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靖 《检察风云》2000,(4):12-17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对封建贪官的鞭辟人里的无情揭露。而本文中的腐败分子,位不及四品知府,敛财之巨却更令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2.
高粱 《检察风云》2005,(1):14-15
从“夫妻共贪”的角度看,今天的贪官与古代相比没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唯一不同的是,古代夫妻受贿后朝廷只砍官老爷的头,而在今天的法治社会里,却出现了夫妇同入监牢的奇观。确实,从近年来官员腐败案件看,“贪内助”帮助官老爷受贿或者直接受贿,导致贪官夫妇一同在法庭上“唱戏”  相似文献   

3.
人民网总结去年部分贪官的“忏悔录”评出十大“经典台词”后发现.2007年贪官第一大忏悔“经典台词”是“不懂得法律”。代表人物是宁夏国土资源厅前副厅长王英福,他在忏悔时说:“这是没有认真学习、严格守法的恶果。”  相似文献   

4.
一位朋友对行贿者好有一比——贪官“饲养员”。意思是说,贪官既是他们自己“贪”出来的,也是某些“饲养员”“喂”出来的。这个比喻真如醇香老酒,越品味道越绵长。将行贿者“暗喻”为贪官“饲养员”的,还有“云南红”酒业董事长武克钢先生,他公司的大会议室里赫然写着“支持政府搞廉洁,官员到此莫伸手”的标语,并有两句喊得很响的口号。一句  相似文献   

5.
一鹤  霜凌 《检察风云》2011,(7):26-28
贪官与情人在“以权谋私”案中几乎是配合得天衣无缝的“黄金搭档”,大多涉贪安件都是由情人走上前台扮演贪官的“掮客”,满足贪欲。然而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八室主任陈海峰与情人却演绎了全新版本:当得知情人“借梯登楼”获得比他多的利益后,他见利忘情,甩掉情人赤膊上阵收受贿赂,最终锒铛入狱,成为国家药监局第二波“地震”中的落马贪官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肇庆市农业学校原校长兼党委书记 黄东日前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8年。在 许多方面,黄东与寻常的贪官没什么两 样: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攫取不义之财, 只是金额的不同而已。而与其他贪官尤 其是那些包养一个或几个情妇的贪官不 同的是,黄东还有“重婚”一项罪名。概因 为在发妻之外,他还有“明媒正娶”的本 事,不仅另娶了两位妻子,而且分别育有 子女。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从头到尾,通篇说理的古代判词。作者是清代一位善于断狱的审官,名叫于成龙。清康熙十三年任广西省罗城县令,颇有政绩,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官”。后迁升湖北黄州、武昌知府,再任福建藩司,两江总督。他所写的判词,由后人集为《于成龙判牍》.这是其中的一篇.该篇词是针对一个械斗案的判词.械斗俗称“打群架”,危害十分严重。往往双方死伤人员甚多,焚烧房舍无数。在封建社会中也是为国法所难容的。  相似文献   

8.
倪方六 《政府法制》2013,(17):13-13
近来刮起的反腐风暴。使不少贪官因贪腐被查处。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落马的贪官中,大多存在生活作风腐败问题。在中国古代,“性贿赂”几成官场一景,甚至不少清廉官员因此名声扫地。那么,出现行为不检点又会有什么后果?  相似文献   

9.
一场关于一位贪官是否“廉洁”的争论,在安徽阜阳市的干部群众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位因受贿而被判10年的贪官,竟有人在网上公开为其狡辩:“以其行政级别及所掌握的权力和所受贿的数额综合评估,他还算是百里挑一的好干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在网上、网下议论纷纷。办理此案的检察官一怒之下,在省城主要媒体上用专版刊发万言长文,逐句痛驳。我完全同意这位检察官的观点,因为功是不能抵过的,同时贪官也不能“坏里挑好”等等。所以,在网上为贪官进行辩护的办案律师的观点,在我看来是说不过去的。不过,事情有些意外的是,报道接着说,“争论…  相似文献   

10.
倪方六 《政府法制》2014,(18):19-19
近来刮起的反腐风暴,使不少贪官因贪腐被查处.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落马的贪官中,大多存在生活作风腐败问题.在中国古代,“性贿赂”几成官场一景,甚至不少清廉官员因此名誉扫地.那么,出现行为不检点又会有什么后果?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南通市交通局原局长管贵方,因受贿锒铛入狱,对称他为“贪官”,直觉得“冤”得慌。他说:“我还算不上是贪官。人家送钱给我,我本来是不要的。我要人家带回去,人家不带。我总不能不讲人情,驳人家的面子呀!”一番道白,人们不得不“由衷”慨叹:原来贫官也“做人难”,有一本“难”经哪!  相似文献   

12.
贪亦有德?事实确乎如此。“我们很希望碰到那种所谓‘盗亦有道’的贪官,他们至少遵守潜规则,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但现在许多贪官不仅违反明着的规则(国家法律),连暗规则也不遵守。”这是一位驻我国的跨国公司化名叫作陈淼的高级经理人,面对媒体讲述自己与贪官打交道的一种体会(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26日载)。他在美国获得若干个学位,横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学科,回国创业经过了数年历练,被逼着学会与各种贪官打交道以适应国内环境,拓展公司业务。从陈淼的这句话中,不难感受到他不得不与贪官打交道的无可奈何,以及对“不仅违反明着…  相似文献   

