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炎是影响乳牛业发展的主要疾病,它不仅可减少产奶量,而且能通过病牛乳传染给人.多年来,笔者一直采用综合防制的办法减少乳腺炎疾病的发生,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免疫注射来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根据我国乳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区系调查结果,结合其抗原性的研究,初步研制了乳牛乳腺炎多联苗(A),通过连续多年在兰州市某奶牛场进行臀肌免疫注射试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免疫效果,同时也进行了多联苗(A)结合免疫增强剂免疫效力试验.  相似文献   

2.
采集家兔自然交配后96 h的早期囊胚,以低糖DMEM 150 mL/L胎牛血清 0.1 mmoI/L非必需氨基酸 100 IU/mL青霉素 100 IU/mL链霉素为基础培养基,比较了不同胚胎处理方法、不同饲养层以及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成分对兔早期囊胚贴壁和增殖的影响,以完善免胚胎干细胞的建系方法。结果表明,以胚胎分割法和链霉蛋白酶-E(proteinase E)处理掉黏蛋白及部分透明带的胚胎容易贴壁和增殖;在小鼠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和兔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胚胎的脱带率差别不大,但在小鼠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贴壁率明显提高,且贴壁后内细胞团增殖较快;添加胰岛素、白血病抑制因子和β-巯基乙醇均利于抑制ES的分化和促进内细胞团的增殖。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鸡胚胎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细胞的发生及其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分别在鸡胚胎发育的第 3.5~ 2 0 .5d采集鸡胚胎垂体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鸡胚胎腺垂体ACTH细胞的发生、数量和形态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 ,鸡胚胎发育早期 (10 .5d)可观察到少量明显的ACTH细胞分布于腺垂体前叶 ,随着胚胎的发育 ,ACTH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 ,分布于整个腺垂体前叶。早期ACTH细胞体积小、细胞浆少、细胞核较大、细胞界限不清 ,随着胚龄的增加 ,ACTH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浆增多、细胞浆浓染。结果证明 ,鸡胚胎腺垂体ACTH细胞发生于胚胎发育的中期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发生在胚胎发育的中期至出壳前 ,而ACTH细胞的分泌功能在胚胎后期最活跃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间隙连接蛋白Cx43和Cx45在体外受精绵羊胚胎早期发育过程各阶段的表达情况,利用RT-PCR扩增得到绵羊Cx43(43 ku)及Cx45(45 ku)基因的mRNA,并进行序列测定。收集绵羊未成熟和成熟卵母细胞以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各发育阶段的卵裂球细胞,通过RT-PCR半定量检测Cx43和Cx45基因的mRNA表达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x43和Cx45蛋白在绵羊体外受精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表达区域。结果表明,在绵羊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以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Cx43及Cx45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Cx43、Cx45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表面,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表达微弱。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Cx43和Cx45在绵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Taylor等(1976)的研究证明,用同种血吸虫辐照尾蚴或辐照童虫免疫接种绵羊,可使其对梅氏血吸虫(S.mat-theei)产生抵抗力。该作者等1979年用同种辐照童虫苗免疫接种绵羊,证明后者对牛血吸虫(S.bovis)也能产生抵抗力。Bick-le等(1979)应用同种和异种辐照致弱童虫免疫绵羊对抗梅氏血吸虫和牛血吸虫进一步作了试验观察。但直到1985年James等才首先应用冷冻辐照致弱童虫苗免疫接种绵羊预防牛血吸虫。关于绵羊日本血吸虫病方面,尚未见到有关免疫预防的报道。绵羊是日本血吸虫的易感动物之一。在我国人畜共患血吸虫病的传播方面,绵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为了应用日本血吸虫冷冻童虫苗进行家畜血吸  相似文献   

6.
蜱及其传播的疾病是倍受全球医学界和兽医学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蜱的直接感染和其传播的疾病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多年来只依赖化学药物防治蜱及其传播的疾病所造成的抗药性及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许多科学家一直为蜱的免疫学防制孜孜以求。蜱的免疫学防制主要是开发抗蜱疫苗 ,而在疫苗开发的各个环节中 ,功能性抗原的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 抗蜱免疫的机理蜱 宿主 病原间存在着复杂的免疫反应。其一 ,蜱及其传播的病原体对宿主的免疫。蜱通常主要通过绕行、偏离或者抑制等手段来支配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由蜱传…  相似文献   

