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撇捺人生     
正有一副对联写得凝练生动,耐人寻味。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须捺下不成名。上下联中的"关键词"即一撇一捺,正好结构为"人"字,故横批曰:撇捺人生。若从字形上解析一下,细细品赏,可不是嘛,"若"字没那撇开的一笔,不就是"苦"字吗?而"各"字如不捺下那一笔,就成"名"字了。这副对联富有深意,蕴涵着人生哲理。人世间一切苦  相似文献   

2.
正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其实"半称心"才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食半美味:一大碗菜摆在面前可能会觉得没胃口,但是精致的一点菜,却格外诱人。所以我们在饮食上也要学会"食半",这样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能更好地发现食物的美味之处,更认真地去品尝美食在嘴里那瞬间的色香味。  相似文献   

3.
1962年秋天,郭沫若去普陀山旅行,在梵音洞前捡到一本小型日记簿,揭开封面一看,写有对联一副:“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四个字“春在哪里”。再翻到第二页看,竞有一首绝命诗。郭老对随行人员说:快快寻找这本日记的失主。人终于找到了,原来是个女学生,名叫李真真。郭老对她说:看了你日记簿上的一副对联与横批,可知你是一个知识分子,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4.
陈维虎  冯成 《当代贵州》2005,(14):20-22
"道塞山河旧,路通天地新."记者在湄潭县农村采访时,看见一户农家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形象地反映了农村公路建设给我省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正党员干部要认识到,组织谈话是对自己的提醒、教育、信任和帮助。不管有没有问题,都要心向组织,真诚接受和配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犯了错误,就更应该对党忠诚老实,深刻反省错误、认真汲取教训,以主动交代问题为新的起点,告别过去、卸下包袱,避免错失回头良机,深陷不可救药的境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确实是个艰难的过程,需要迈过心头一道"坎",拆掉心中一堵"墙"。但是,入了党  相似文献   

6.
西尧 《奋斗》2008,(1):60-61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曾写过一副对联:“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应该具备这样的人生操守,因而,要着力提倡十种人生气节:  相似文献   

7.
正"门坎坡、滑石坡,踩到坡上就要梭,养个儿子发了愁,养女只盼早出阁。"这首酸涩的顺口溜,道出了从前开江县永兴镇门坎坡村村民生活的困窘。让人欣慰的是,过去的"穷山窝"如今已变成了"聚宝盆"。村民们心中有本账,这一切变化归功于国家的各项政策帮扶到位,也得益于村联合党委的建立。2014年以来,开江县永兴镇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思维,成立精准脱贫工作  相似文献   

8.
宋明晏 《前线》2016,(4):92-93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山东省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时讲到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悬挂在河南省内乡县老县衙"三省堂"的一副对联,撰联者为清康熙年间的内乡知县高以永。习近平总书记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相似文献   

9.
<正>我在陕西汉中张良庙,看到庙中石碑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掷秦一锥",下联是"辞汉万户",横批"知止",这副对联用8个字概括了张良的一生,"知止"的评价,可谓耐人寻味。"知止",在当时就是衡量"士"的标准之一了。纵览历代圣人先哲,哪一位不是珍名惜荣的人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道德经》所言,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巨匠鲁迅正是因为"灵魂中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总理才学过人,在一生中留下许多烩炙人口的对联。 1915年,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曾撰写了一副对联自勉: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1919年,在日本求学的周恩来寄住在南开时的同学王朴山家中,曾题写一副对联赠王朴山:  相似文献   

11.
正"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是清末重臣曾国藩的学生胡林翼赠予他的一副对联,曾国藩看后深以为然,将其作为座右铭。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做人做事要以大局为重,态度端正,既要慈悲为怀也要雷厉风行,考虑问题要有菩萨心肠,解决问题要用霹雳手段。古人的智慧,至今仍值得学习借鉴。近年来,部队在教育管理上存在着"厚爱"失原则,"严管"缺温度的问题,有人一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他指出,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河南南阳市内乡县衙三省堂门前这副写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对联立刻成了关注热点。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了河南省纪委署名王万鹏的文章《官民辩证关系的真谛》解读对联。  相似文献   

13.
新官上任,万民拭目:是贪是廉?为 愚为贤?古代没有发表施政演说的习惯, 但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题对 联,以表明自己的官风、心迹、政愿等为 官之道。一副对联言简意赅,不但醒目, 还可久存,至明代就已多见,到清代则几 乎成了各级官衙必行之事。 南宋有个余某,任四川安抚制署使, 兼有军政大权。他一到任,就在行署大门 自题门楣与对联:  相似文献   

14.
但凡为官,便有上任与离任之时。有的上任时风光无限,离任时却溜之大吉;有的上任时悄无声息,离任时却众人夹道送行。其实,上任和离任都是光荣之事,但二者却有不同内涵。我国古代官员离任情形可谓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五代后晋的宋州节度使赵在礼,在任时,弄权牟利,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当他离任时,乡民们在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以示"欢送"。对联是:"早走一天  相似文献   

15.
"心中装着老百姓,播撒阳光遍马岭",横批"咱们书记",这是庆阳县马岭镇群众送给镇党委书记李崇暄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是马岭群众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是李崇暄心系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它浓缩了一个基层党委书记忠诚实践"三个代表"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6.
正"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东菏泽考察工作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的这副对联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这副"官德"名联,源自河南内乡古县衙三省堂。对联以朴素和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得与失、荣  相似文献   

17.
2001年的年气像清澈的水在王院村的山间沟岔、房前屋后欢快地流淌着。庄稼人已经购买好了年货,准备过一个吉祥喜庆的肥年。在节日的前夕,王院村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他们心里明白,没有陈分新,他们这个年将和以往过去的许多年一样,平淡而寡味。腊月廿九日,王院村的农民给陈分新送去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十年磨一剑为村民谋幸福;下联是:一心接一客迎小康到王院;横额是:我们的书记。苛刻地说,这副对联的平仄声并不对偶,可是,这副对联是王院村的一千多农民从心窝里掏出来的,它是字字真情,句句实意。“我们的书…  相似文献   

18.
袁浩 《奋斗》2010,(12):63-63
有副对联叫“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副对联告诉人们,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想起这副对联的含义,颇感受益。  相似文献   

19.
学习黄河     
加天山 《先锋队》2015,(5):54-55
我第一次到黄河岸畔学习、工作和生活,是1997年冬天到吉县王家垣乡挂职锻炼。记得当年我撰写了一副对联:丑岁奋起黄河边,牛年耕耘王家垣。其间,我抽空观看了一次黄河壶口瀑布,领略了黄河"裂岸穿峡惊大地,带云吐雾啸苍穹"的雄壮,心中对黄河的认识,更多的是那种父亲般的不惧艰险、骁勇向前、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英雄气概。2013年新年伊始,我有幸再次来到黄河岸畔,在永和县学习、工作和生活。特殊的地域产生了特殊  相似文献   

20.
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即将来临,抚今思昔,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吟咏国庆的佳联,其中有颂扬国运昌盛的,也有针砭时弊的,读来颇具韵味。 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是历史的大飞跃。当时年仅19岁的郭沫若,为庆贺胜利,挥毫作了两副对联,其中一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