13.
反贪倡廉,是古今中外政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朝代处置贪官的法律各有所不同,古人是如何处置贪官的呢?春秋以前将贪赃枉法称为“墨”罪,秦汉时称之为“受赇枉法”.赇,据东汉许慎所编的字典《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以物枉法相谢也”,即用财物恳求违法裁断.受赇枉法在汉朝是重罪,行贿的受贿的一律处以“司寇”刑即将罪犯发往边境刺探敌情.按照行贿、受贿的钱财“赃”数额多少来量刑,魏、晋的法律专门设立“请赇”篇,集中规定这方面的罪名处罚方法.唐朝对受财枉法罪处刑较重,赃值绢一尺处杖一百,以上递增,至赃值绢十五匹以上处绞刑,犯受财枉法罪的官员不得享受诸如八议、官当、上请、减刑、免官、赎罪等等特权.唐朝诸帝虽号称礼待臣下,但对于贪官惩治常常不留情面,经常是“于朝堂集众决杀”、“重杖一顿处死”,以威吓朝臣.五代后唐时,有一次抓住了一个贪污官府财物的贪官,宰相向唐明宗李嗣源报告,请求赦免那个贪官.唐明宗说:“食我廪禄,贪我钱粮,苏秦复生,说我不得.”执意将这贪官杖毙朝堂,为文武百官之戒.贪污官府财物的贪官,在古代称之为“主守盗”或“监守自盗”.在各类贪官中这种贪官要受的处罚最重,因为监守自盗直接损害统治者“家天下”的利益,难怪唐  相似文献   

14.
相传,古代有一位贪官,贪财的方法与别的贪官不一样,还挺有"学问"。他的案台上有两个牌子,一个写着"情有可原",一个写着"理无可恕"。告状的人要  相似文献   

15.
树荫下 《政府法制》2006,(21):58-59
“贪财与贪色比翼双飞,铜臭与肉香共长天一色”。如今,贪官们包二奶、养情妇似乎已成为一种势不可当的潮流,即大凡“贪绩”卓著的贪官,十之八九都要在其桃色履历表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贪官们在情妇之单项指标上屡创“佳绩”,就如同令人瞩目的吉尼斯纪录屡屡被刷新、甚至往往给人一种“情场代有贪官出”的印象来。一、数量吉尼斯南京市车管所原所长查金贵虽已年近花甲,居然包养了13个情妇,以此来显示他的宝刀未老、权倾一方的不凡气魄!有如此光耀的情场资本,便使得查所长自豪不已,也使得他经常在熟人面前情不自禁地自我炫耀:“《红楼梦…  相似文献   

16.
有“广西最年轻的市长”之称的广西北流市原市长李水明,去年年底被以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与众多贪官夫唱妇随、同谋攫取钱财不同的是,他的“亮点”在于父母、妻子和同事的三道“防腐墙”都未能拦住其疯狂受贿的步伐,有关媒体报道:李水明担任领导职务后,父母经常用身边的一些贪官为金钱而走上自毁之路的例子告诫他:“贪钱只有死路一条”。他的父亲还特意写下“贪钱”两个字,用红笔在“贪”字上打了个醒目的“×”,让他铭记贪婪的恶果。面对正直严厉的父母,他当面点头答应,一转身又把严训抛到了脑后。妻子为守好“后…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读者,标题上的这句话,肯定不是对你说的。本记者是在寻那些贪官的开心!因为我们获悉,一个全球性的“反贪法网”业已形成。全世界的平头百姓哪个不恨贪官!其实,地球各角落里都肮脏地藏着胃口大大的贪官。别的不说,最近就有个韩国的银行行长,大名叫金孝哲的。这家伙轻轻松松一下子就卷了6亿韩币(合人民币390万元),来到了中国海滨城市威海。他以为,逃到中国就可以太平了。他逃过来,准备度假啦。没想到韩国方面一请求中国协查,中国警方立马动手,于是弄出了个大新闻:“外国贪官中国落网”。聪明的贪官,哪个不策划好了第36计:外逃。对于贪官…  相似文献   

18.
近日读到一篇《贪官为何“挪窝倒”》的文章,不觉为该文拍案叫绝,因为他道出了常人所未曾深思过的一个普遍现象。的确,许多贪官,在台上时大都是“纸老虎”,外强中干,却经不起群众举报,架不住个人财产审计,不少贪官就像癌症病人,坐在原地不挪窝,兴许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天,一旦离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失去了往日的权威,便马上从凶神恶煞变成了泥塑像,不堪一击。从这个角度讲,贪官确实容易“挪窝倒”。  相似文献   

19.
身为正职的知府刘琬看见身为副职的同知吴献臣监视他,就故意不办公,干脆和他相对而坐,忿忿地说:“看你有能耐闲坐到什么时候!”吴献臣也不甘示弱,悠哉悠哉地捉一只虱子放在桌上,在虱子周围吐一圈唾沫,然后直视刘知府道:“看你这家伙能走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20.
魏雅华 《政府法制》2010,(19):30-31
即便没有国际间《引渡务约》的约束,中国也应废除对贪官的“斩立决”。越是大贪官,他的职务犯罪所参与的上下级或同僚会越多,杀他恰恰是同案犯们所迫切需要的“灭口”之举,会使扩大战果的突破口就此被堵上,会因为“死无对证”而使案件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