7.
Jarrett等(1959)报道X射线辐射可使捻转血矛线虫第三期幼虫致弱,同时还证明经X射线40000和60000伦琴辐射的捻转血矛线虫第三期幼虫10000条一次免疫接种的绵羊对同种寄生虫正常幼虫8000条的攻击感染产生了明显的免疫。Jarrett等(1959)报道X射线辐射的胎生网尾线虫两次免疫接种犊牛所引起的抵抗力较一次免疫接种所产生的抵抗力明显优越。Jarrett等(1961)相继证明X射线40000伦琴辐射的捻转血矛线虫10000条两次免疫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随着甘肃省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和畜禽及其产品的频繁流通 ,猪传染病越来越多 ,危害日趋严重 ,尤其是猪繁殖障碍病、猪呼吸系统疾病和腹泻病是目前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 ,已成为现阶段猪病防制的重中之重。因此 ,为了进一步查清猪繁殖障碍病和猪呼吸系统疾病的感染及免疫状况 ,为更加有效地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在甘肃省某规模化养猪场采集猪血清 2 0 84份 ,对猪瘟 (CSF)、猪伪狂犬病 (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猪细小病毒感染 (PPVI)、猪乙型脑炎(JE)、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APP)和猪霉形体病 (…  相似文献   

9.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人类和家畜在自然感染疫病或人工接种疫(菌)苗后,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体液免疫的母源抗体(Ig)在人类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一些哺乳动物可通过初乳传递给初生动物,在禽类则通过卵黄传递给幼雏。这种抗体的传递对保护婴幼儿和新生仔畜以及幼雏抵抗感染疫病有着良好的作用。这在人类和家畜的多种传染病中,如猪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病、猪瘟、口蹄疫等都已得到充分的证明。但不容忽视的另一个事实即由于这种母源抗体的存在对婴幼儿和哺乳仔畜以及幼雏在一定时间内的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从而在儿童的免疫接种,除了一些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外,  相似文献   

10.
免疫预防对传染病的防制极为重要,预防接种是防疫灭病的一项有力措施。为了提高免疫效果,择优选出最佳的免疫途径,尽量模拟病原体的自然感染途径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免疫接种多为非经肠道的注射方法,当时人们并未感到有什么困难和不便。当今,由于畜牧养殖业正趋于工业化生产,对免疫预防也提出新的要求。在群体免疫中,口服免疫简易安全,故倍受青睐。虽然口服伤寒菌苗已有50年的历史,但直到60年代,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苗的成功经验,才使口服肠道菌苗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近年来,除口服苗外,气雾、点眼或滴鼻等接种的方法已广泛用于生产实践。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口服免疫,在此就其免疫机理和实际应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用甘肃棘豆草粉饲喂经苦马豆素(SW)-BSA免疫接种的山羊,检测分析了山羊血清中与中毒相关的酶的活性,以探讨SW-BSA免疫接种对动物机体组织器官的保护作用。将24只山羊随机分为免疫对照组、免疫攻毒组和未免疫攻毒对照组,免疫对照组和免疫攻毒组山羊接种SW-BSA,免疫攻毒组和未免疫攻毒对照组山羊按干重拌料饲喂10 g/(kg.d)甘肃棘豆草粉,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尿素氮(BUN)和α-甘露糖苷酶(AMA)的变化。结果表明,免疫攻毒组山羊较未免疫攻毒对照组山羊LDH活性升高延缓28 d,AKP活性升高延缓14 d,AMA活性降低延缓21 d,BUN活性升高延缓14 d,GOT活性升高延缓28 d。这些酶活性延缓变化,说明SW-BSA免疫动物后,在甘肃棘豆攻毒后的30 d内,能够有效地延缓SW对山羊肝、心和肾等组织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自从Jarreett等(1957)应用经X射线辐射的胎生网尾线虫(Dictyocaulus viviparus)幼虫作为疫苗,使接疫苗的牛对本种寄生虫的人工攻击感染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之后,Jarrett等(1959,1961)和Mulligan等(1961)又相继报道,在实验条件下使经口接种X射线40000伦琴和60000伦琴辐射处理的捻转血矛线虫第三期幼虫的绵羊对正常幼虫的攻击感染产生了良好的免疫力。由此可见,应用X射线辐射处理幼虫为研究家畜线虫病免疫开辟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羊发情配种有一定的季节性,在牧业生产的集中配种时节,工作人员总希望尽快得到母羊早期妊检的明确结果,以便对空怀者及时补配。为了摸索母羊早期妊检的比较良好、准确、简便的方法,我们参考了超声波诊断多年来应用于人医妇产科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利用超声波诊断比较准确,比较方便,对孕妇及胎儿安全、无损害、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对母羊的早期妊检进行了试验。 (一)关于羊胚胎早期发育情况 绵羊(山羊相同)妊娠12天时胎囊长约1厘米,到第  相似文献   

