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米兰达忠告     
“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话有可能在审判中用作不利于你的证据。”看过西方警探片的中国观众恐怕对此话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在西方许多国家中都是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必须说的话。在美国,它就是人们熟知的“米兰达忠告”的主要内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的执法人员经常把刑讯作为从嫌疑人口中攫取供述的主要手段。在公开的刑讯被禁止之后,一些执法人员仍使用所谓的“第三级”身体折磨法,如两名以上的审讯人员对嫌疑人进行连续的轮番讯问;不许被审讯入睡觉;不给被审讯入水喝;或者在很长时间内不许被审讯入上厕所等。诚…  相似文献   

2.
疲劳审讯是一种变相的刑讯逼供手段,主要表现为办案人员擅自延长讯问时间,剥夺犯罪嫌疑人必要的休息时间,使其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双重的痛苦,从而迫使其做出有罪供述.疲劳审讯在刑事诉讼中的频频出现,严重侵犯了嫌疑人的人权.本文指出为有效防范疲劳审讯,立法应明确疲劳审讯的法律界定,及时填补相关法律漏洞,从而避免因疲劳审讯导致的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3.
核心提示:职务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时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反感抗拒、犹豫反复和如实供述,可将这三个阶段的变化看作心理学中的态度转变,那么审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用合适有效的影响技巧来促使嫌疑人的态度向下一个阶段转变.也就是将心理学中态度转变的技巧运用到职务侦查的审讯中。  相似文献   

4.
核心提示:审讯前制作好周密的审讯计划,在审讯过程中充分运用审讯策略,适时调整审讯计划,是突破职务犯罪案件的重要方式。审讯模式的选择是制定审讯计划的基础。在制定审讯计划前应详细参研初查信息、嫌疑人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及性格特征等才能制定出高效率的审讯计划。  相似文献   

5.
审讯是案件侦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审讯过程中,是正义与邪恶的心理较量,也是嫌疑人陈述犯罪行为的过程和审讯人员获取犯罪事实真实记录的过程。但在早期实际工作中存在纸质文档保存单一、书写笔迹易勘误、复制性差、不易保存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以及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易出现嫌疑人口供不稳定、乃至在法庭上翻供等问题,甚至诬告审讯人员逼供、诱供等,当然也不排除审讯人员刑讯逼供、内部恶意窜供等其他个别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给法庭审理判决带来许多不便因素。  相似文献   

6.
审讯贪贿犯罪嫌疑入是审讯入员与犯罪嫌疑入之间的心理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十分复杂尖锐的心理交锋。突破涉嫌贪贿犯罪嫌疑人是反贪案件的基础环节,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斗智是突破反贪案件的重要手段。掌握并利用好嫌疑人心理特征对打破其防御体系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现就嫌疑人各阶段心理特征略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指供是极易导致冤假错案的一种取证方法,在实践中大多与刑讯逼供、威胁、引诱等方法合并使用.指供使虚假口供与其它证据形成印证,因而使虚假口供难以被识别和剔除,同时也导致非法口供更难被排除,所以指供有造成冤假错案的高度危险性.对于指供所获口供,应设置单独的口供排除规则,而不能依附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所获口供的排除.是否可能使无辜嫌疑人承认自己有罪并按照审讯人员意图而作出犯罪事实细节的虚假口供,是指供所获口供的判断标准.具体而言,应当从审讯人员是否透露不应透露的证据或信息、嫌疑人是否会受审讯人员指供内容影响而虚假供述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但在一些例外情形下指供所获口供无须排除,如对嫌疑人口供进行了其它途径的验证,或指供内容不会导致错误认定事实.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1月9日,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宣布任命其长女伊万卡·特朗普的丈夫、地产商贾里德·库什纳为白宫高级顾问.特朗普说,这一职位将是政府中“一个关键的领导角色”.这意味着特朗普竞选团队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将成为白宫政要,向总统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猝死之谜     
自从云南的"躲猫猫"事件以来,不断有嫌疑人或犯人猝死的案例被曝光.3月8日,丹凤县发生一起高中男生徐梗荣在公安局审讯时猝死事件.徐梗荣在审讯过程中突然出现脸色发黄、呼吸紧促、脉搏微弱、流口水等情况,送往丹凤县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3月27日凌晨,破坏电力设备的嫌疑人李文彦在九江市看守所猝死.4月14日,河北省上板城监狱中正在服刑的李志强猝死,死者的耳朵和鼻子往外冒血水,尸体的背部还有淤血现象.这些事件曝光之后,人们对猝死的关注度骤然升温.  相似文献   

10.
2002年4月,在恐怖嫌疑人阿布·祖贝达(注:"基地"组织的重要头目,公认的本·拉登的继承人之一)躺在泰国首都曼谷一家医院的时候,美国高级反恐官员们聚集在弗吉尼亚州兰利的中央情报局总部,就一个紧急的问题举行一系列会议,那就是如何让阿布·祖贝达招供.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权保障呼声的高涨以及对身体强制审讯方法弊端认识的深入,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审讯策略正面临着由身体强制向心理强制的转型.而近年来美国司法实践中频频暴露出的由心理强制导致的强迫虚假供述为我国认识心理强制审讯策略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的样本.在心理强制的审讯时代,要想有效防止心理强制导致的强迫虚假供述,必须从强化审讯时间以及心理强制策略的规制、加强特殊群体的保护、建立科学的"三步审查法"以及实施警察讯问录音录像制度入手.  相似文献   

