足,文化价值认同不够,乡村文化自信缺失。重构乡村文化核心价值,必须坚持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需求,推动人生追求从积累财富向创造价值转变、生活意义从过好日子向创造美好生活转变,使乡村居民人生意义建构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乡村社会相协调;推动讲仁爱从小我情感向公共意识拓展、行忠恕从基于个人人情向国家信仰和法律规则转变、尚和合从基于无争向包容逐利竞争转化、守诚信从道德要求向责任信仰提升,实现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核心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