14.
猪瘟免疫预防的关键在于免疫程序是否合理。研究表明 ,仔猪接受免疫后 ,一部分疫苗毒被母源抗体中和 ,达不到抗原刺激阈值 ,因而常造成免疫失败。为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 ,目前大多数猪场实行仔猪超前免疫 ,即在仔猪出生到吸吮初乳前进行免疫接种 ,此方法已被证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免疫方法。为解决青海省集约化养猪场免疫猪发生免疫失败的问题 ,笔者采用Dot ELISA对新生仔猪猪瘟疫苗免疫后于不同时间吮乳的抗体水平进行了检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猪 青海省大通种猪场和青海省畜牧科学院种猪场新生仔猪。1.2 猪瘟弱毒疫苗 中牧…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藏北高原的牦牛中流行着一种疾病,当地牧民称为“苏中”(藏语),意即四肢关节病,也称“奶牛病”,因其多发生于奶牛。本病死亡率很高,加之近年来病势不断蔓延,严重地影响牧民生活与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了查明病因,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早日控制本病,我们于1974年在那曲地区安多、聂荣两县部分社队,对本病进行研究,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以及免疫试验等,说明本病为C型肉毒中毒,肉毒梭菌(C型)菌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6.
猪传染性水泡病、猪瘟均为病毒性急性传染病,是国家规划要求防制的重点和消灭对象。采用猪水泡病鼠化弱毒疫苗(以下简称猪水泡病鼠化苗)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以下简称 瘟兔化苗)预防免疫亦经科学实验和防疫实践证明是安全、有效的防制措施。我省推广猪水泡病鼠化苗以来对防制猪水泡病起了显著作用,但又出现与其他猪病的预防注射(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争时间、争人力、争物力的矛盾,广大贫下中农,基层兽医迫切要求改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发育的第3.5~20.5天鸡胚腺垂体卵泡刺激素(FSH)细胞的发生及其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鸡胚发育的中期(第10.5天),可观察到少量明显的FSH细胞分布于腺垂体后叶,随着胚胎的发育,FSH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发育的第16.5天FSH细胞数量增加到了整个孵化期的最大值,分布于垂体后叶的腹侧,前叶仅有少量零散的FSH细胞;在发育的第18.5天至出生期FSH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早期FSH细胞体积小、细胞浆少、细胞核大,单个或团状分布,随着胚龄的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浆增多、细胞浆浓染。结果表明,鸡胚胎腺垂体FSH细胞发生于胚胎发育的中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发生在胚胎发育的中后期;FSH细胞分布于垂体后叶腹侧。  相似文献   

18.
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对孵化至18日龄的鸡胚进行胚胎免疫注射,免疫后出壳雏鸡淋巴脏器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显示,18日龄胚胎免疫鸡对淋巴器官的早期发育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免疫马肝破裂是抗毒素生产中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原来,免疫马肝破裂主要靠临床症状进行诊断,为了探索其新的早期诊断方法,我们于1984年5月至6月,对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30例免疫血清生产马(其中马9匹,骡21匹。以下简称为免疫马。)的肝脏进行了超声探测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昆明白品系小鼠胎儿生殖嵴为材料,以不同的培养液分离培养胚胎生殖细胞(EGcells),发现小鼠胎儿肝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效果好于未添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基础培养液,而差于添加了1 000 IU/mL LIF的基础培养液。同时,试验对比了从不同胎龄胎儿分离培养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情况,鉴定了EG细胞的生物学特性;EG细胞经体外培养,可以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和简单类胚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