12.
策略之一:全面细致地收集固定证据,从证据上预防翻供。 1.全面收集证明犯罪的实体证据。具体做法主要有:一是三管齐下固定首次供述。犯罪嫌疑人被审讯突破后,立即由书记员做一份尽可能详细的供述笔录,同时做好录音录像,再让嫌疑人自己写一份和供述吻合的亲笔供词;二是严格规定供述笔录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3.
时下有一种论调,似乎口供已变得无足重轻。但大凡司法实践部门尤其从事反贪侦查的同仁,都能深刻体会到口供对于侦查破案和定罪量刑所具有的意义。口供的获取离不开审讯压力。没压力就没口供。犯罪嫌疑人之所以开口供述均是压力使然。即便投案自首的嫌疑人,事实上也是获得了某些信息,风声鹤唳,或鉴于司法机关强大的侦查攻势,惶惶不可终日,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经权衡利弊而走此从轻从宽之路。所以,审讯其实就是一个如何巧妙地使用和把握压力的过程。笔者认为,审讯尤其是第一次与嫌疑人短兵相接,我们一般应遵循“压力渐加”的原…  相似文献   

14.
李恒 《犯罪研究》2014,(4):13-20
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公开支持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分裂集团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境内分裂分子利用宗教和民族矛盾,积极煽动编造谎言、制造恐慌,让不明真相的少数民族群众与境外敌对势力勾结并蓄意制造动乱,扰乱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公安机关打击煽动分裂国家犯罪分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藏区社会生产生活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发生的煽动分裂国家案件回放,进而提出煽动分裂国家案件审讯谋略:1.精心做好审前准备.2.优选审讯突破口:从同案犯、嫌疑人心理、确实充分的证据和宗教信仰上取得突破.3.巧用正面进攻、以法攻心、以情攻心审讯策略.4.准确分析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心理.最后审讯中必须注意人权保护、深挖其他犯罪成员、人身安全防范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谎言与真相     
阿碧 《检察风云》2011,(22):62-64
每当警方抓到一个犯罪嫌疑人时,审讯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果某个嫌疑人就是真凶,他们的第—反应是尽量隐瞒自己的罪行,或者避重就轻,交代一些轻的罪行,而隐瞒一些重大的罪行。此时,审讯人员就得尽力识别犯罪嫌疑人的说法中哪些是谎言,哪些是真相。  相似文献   

16.
孟桂芹 《法制与社会》2010,(32):254-255
刑事诉讼中,口供是一种很古老的刑事证据。诉讼伊始的审讯问案,其目的当然是获取当事人对有关案件事实的陈述和核实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在审讯问案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嫌疑人口供。《唐律·断狱律》中曾有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审查辞理,反复参验犹为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嫌疑人最了解案情真相,所以其供述最为可靠,这是当时执法者普遍认同的观念。对口供的过分倚重必然导致刑诉过程中的刑讯逼供。刑讯逼供为我国封建法律所认可。虽然已为现今我国法律所禁止,但实践中这种审讯方式依然存在。如何在立法及司法中进一步遏制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现象,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核心提示:根据作用于犯罪嫌疑人心理方式的不同,审讯策略分为施压型策略和引导型策略.施压型策略,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夸大"策略,是指审讯人员通过对模糊语言、肢体行为、虚拟情景的合理运用,放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错觉,给嫌疑人施加压力,促使其作出供述."夸大"策略可以通过夸大犯罪性质、证据、后果、办案手段等方式进行."夸大"策略包含一定的欺骗性因素,使用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和合理的限度,避免出现违法结果.  相似文献   

18.
唐磊 《政法学刊》2005,22(2):9-12
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早已为现代国家所诟病。在我国,刑讯逼供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法治理念下审讯程序包含了无罪推定原则、嫌疑人享有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和沉默权和审讯手段文明化、人道化等内容。我国应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现代法治国家设计的正当化审讯程序,这对于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相当的价值。我国的审讯程序应当从确立无罪推定原则、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等方面逐步、渐进地予以改革。  相似文献   

19.
在审讯中,导致犯罪嫌疑人形成拒供心理的因素有许多种,其中畏罪心理为常见的一种。畏罪心理占主导地位的嫌疑人常常有情绪消极、趋利避害等表现。对此,讯问人员可通过情感交流、证据展示、法律宣讲、案例分析、人文关怀等方式,对嫌疑人的心理进行干扰和控制,从而促使其形成供述心理。  相似文献   

20.
仇杀妓女     
马菌 《江淮法治》2008,(12):50-52
2007年12月初,恐怖的连环杀人事件惊现宁静的英国萨福克郡小城伊普斯维奇,短短10天时间,5名站街拉客的妓女惨遭割喉致死的厄运。经过抽丝剥茧般缜密调查后,萨福克郡总警司古尔锁定了真正的嫌疑人,但嫌疑人潜伏在暗处.小城上空的恐怖阴云并未完全消散,为了捉拿凶手,总警司古尔不得不兵行险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